簡體版

方鳴謙,其實本名叫做方明謙,本人並不出名,天下知名的是他的父親,比當今皇上朱元璋反抗蒙元還要更早一些,是元末最早的起義領袖。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加入)起義早四年。

洪武元年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進攻台州,方國瑛拒戰失敗,奔黃岩。十月,朱亮祖兵至黃岩州,方國瑛遁海上。朱元璋繼續命諸軍討方國珍于慶元。方國珍遂乘大舶遁入海島。朱亮祖攻溫州,方國珍佷明善挈家逃走。十一月,方國珍入海島,朱元璋命廖永忠等自海道會湯和討之。

十二月,方國珍使其子明完奉表乞降。朱元璋賜書曰︰「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

方國珍率其弟國 見湯和于軍門,湯和乃送方國珍等赴師。時朱元璋得國珍降卒九千余人,水軍一萬五千余人,基本上接收了方國珍的全部。朱元璋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于洪武二年十月,以方國珍為廣西行省左丞,不至官,食祿于京師。

洪武七年三月壬辰日,方國珍卒,葬于南京城東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為《神道碑銘》為祭。

投誠于大明之後,除了沒有權勢之外,方家倒是也過的比較安穩,在剿滅方國珍之後,湯和見方鳴謙儀表非凡,作戰勇猛,在方國珍軍中很有號召力,甚是賞識。就讓他統領方軍殘部和海舟四百余艘,收編在征南水師營中。

從此。是年三十五歲正當青壯的方明謙,在湯和帳下效力。而方國珍佷子方行活躍在明初的詩壇上。得到了宋濂的賞識,在京師中也有一定的名聲。其女兒嫁給沐英兒子,隨夫家到雲南定居。

本來朱元璋十分忌憚方家在浙江一帶的影響力,絕對不想任何方家的人在接近浙江一步,但是快二十年過去了,方家已經徹底的融入到大明之中,而方明謙又一向表現出忠誠,得到了湯和的保證和肯定,這次皇帝才允許方明謙的此行。

到達明州以後。湯和要到軍中去例行召集各個衛所的指揮使,作為一個皇帝曾經猜忌過的人,方明謙識趣的沒有去,而是以生病的名譽,留在了驛站之中。當然,也少不了錦衣衛的貼身保護。

皇帝要他們快速的想出一個策略,怎麼能有效的防範倭寇,方明謙雖然當年曾經入過海,對于浙江的地形和倭寇的情況比較了解。但是離開這麼多年了,到了明州,就感覺到有一定的陌生感,這天傍晚。整整一天呆在房里沉思苦想的方明謙,覺得屋里有點悶,突然接到軍中的消息。湯和老將軍命他前往明州衛一行,有要事商議。

他沿著一條小石路走出不遠。便是日湖。這時夕陽西落,將一片燦爛的金光灑在湖面上。早秋的清風,徐徐吹送著涼爽,將湖面揉皺了,泛起一片粼粼的金波。四周的山,畫著柔和的弧,于蒼翠的剪影之上,罩著一層金色的光暈。這一片湖光山色,深深把他打動了。「真美啊!」他在心里這麼贊嘆。

方明謙愛水。他的出生地洋嶼,就在漩門灣口外北側海上,有閩人移居島上牧羊,故又稱「羊嶼」。真的是個好地方啊,可是自己這一輩子,可能都回不去了。

方明謙觀景沉思正入神之時,忽听不遠處人聲喧嘩,不一會,一片雜沓的腳步聲帶著喧嘩聲響到他的耳邊來了。只見一群衣著襤褸的後生仔正在追趕著一個年輕人。那年輕人也是衣服破爛,滿臉污垢。他手端一個飯盆,一邊嘴朝盆里咬,一邊氣喘吁吁地逃走。追他的人一邊跑,一邊高聲喊︰

「抓住他,他搶我們的飯!」

方明謙一看就明白,這是一幫難民,听口音,像是臨海一帶的人。他痛惜地高喊一聲︰「都給我站下來,不準再鬧!」

見是一位官長老爺模樣的人在制止,無論是追的,還是逃走的,都站住了。但追的一方不服氣,有人說︰「老爺,他搶了我們要到的飯!」

那人爭辯道︰「不,是老板舍給我的。」

其余的人都說︰「不對,老板是舍給我們大伙的。」

方明謙問︰「你們是一起的嗎?」

有人回答說︰「是一起逃難來的,他太沒良心,大家都是兩天沒見飯了,他卻不顧大家,一個人獨吞。」

听這麼一說,那人也覺理虧,不再做聲了。方明謙看他膀粗腰圓的樣子,知道他力大飯量也大,也是可憐的人兒,不是餓得沒法,也是不會做出這等事的。但是他不能原諒他的自私和霸道。就說︰

「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一塊逃難出來,該同舟共濟,相互幫著,怎能自顧自?從你們的口音,像是臨海人,你們臨海也逃難了?」

那搶飯的年輕人說︰「朝廷要禁海,沒有兵卒保護,倭寇常常去搶掠,沒有辦法啊,官府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章程,承諾補償他們的地,全都是荒地,種的莊稼出的不多,吃完了只好要飯啊。」

