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09 褪去身上衣 變成龍中皇

ps︰【首先要感謝︰昵稱有個屁用、甯v、天天下雨耀天星的月票,還有上官玉衡大大的評價,害蟲會努力更新的。】

關于任期制度,龐煌只是小心翼翼的將自己所講的範圍,控制在一府一縣的之內,絕對不往京師即將掀起的風暴中牽涉。

自己開個頭,剩下的交給老朱去對號入座吧。至于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那只有天知道了。

龐煌放平了自己的心態,盡量做到寵辱不驚,只是恪守著自己的本分,希望能用一言半語提醒一下朱元璋。

盡管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很渺茫,但他還是去做了。因為他實在不願意看到胡惟庸案件在歷史上重演,經過這麼多年的總結,龐煌知道︰

胡惟庸案的開始,就代表著大明從一致對外的王朝,轉型成一個開始內耗的國家,殺戮一起,大明幾乎就沒有了對外擴張的精力,接踵而至的是無休無止的勾心斗角,再也停止不下來了。

就好像他在大學時听到的典故一樣,一個謊言往往是不經意說出來的,但是為了掩飾這個謊言,通常要再用十句謊言掩飾這不經意的一句謊言,然後再用百句謊言掩飾這十句謊言;接著會再用千句謊言掩飾百句謊言,久而久之,就成了彌天大謊,再也糾正不過來了。

龐煌寧願相信,朱元璋殺胡惟庸只是一種權利上的**,一種強烈的獨佔**使朱元璋不但殺了胡惟庸,而且廢除了中書省。

但這畢竟是打破了幾千年的慣例。朱元璋需要有一個合法而又合理的原因,所以才編制了一個謊言。證明自己舉措的正確,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一步一步的將大明拖入到內耗的尷尬局面。

而制止今後的更多的殺戮,就必須要破除第一個謊言,保住胡惟庸,至少要保住胡惟庸不以謀反被抄家滅族,這個才是重中之重。

這也是龐煌考慮了很久,決定冒險提前暴露,甚至不惜和毛驤直接面對的原因,傳國玉璽的作用有多大,龐煌不知道。但是能用傳國玉璽讓胡惟庸稍微收斂,讓朱元璋暫時得意而拖延其對胡惟庸下手的時間,卻是一個最好的工具。

然後就是找個合適的理由,讓胡惟庸自動提出告老還鄉,那就至少可以避免中書省被裁撤,丞相之位被廢除的事情發生。

保住了丞相的建制存在,就算終老朱在位的時間內,丞相都是碌碌無為,那麼老朱死了之後呢。總會出現一個有魄力的丞相,在大明帶領著群臣,和君權相互制衡。

這是龐煌這個理科生能想出的最好辦法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他只是記住了一句話,既然那條路走不通,如果可以重來。那就盡量的走另外一條路,就算是要走的路布滿了荊棘。十分的坎坷,那也要走。說不定就能走出一個新的天地來。

換而言之,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敵人擁護的,就是我們反對的,敵人反對的,就是我們擁護的。

從幾百年後走過來龐煌,從他可憐的歷史知識中,已經知道了廢除丞相這條路在華夏這片土地上走的並不順利,那何妨不試圖保護住丞相這個制度呢?

當然,保住丞相制度,並不代表著要保住胡惟庸,但是只有胡惟庸平緩的下台,才能保證朱元璋沒有借口綿延數十年的殺戮。

就在這樣的迷蒙思考間,龍舟一行通過淮河到了鳳陽地界。

碼頭上,已經做好了迎駕準備的中都留守,還有鳳陽諸位官員,在李善長的帶領下,早已經恭敬的站在那里。

這是龐煌穿越回大明後第一次見到李善長,這個自詡為胡惟庸的最大後台,最後卻被胡惟庸拖得抄家滅族的韓國公,已經顯出了不可挽回的老態。

頭發和胡須已經雪白,配著黑漆漆的臉膛,本來應該有些仙風道骨的模樣,但是謝頂卻成為破壞他形象的最大元凶。

盡管挽著發髻,但是卻不能掩飾頭頂少發的缺憾。

站在朱元璋身後,靜靜看著李善長的龐煌,不由好奇的想,為什麼就不能戴頂帽子呢?難道就是為了向皇帝展示老態嗎?

