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你這種猜測完全沒有道理!」

劉璉豁然站了起來,竟然將坐著的椅子帶的向後跌去,發出了一陣響聲,把房間內的幾個人嚇了一跳,不知道是哪一點驚擾到了這個劉大哥。

放眼看去,劉璉手里拿的是一份龐煌草草篩選出來的一份宮內太監和宮女的名單,各宮都有,竟有八十余人,在哪里抖動著,接著又問道︰「你這是想在宮內掀起一場腥風血雨嗎?你這八十多人的名單要是被皇上知道,你可知道會造成什麼後果嗎?」

龐煌思索了一下,根據老朱的秉性,遲疑著回答道︰「估計宮內至少要有四百人以上要被牽連。」

這還是龐煌的保守估計,按照老朱尋根問底的性格,自己的臥榻旁邊出去,肯定會要大清洗一番,這也是那個太醫院判潘雲和自己擔心,而遲遲不敢公開調查的原因,現在竟然連劉璉這個所謂的老實人都能感覺到這一條,龐煌的心里還是跳了一下。

「四百人?。」劉璉用一股無語的眼神望著龐煌,抖著手上的名單,顫聲說道︰「八百人還差不多,這是要清洗皇宮啊!」

龐煌莫名其妙的望著劉璉,心道大家只要不把這份名單透露出去,皇帝又怎麼會知道呢?不過仔細盤算一下,劉璉的心思馬上就被他了然于胸。

劉璉這個人,典型的愚忠人物,在第一直覺上想到的。可能就是不對皇帝隱瞞任何事情,所以才發出那麼大的驚呼。擔心傷及無辜或者是皇帝搞株連什麼的。這倒是自己疏忽了,冒然的讓劉璉參與進來。本來是想著沒有可靠的、而又熟知朝廷各級官員的人物幫忙,正好劉璉可以填補這個空缺。

但是沒有去想,劉璉可靠是可靠,但是對于自己可能只是朋友之誼,恐怕遠遠比不上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忠君思想,萬一他在心里承受不住壓力之下,稍微透一點口風給朱元璋,以帝王的敏感,估計很難再隱瞞下去了。

想到這里。龐煌不由的一陣陣的頭疼,但是又想起剛才劉璉的話語,好像是極為擔心株連到無辜的人,顯然也不是一個殺伐果斷,也不是明哲保身之人,如此以來,那就有了新的突破口,既然如此,還不如繼續說的嚴重一些。想著以劉璉的所謂婦人之仁,會阻攔他的忠君思想吧。

既然如此想,龐煌也就如此的去做,听到劉璉的質問。不由面露譏諷之色道︰「八百人有些多了,按照皇上的聖明,最多將那些宦官殺傷四五百人就算了。真的要殺八百人,那皇宮之內。還有可用之人嗎?」

別看龐煌說的數字少于劉璉所說的人,但是卻將其中的意思篡改了一下。劉璉是指的牽連八百人左右的樣子,但是龐煌卻說要殺四五百人,這個數字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劉璉雖然也算是久經官場,但是掄起揣測帝王的心思,卻是遠遠不如很多人。

雖然按照道理要比龐煌更加善于揣測帝王的心思,但是卻怎麼抵得上龐煌的身份,再加上因為連續丁憂的緣故,所以劉璉自認為了解如今的皇上,恐怕真的不如眼前的這個駙馬爺,但是看見此時對方說的如此認真,便真的相信了。

齊泰在一旁竊笑,但是卻只是將頭埋在深深的卷宗之內,不出一聲。心想一向老實的師傅,為什麼開始學會開玩笑了,估計也就能唬住眼前的這個書呆子,剛才那番話,估計連他一個剛剛弱冠的少年也騙不了。

但是還偏偏有人相信了,劉璉遂也不敢再加爭辯,反而隨後又勸說龐煌要慎重等等,讓龐煌和齊泰心里更是竊笑不已,這些只是一些閑話,暫且不說。

他們不敢牽連太多人,很多的資料都是調閱大宗正府的,為了混淆視听,調閱了很多其他的資料,比如諸親王身邊的標準配置,以及身邊人員的檔案等等,同時讓他們有所吃驚。

劉璉和齊泰等人還沒有什麼知覺,因為他們畢竟沒有任何參造物,根本就想不到事情的根源,拿著陳舊的歷史說事,永遠也想不出新意來。

而龐煌不一樣,他雖然不是歷史的專業,但是卻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借鑒,比如說朱元璋的秉性,朱元璋處理事情的手法,雖然在幾百年後的網絡上被人變了很多種說法,但是總算有模糊的影子可以尋覓。

看著這份以太監為首的名單,龐煌再一次的回憶,想了很久,慢慢的有了一個新的疑惑。

按照自己的記憶,大明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無任何權力可言。當然現在也不會有「奴才」這個稱謂,不過是同樣的含義而已。

正所謂出身貧農的朱元璋,征戰一生,馬上得天下,實屬不易。得到大權之後,更是緊抓不放,對于隨之征戰的功臣尚信之不過,又何況宮廷中的宦官呢?

