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42 劉璉質問的結果

「為什麼要這樣?」

劉璉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已經切換了場景和時間,雖然沒有答應龐煌當初的提議,但是劉璉還是將那次談話的內容放在了心上。

終于忍耐不住,在從溧水回到南京城的第三天,遂又到公主府,問出了這個心中思量很久的問題,但是龐煌卻是低頭不語,一直衡量著利弊得失。

朱元璋對于劉璉的欣賞有多少,而劉璉對于朱元璋的忠心有多深,這個是誰也沒有辦法猜測的問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有多少是能讓朱元璋知道,又有多少不能被朱元璋知道,那龐煌心里就一清二楚了。

雖然自己私下救了劉伯溫夫妻二人的性命,並將其隱藏起來,但是這份人情,卻是暫時不能亮出來給劉璉看的,龐煌沒有瘋狂到認為,一個人情就可以隔絕了千古流行的君君臣臣關系。

所以他很謹慎,只因為上次劉璉堅決的拒絕,讓龐煌有了那麼一絲絲的警惕。當然,雖然不排除劉璉被父母雙亡的仇恨蒙蔽了雙眼,但龐煌依舊不敢冒這個險。

「為什麼這樣問?」

此時也算是一個機會,劉璉既然主動提及了這件事,而龐煌正好也可以再次試探一下,所以裝著有些听不懂的反問道。

「我父親待你如何,我有待你如何?」

「知遇之恩,沒齒難忘,這一點,龐某還是銘記在心的。」

話一出口,劉璉就覺得有些不對,自己仿佛失去了那顆平常心。上來問人情,似乎有一種攜恩自重的嫌疑。這並不是劉璉的本性,但是他被龐煌前幾天的舉動已經擾亂了心神。特別是在溧水茅山會面期間,對方不止一次的拿出父親原來的那方絲帕,已經很大程度的擾亂了劉璉的心神。

龐煌怎麼會有父親的遺物,當時絲帕劉璉並未注意,但是最終去向不明,突然落入了龐煌的手里,難道父親還有什麼遺命給眼前的駙馬都尉嗎?

父親有什麼秘密的遺命給龐煌,或者是父親在臨終之前,和龐煌曾經達成過什麼協議。這是劉璉這個死板的讀書人,發揮最大的想象力所能想到的最大可能性了,就算是再給他點想象力,估計劉璉也不敢把龐煌的膽子想那麼大,不敢想自己的父親現在依舊在人間。

看見龐煌回答的這麼快,劉璉松了一口氣,知道舊情依然存在,但是就是不知道龐煌為什麼會那樣做,所以反而有些生氣。既然記掛著往日的情分,但是為什麼要去庇護著胡惟庸呢?

難道明擺著是胡惟庸害死了父親這件事,龐煌竟然沒有看出來嗎?

還有,父親死于胡惟庸的暗害。是某位和自己私交很深的皇子透露出來的,劉璉更相信,是皇上通過兒子的口。把這件事暗示出來,就是要為父親伸冤陳雪。但是為什麼龐煌要阻攔呢?

想到這里,劉璉不由暗自悶氣。沉聲問道︰「難道胡惟庸所作所為,你竟然絲毫不知嗎?」

龐煌愕然,雖然是明擺的事情,但卻不是能明說的,他沒有想到劉璉會直接說出來,也幸虧是在自己的書房中,戒備還算可以,要是這句話傳出去,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估計劉璉的能力或者用途,會在皇帝的心里大大的打個折扣了。

愕然之後,是苦笑,難道自己還真的把劉伯溫所謂「死」的真相,向劉璉解釋清楚,告訴他,胡惟庸之所以會「害」劉伯溫,其實也不過是皇帝的授意,而汪廣洋的死,就是為了保住胡惟庸,也就是保住所謂的丞相制度嗎?

這些話還是不能說,因為說出來,劉璉也不會相信。

所謂儒家的讀書人,永遠都是那種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主兒,什麼事情都靠想象,事情的結果,往往距離他們的想象很遠很遠。

「並不是劉兄所想的那樣!」龐煌嘆了口氣,想了一會,繼續道︰「其實龐某還是有些私心的。」

「什麼私心!」

「最近宮中發生的事情,劉兄應該知道吧!關于內子,臨安公主生病的事情。」龐煌問道。

劉璉點點頭,知道龐煌不會無的放矢,所以就靜心下來,听對方怎麼解釋。

「其實,事情有些變化,這些變化,連皇上恐怕此時也不知道。」語不驚人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既然劉璉這麼想知道緣由,自己搪塞肯定是不行的,轉移話題就要有轉移話題的技巧,沒有重磅的話題,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所以龐煌索性就透露一些不能說的東西出來,看能不能動搖劉璉的心神。