見御駕下船,李善長忙率領諸官迎面而來,遠遠跪在大道一側,待聖駕到了跟前,高聲奏道︰

「臣李善長接駕來遲。」

朱元璋與李善長多年不見,如今這位老臣須發白盡,只是看上去精神依然,念及當年將督造之責盡委于他,數年間必然操心不少,而最近幾年,卻是甚少問及這位老臣的動靜,一時動了惻隱之心,在輦上撫慰道︰

「卿幾年間在此辛苦,朕深為掛念。」

李善長忙又施禮道︰「臣老邁駑鈍,早就盼望陛下駕臨巡幸,去年聖駕降臨,老臣卻在蘇州辦差,未能迎接聖駕,還望皇上恕罪。」

朱元璋見李善長仍象先前一樣恭謹,十分滿意,降旨道︰「如此卿駕前導行。」

李善長從地上爬起,被扶上一匹馴騾,跟在馬輦一側。

君臣來到城前,卻見中都城外,黑壓壓成千上萬的百姓跪了一地,「萬歲」之聲,如山呼海嘯一般。

原來李善長早就通知了百姓,今日專門在此接駕。朱元璋見如此興師動眾,心中不忍,又見百姓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又有少不更事的幼童,一個個面孔黝黑,他們望見天子車駕只管山呼「萬歲」,臉上並無喜色,與在京師中百官臨朝的場面形成鮮明對照,頓時大剎風景,也不命駐輦受禮,也不看身旁的李善長,板著臉進了北門。

到了城中,見沿途街道寬闊。屋舍齊整,氣象遠過于南京。方才泛上了些喜色。行了一箭之地,忽又覺眼界大開。原來已到了一個繁華去處,車駕在此扎住,李善長率眾人跪請朱元璋落輦。朱元璋被人攙了下來,李善長奏道︰

「今年陛下下令停建中都,臣自當遵命,已經將建成的部分,改成了陛下的行宮,而有些地方,按照陛下的旨意。修建成各種寓所府邸,攻擊五十四處府邸,等待陛下賞賜功臣所用,而東面是陛下敕造的公侯府,目前均已完工。」

朱元璋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他心里明白,中都建造了一半很是浪費,但是總不能全部拆除吧。所以就下旨,讓部分建好的宮殿改為行宮,而大部分沒有建好的地方,卻是修建成一座座府邸。到時候好賞賜有些告老的同鄉,讓他們回老家也有個居住的地方。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程序化了,迎接聖駕至中都行宮、君臣相談甚歡、單獨召見李善長和中都留守宋國公馮勝等人。

在齋戒之前。龐煌一直跟隨著朱元璋,看著這個皇帝召見各色各樣的臣子。甚至還有幾個百姓,然後閑暇時。也領略到了和皇上一起微服出游的時光。

微服私行鳳陽城、定遠縣等地所經歷的民間的情趣,使龐煌感到了朱元璋的一絲絲念舊的心里,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決絕,還是只是一時興起,而自己卻想多了?

不過能陪著一代開國皇帝體驗久違了的田園氣息,農家庭院的親切和愜意,與孩童對話的天真和諧趣,清溪謬足的爽涼,還有鳳陽的繁榮,街頭的喧嚷,溪水的清麗……似一場短暫的夢,很快被皇帝對于傳國玉璽的熱心所驚擾,撕成了光怪陸離的碎片。