大明建立初期時對宦官防範極嚴,前幾年,不斷听說,有內侍久侍內廷,言論政事,即被朱元璋斥遣還鄉,且終生不用。朱元璋為此還專門解釋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結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竊權,勢遂不可抑。」

可見,朱元璋深知宦官之禍的厲害,為了不許宦官干政,據龐煌回憶,據說在不知道的一個什麼年間,朱元璋還專門制鐵牌置于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並且「不許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職餃,不許宦官穿外朝官員的服裝,又規定宦官品級不得過四品」。

可以說,朱元璋對于宦官,還是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並保持相當的警惕。為了限制宦官,他可謂是費盡心機。

然而,朱元璋又不放心把權力分于朝中大臣,其結果必然是依賴身邊身份地位卑微的家奴——宦官。其實,正是在在朱元璋執政的年間,宦官開始參與政事的。如洪武八年派內臣趙成到河州互市,宦官行出使之權,從此以後宦官逐步預政。

但是,無論是龐煌怎麼回憶,幾乎是所有的人都說,由于朱元璋對宦官管理嚴格,所以縱觀洪武一朝,宦官雖參與政事,但尚未釀成禍害。

這等于是給朱元璋下了一個結論,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朱元璋這個大明的開國皇帝,對于宦官的控制是很好的,至少要比他的兒子朱棣強,而幾乎所有的歷史結論,都表現出一個方向,明朝的宦官之禍,是開始于永樂年間,是朱棣首先寵幸太監鄭和,所謂的七下西洋就是鐵一般的證明。

龐煌不知道還會不會有鄭和七下西洋,甚至到現在為止,都不敢保證,還會不會有鄭和這個人,但是經過最近這麼多天的研究,他怎麼都感覺到,明朝的宦官之亂,應該不是開始于朱棣。

按照現在大明的發展勢頭,應該是開始于朱元璋,不過還不明顯,甚至有一種潛在的方向表明,大明的宦官之禍,說不定首先禍害的應該是朱元璋這個皇帝。

以很多人的眼光看,這個觀點可以算是荒唐的不得了,但是經過龐煌近距離的觀察,卻是越來越感到此事的可能性有多高,而經過自己手下暗子提供的資料,還有近幾年宮中的動向來看,此事真的有著很大的蹊蹺。

首先,雖然說,鄧順公公可能因為在「勝棋樓」因為多嘴,受到了朱元璋的懲罰,被驅除出宮,但是很多線索都表明,汪廣洋的死,和鄧順月兌離不了關系,根本就是鄧順去傳旨,然後汪廣洋經過激烈的心理斗爭,才自盡而亡的。

其次,宮內的力量,除了有暗衛作為皇帝的私人秘密力量之外,據龐煌最近經常進宮,偶爾听到的消息中說,其實在內宮中還有一只更加隱蔽的武裝力量,都是由太監組成,平時歸屬御馬監的統領,但是有一個御馬監的副使執掌,而鄧順公公曾經是這支力量中的一員。

而上次勝棋樓的事情,不過是皇帝想找一個由頭,派遣鄧順出宮做一些秘密的事情而已,只是一個障眼法,但這個情況只是听說,並不能確定,但是和第一種情況結合在一起,那就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最後,是龐煌內心最深處中所想,誰也不會去想,也不敢去想的,那就是關于這次臨安公主突然中毒,讓龐煌聯想到一年後,歷史上所謂的馬皇後因病暴斃,還有太子朱標的長子朱雄英的暴斃,直接影響了朱元璋的施政態度問題。

這其中會不會有什麼關聯呢,這一點十分耐人尋味,將自己代入進去,聯想起自從穿越後,朱元璋做事情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越來越覺得有可能,從而重視起來。

在這種氣氛之下,龐煌的府邸的暗室內,漸漸沉悶起來,各自想著各自的心思,埋頭在各種卷宗中思考著,一點點追尋著線索。

天近拂曉,依然是有線索,卻是沒有實際性質的證據,每個人都疲憊萬分,走出房間,卻是發現宮中的一個太監早就侍候在那里了。

龐煌精神一振,因為他認出了這個太監,正是在內廷中負責照料臨安公主的主事太監,馬上猜出了他的來意,果然詢問之下得知︰

臨安公主醒來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