龐煌繼續說道︰「有一個御醫,曾經數次服務于公主府,和龐某的私交還算可以,他有一個猜測,不知道劉兄想不想听听!」

劉璉真的不想听,一知道所謂的事情牽涉到宮內的事情,他就有些後悔的想掩住耳朵,但是是他自己送上門來興師問罪的,還拿關系套龐煌的口舌,此時不听也不行了,只好嘆了一口氣,仔細的听了下去,誰知道听完一個開頭,只是听了一個開始的猜測,就豁然站起身來,猶豫了半天又坐了下去。

低頭不語,龐煌見起到了效果,將事情的經過講個差不多之後,低聲問道︰「劉兄現在知道龐某的用意了吧。此時看上去是內子受害,但是卻是直指向皇後,事情可謂嚴重,此時劉兄若是舉動太大,以至于打草驚蛇,那以後真的是很難查下去了。」

「為何不稟報皇上,請皇上定奪呢?」

「為臣者不言君非,千古以來皆是如此,所以有些話若是當著別人的面,龐某真的還說不出口,既然此時此地只有你我二人,那麼我不妨問一聲,這麼大的功勞,那潘雲為什麼不想要呢?」

「後宮殺戮一起,那麼千古罵名,不是皇上承擔,還有誰去承擔呢?」

這句話可以說是誅心之語,明著說是害怕皇上朱元璋擔負千古罵名,其實是暗喻無論誰將這件事情挑到皇帝面前,都要承受這一切。

無論是潘雲,或者是劉璉,都不是那種心腸狠毒的人,所以他們在沒有危及到自己的性命的時候,萬萬不敢將這件事情捅出去。

潘雲選擇的是告訴駙馬都尉龐煌,而劉璉此時選擇的是沉默。

有了這個開端,之後的事情就很好把握了,事情往往是在靈光一現中產生,龐煌本來是想用一些事情堵住劉璉的嘴,轉移開劉璉興師問罪的話頭,但是看見這個效果不由眼前一亮,有種想法在心里升起。

自己缺的是什麼,是可用之人。

為什麼手里可用之人少呢,首先,在這個君權至上的大明,能和龐煌知情知心的人太少了,龐煌其實每天都在掩飾自己的心里想法,因為他害怕自己的思想被人察覺,就算是有所動作,也只能把一件事情分成若干件小事,讓人分別去完成,這樣以來,自己的心思或者含義,就可以避免很快的被人發現。

正是因為如此,自己手下缺失很多可用之人,打一個比方,自己正在通過手工業者,去完成一個大工業的夢想,難度可想而知了。而這些難度,其中還有一個最讓人頭疼的地方,那就是關于在官場上,龐煌的力量太弱小了。

也可以說,在大明官場之上,龐煌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基本上沒有絲毫後援存在,就算是有私交還算可以的徐達和藍玉等人,但是文官系統中,卻嚴重的缺乏一個知根知底的人,其實原來的劉伯溫算是一個臂助,但是隨著劉伯溫離開朝堂的日子越來越長,對于朝堂之上形式的判斷,也越來越疏遠。

而龐煌始終薄弱的環節,就是來自于朝堂和官場上的情報和信息,這一點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龐煌是後來者,自從洪武五年之後,大明又停止了所有的科舉,當官就是靠舉薦,要不是就是靠蒙元時期的舊官僚。

這些都是世家,或者是功勛之家的專利,龐煌一點點也沾不上邊。所以他雖然舉辦了義學多年,也算是有了一大批比較成熟的學生,但是偏偏沒有當官的,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就連黃子澄、方孝孺這樣的名門之後,比較在地方上有聲望的年輕人,現在依然沒有什麼官職在身,那龐煌手下的那些學生,更不要說了。

而且,龐煌更是要避嫌,盡量不去舉薦自己的學生,否則,說不定以後的結果,就是耽擱了這個學生的仕途。

在這些條件的限制下,所以造成了龐煌的根基不穩,在官場上無人可用的局面,但是此時劉璉既然听到了所謂宮內的新聞,又表現出了想要繼續隱瞞下去的心思,那就等于和龐煌站在了統一戰線上。

在有些事情上,就可以利用劉璉的優點進行分析了,而且有很多事情,是劉伯溫也接觸不到的東西。

因為龐煌發現,劉璉似乎比其父更得朱元璋的重視,也可能是個錯覺,但是龐煌認為有賭一把的必要。因為現在,就有一件很讓龐煌為難的事情,要一個劉璉這樣的人來做分析,並且繼續下去。

想到這里,龐煌下了決心不讓劉璉置身事外,不由暗自高興,拍手吩咐在外面守候的鄭虎,去內院取來一些卷宗,順便讓齊泰也過來拜見一下劉璉。

有些事情,還是攤開了說,比較好些。(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