朱元璋焚香淨身,走進了行宮之中,開始了他為其七天的齋戒,在此期間不會理會任何事情,已經傳旨下來,任何打擾他齋戒的行為,將會遭受到他不可避免的怒火。

龐煌也閑了下來,除了每日例行的向自己的便宜岳母馬皇後請安之外,他就住在行宮西側的一角偏殿內,每日讀書寫字,趁著琢磨一下有什麼知識可以用于現在的大明,倒也過了幾天很情景的日子。

說一句實話,雖然穿越到大明已經六年多了,就算是當年的抗戰打八年也勝利了,但是穿越了六年的龐煌,還有很多事情不能習慣。

比如看書,比如寫字。

繁體字他已經習慣了,但是那個左右順序卻是龐煌不能忍受的,便看書邊月復誹道,老朱不是提倡以左為尊嗎?

現在胡惟庸身為左丞相,才算是成就了中書省的第一把交椅。但是為什麼這書,還是要從右邊開始看呢,在龐煌的眼里,簡直就是在考驗自己的注意力,因為稍有疏忽,自己就會按照之前的習慣,將看過的東西再看一遍。

正在懊喪間,突然外面來報︰「韓國公前來拜訪!」

這個消息倒是唬了龐煌一跳,把書放在了一邊,整理了服裝上的皺褶,便馬上走出去迎接。

韓國公李善長,就算是龐煌不是穿越人士,單憑這個韓國公的「國公」兩字,就不是龐煌這個駙馬都尉可以比擬的。

都尉vs公爵,就算是皇帝的女婿,你也要給出相應的敬意。

以晚輩之禮相見,龐煌恭敬的將李善長迎進了偏殿內,斟上了茶水,才後一步李善長坐在主座上,靜听李善長的來意。

「老夫老矣,倒是不知道該是稱呼巡撫大人,還是駙馬了。」

六十五歲的李善長,斜斜的倚靠在太師椅上,眯縫的眼楮透出一絲狡黠,龐煌听此言頓時無語,他也不知道該讓李善長怎麼稱呼自己。

稱呼自己駙馬?那不行,那是皇帝和公主的專利,別人要喊駙馬,必須要在後面加上一個遵稱,或者駙馬大人,或者駙馬爺。

自己怎麼可能會在李善長面前自稱,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一個最起碼尊老的原則。尷尬的笑了一聲,索性準備佯作听不到,反正李善長來找自己也不是論稱呼的。

「駙馬都尉可有表字?」李善長本來就有定位,但是卻想和龐煌拉近一些距離,于是問道。

搖搖頭。龐煌說道︰「韓國公有話請講!」

表字,又稱字。是古代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在幾百年之後的那個時代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劉伯溫曾經許諾給他起個表字。但是最後龐煌變成了駙馬都尉,于是就作罷了,表字應該是由長輩賜予,現在龐煌能拿到台面上的長輩就只有朱元璋,但是皇帝哪里會在意這個,反正他也不會直接喊龐煌的表字,所以一直就空閑了下來。

作為一個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龐煌倒是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看見龐煌不回答這個問題,李善長卻笑了。他有自知之明,雖為韓國公,但自思也沒有那個資格給皇帝的女婿取表字,但是卻沒有回答龐煌的話,只是向左右看了一眼,似乎在觀察什麼。

什麼事情要讓自己屏退左右,這可是在皇帝的行宮啊,正在齋戒的皇帝,直線距離不超過一千米。這時候要和自己密談,這李善長是吃錯藥了,還是老糊涂了。

心里極為不情願,真的不知道到時候朱元璋問起來。自己該怎麼回答。

身為外戚,和重臣密談,這本來就是很犯忌諱的一件事情。心里一跳。這老頭不會是想拉著自己一塊死吧!

看見龐煌無動于衷,李善長有些無奈。他怎麼不知道犯忌諱,但是想要交好此人。必須要說些令他動心的事情來打動其心。可是一些話怎麼能當著下人說出來呢?