方明謙听罷,心中十分的難過,想到所謂的倭寇,想到皇帝的詔命,這殘局真是難以收拾的了。只是這與眼前的幾個年輕人又何相干呢?但國家興亡,誰都有救亡的責任啊。想到這里,他用十分認真的態度對面前這些年輕人說︰「光這樣怎麼行呀?官府救助不利,你們怎麼不去京師告御狀呢。」

那壯實的青年說︰「怎麼告御狀啊?但凡有一口飯,誰去和官老爺們作對,能活下去就行了,過兩年,等地熟透了。產量上去了,也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方明謙說︰「你為什麼不去當兵。手中也拿起鋼刀?」

「當兵?誰要呀?我們又不是軍戶,要可以當兵。我們就不會餓肚皮了。」大家都笑著這麼說。

方明謙肯定地說︰「我要。」

「你要?」幾個年輕人都驚奇地發出疑問。他們看方明謙一副書生模樣,樣子雖像個官,頂多也是個文官,怎會帶兵?方明謙說︰「我要。只是不是光要你們去吃飯,而是守衛你們的家鄉,守衛你們的土地。」

大家听了,都高興地說︰「要得,要得,只要有飯吃。我們就去當兵。」

那壯健的年輕人說︰「老爺說了,是去守衛咱們的家鄉,怎麼總忘不了吃飯?老爺,要是立了功,能當官嗎?」

方明謙笑著說︰「那當然,只要殺敵有功,就能當官。」

大家听了,都高興地嚷起來了︰「好呀,當兵去喲。多殺敵人就當官喲!」

這時,方明謙對站在一旁的隨從說︰「稍後你帶他們去找當地的衛所,請收下他們。」

隨從應罷正要走,方明謙又將他叫住。囑咐說︰「記著,請先讓他們吃飽。」

在他去軍營的路上,那壯健青年問隨從︰「這位老爺是誰?」

隨從說︰「方小侯爺呀!」

大家都驚叫起來︰「啊喲喲。原來他就是有名的方家的人,怪不得這麼好!」

這一番周折。使方明謙再也沒有賞景的心情了。他的心情特別沉重,這日湖的風光再好。國將不保,再美好的日湖也沒有了。他這麼沉思著在湖邊踱著。漸漸,他感到光線暗淡了許多,以為是晚霞已收。可抬頭一看,卻見頭頂一片透明的金綠色,才知道自己是走在一片柳蔭下。此時夕陽正濃,夕照的金輝,灑在夾岸的柳樹上,將綠柳也染成金色了。而綠柳的兩邊,又都是金波漣漪的水域。

此時晚霞漸退,黃昏的朦朧,網也似地罩在湖面上。昏暗中,不由感嘆︰國已支離,人心破碎,將如之奈何呀!……他如是感嘆系之地在朦朧的柳樹下徘徊,內心有著說不出的痛苦。陡然,他昂首仰向星空,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而後朗然高歌︰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聲音悲壯、雄勁。猶如夜空中的一聲天籟,響徹環宇,撼人心脾。這一喊,他的內心輕松多了,又想起了他正在草擬的那份奏疏,這是一份全面的防衛海疆的計劃,要抓緊寫完才好。于是加快腳步往明州衛的方向而去。

倭寇屢次犯境,在沿海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余姚、慈溪、觀海、鎮海、寧海等地,各州縣的官員紛紛告急,衛所兵卒四處分散,就有了捉襟見肘的感覺,湯和覺得此事刻不容緩,而在路上,方明謙已經向他闡述了官員多建衛所的意思。

所以今天听完軍報之後,就馬上派人請方明謙這個熟悉本地情況的人,緊急商議此事,听完湯和的敘述之後,方明謙沉思了一會,冷靜的說道︰

「就這一點,我也作過認真的思考。現下既是救危時期,就該有適合救危的一套辦法。原來是削衛所站,多建衛所城,那是適應現在大明的情況。因為無論從那個戰報上都顯示,倭寇善于游擊之術,而不擅長攻堅之戰,所以我們要建立衛所城,據城守衛,倭寇來時,守護,逃時追擊,現在就該根據目前防範倭寇的需要,將浙江一帶建立衛所,每個衛所設專人統一領導。以屬下之見,這衛所應該這麼建設︰衛所城五十九座,首先說嘉興獨山附近的金山衛,應統領三個百戶所,海寧衛、觀海衛、臨山衛、定海、昌國衛。」

湯和越听越興奮,忍不住擊掌高聲道︰「太好了,五十九衛所城一統,各衛所統籌軍事行動,必能施展大力。」

方明謙高興地說︰「正是這樣。我以為在各衛所形成軍事力量中心之後,朝廷一聲令下,同時向倭寇展開全面反攻。要是小股前來,無論到哪里,都由最近的衛所進行剿滅,臨海的衛所負責斷其後路。倭寇連逃也逃不掉了。」

「啪啪啪啪……」湯和禁不住鼓起掌來了。他佩服之至地贊嘆︰「精妙之至呀,精妙之至!想不到你離開這麼多年。對這里的情況還是如此了解啊!」

方明謙連連搖頭說︰「過獎了,過獎了。全靠湯老將軍的栽培和信任,這里,只不過是作書生談,萬望湯老將軍指謬。」

湯和從心坎里佩服方明謙,他十分真誠地說︰「你過謙了。老夫听了你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真是勝讀十年書呀。你的方略,十分周密,也切實可行。從戰略上看。這衛所城之謀,豈是書生談,這完完全全是一深諳軍事要津,具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的精心謀劃呀!叫我這個混跡軍旅,號稱百戰的人感到十分汗顏!」

方明謙見湯和說得如此真誠,也就不再客套,用一種十分認真的口吻說︰「這麼說來,將軍是贊成我的這番設想的??」

湯和斬釘截鐵地說︰「豈止贊成,末將是五體投地的佩服。並願肝腦涂地去實行。」

這時,方明謙心里面突然冷了一下,沉思了好一會才說︰

「將軍談到實行,下官又多了一份心事。這衛所城之謀。未知皇上能否照準?如若不能照準,那就真正是一番空論了。」

湯和說︰「如此救國良策,為什麼不能照準呢?皇上英明睿智。深通軍務,一定能看出其中的關鍵的!」

方明謙听罷。激動地朝湯和深深一禮道︰「信國公說得好,屬下早就唯信國公馬首是瞻浙江的安危。就全靠信國公了!」

這次的商議,湯和與方明謙定下來一個基本論調,那就是建立衛所城,以抵抗不擅長攻堅之戰的倭寇。

方明謙好不容易才回到浙江,他希望他能得到朝廷的信用,也急切想早一點將建衛所城的奏疏寫好呈上去。

當方明謙正在埋頭寫奏疏的時候,他心里有一種揮之難去的感覺,那就是似乎皇帝對自己身份的猜忌。這感覺使他預感到自己對自己的奏疏的前景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方明謙的奏疏終于呈上去了。而且皇上看到了。也並不疏忽,讀了之後便立刻準了,倒是沒有方明謙想象的那麼麻煩。而且朱元璋對于倭寇始終看不上眼,他派遣湯和去浙江當然還有別的事情,而建立衛所城既然是個良方,方明謙也經受住了考驗,那就照準了吧。

因為有一場勝利,已經讓朱元璋十分高興的了。

洪武二十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藍玉為右副將軍,陳鏞、王弼為左參將,胡海、郭英為右參將,商暠參贊軍事,率軍二十萬,向東北金山開拔。同時令李景隆、鄧鎮吳良等隨征師前進。三月,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遂留兵五萬駐守大寧,自率大軍直趨金山。

六月,馮勝等率主力至遼河東,獲納哈出屯卒及馬匹,遂進駐金山之西。分軍深入到金山東北,包圍了納哈出。納哈出孤軍無援,計無所出,只好投降。其降卒四萬余,牛羊馬駝輜重亙百余里。馮勝將納哈出械送京師,九月初一日封海西侯。從此,朱元璋初步實現了統一。

遼東的戰事,牽動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也就準了方明謙和湯和聯名的奏疏,當然除了心情好之外,也並不是完全相信方明謙,朱元璋只是單純的相信湯和而已。

接到恩準的聖旨之後,湯和與方明謙選丁壯三萬五千人修築,盡發州縣錢及籍罪人貲給役。

從而引起役夫的怨恨,使擾害百姓,百姓深受其苦。有人對湯和說︰「役夫怨恨,百姓受苦,怎麼辦呢?」湯和說︰「成遠算的不恤近怨,任大事的不顧細謹。若再有人發怨言,立即斬首。」

洪武二十年十一月,五十九城築成。他又稽軍次,定考格,立賞令。浙東民四丁以上的,戶取一丁戍守,共得五萬八千七百五十余人。四月,朱元璋又命周德興往福建築城防倭。德興度福建福、興、漳、泉四郡要害之地,築海上十六城,籍民為兵,又增置巡檢司四十五,分隸諸衛。從而,使海上防衛得到加強。

同時,洪武二十年九月十五日,戶部奏︰「今天下稅課司、河泊所課程視舊額有虧,宜以十八年所立為定額。」朱元璋說︰「商稅之征,歲有不同,若以往年概為定額,本年實際與往年不同,豈不擾害百姓?應隨其多寡,從實征納。」

原來朱元璋稱吳王前,收官店錢。後改在京官店為宣課司,府州縣稱通課司。凡商稅三十取一,過者以違令論處。洪武初年,個別府縣稅及蔬果,飲食、畜牧諸物,朱元璋下令禁止。洪武十三年六月,又下令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勿征其稅,且罷天下抽分竹木場。

這樣的錯打錯著,沒有依照戶部的建議實施,卻是有效的激勵了浙江一帶的商戶,對于沿海走私的倭寇又是一定的打擊,一時間,竟然有些亂作一團的感覺,而岱山島上,也正在悄然的起著變化。

因為劉俊勇覺得,趁著建立衛所城,皇上減少商業稅賦的趨勢,自己的機會好像來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