干咳了一聲,道︰「今日秋涼,在殿中久坐恐怕我這把老骨頭頂不住,駙馬都尉可以陪老夫去曬曬太陽嗎?」

龐煌起身,上前虛扶一把,李善長順勢站了起來,兩人一起走到偏殿之外,沐浴著秋日的陽光,看看侍衛都遠遠的站開,才放心的說道︰

「其實有句話不知道老夫該說不該說!」

「韓國公年高德劭,能照顧一二,那是晚輩的福氣!」

「老夫想說的還是駙馬都尉的表字問題!」李善長撫須輕聲說道,不等龐煌反應過來,又繼續說道︰「老夫雖在鳳陽,但是對于朝中之事卻了若指掌,駙馬都尉不起表字,但是有人卻要拿著駙馬都尉的名字做文章了。」

「晚輩的名字?有什麼文章可做呢?」龐煌有些莫名其妙。

找了一處平坦的地方,李善長氣喘吁吁的蹲下,在砂石地面上,用樹枝寫了兩個字,龐煌也只好隨之蹲下,放眼看去,卻正是自己的名字。

「去年,太子喜得皇孫,取名允炆!這件事,駙馬都尉身為皇家之人,應該是知道吧?」

龐煌當然知道,對于朱允炆的關注,他估計比老朱還關注,那是有一個悲情的皇帝,史書上怎麼寫,都掩飾不住世人對其的同情。

于是點點頭,听李善長繼續說道︰「但是取名之後,魏國公長子允恭,卻被陛下改名為輝祖,駙馬都尉當然知道為什麼吧。」

龐煌更加莫名其妙,古代為了避諱帝王名字,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徐允恭和朱允炆同有一個「允」字,為了避諱,改名之事再也正常不過了。但是這和自己有什麼關系呢?

李善長仿佛看到龐煌的疑惑,不急不忙的指著地上寫著的名字,道︰「駙馬都尉看你的姓名,有龍,有皇,殊不知,外面傳言,‘褪去身上衣,變成龍中皇’的傳言嗎?」

龐煌不由吃了一驚,之前從來沒有注意過,但是今天仔細看,還真的是那回事,縱然是繁體字,但是依然月兌不去其中的廣中龍,火邊皇。

日,這也太能瞎掰了吧,什麼‘褪去身上衣,變成龍中皇’的傳言,自己的情報系統怎麼一點點的消息都沒有得到呢?

老朱知道不知道呢?知道了會不會心里有想法呢?

面對著這麼一個變幻莫測的君王至上的時代,還真的說不準有什麼副作用,兩人一起直起身,李善長用腳抹去那兩個字,龐煌再看李善長時,臉色就有些不太自然了。

「這,這有些太牽強了吧!」

「呵呵,老夫也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真的要有人用這兩個字做文章,恐怕駙馬都尉也要頭疼一陣子了。」李善長的目的已經達到,看見龐煌變色,不由低聲笑道。

「願聞其詳!」

「其實去年就有御史聯合欽天監要用這個來彈劾你,被中書省按下了,相信皇上也有所聞,但是卻沒有過問,可見皇上對駙馬都尉是寵信有加啊。」

「但是一直留著這樣的破綻,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老夫才問你是否有表字,如果有,好說的多,若是沒有,駙馬都尉最好還是請求皇上賜予一個吧,省得別人說閑話。」

龐煌終于知道了李善長的來意,這次找自己,是為胡惟庸做說客來的,說中書省按下了彈劾自己的奏章沒有報給皇帝,又說皇帝說不定知道了,反正好人壞人都是你們。

在示好中帶著稍許威脅,威脅中帶著一絲妥協,這是李善長的好主意,還是胡惟庸的意思呢?

而且,如果朱元璋知道,為什麼不給自己取個表字,或者是直接給自己改個名字,反而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呢?

看來這件事要好好地斟酌一般,看著是一件小事,但卻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不穩定因素,真的要爆炸了,就算是要不了自己的命,但是讓自己灰頭土臉那也很正常。

而且,他不確定在胡惟庸控制下的御史台,會不會真的拿自己的名字做文章!!(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