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第七百一十章 合理搭配

第七百一十章合理搭配

唐謙笑著說道︰「馮小剛不喜歡知識分子,尤其不喜歡那種假道學的知識分子,這早已在他的作品當中顯l 出來。器:無廣告、全文字、更早在《編輯部的故事》這部由王朔和馮小剛編劇的電視劇當中,我們就可以一窺端倪。編輯部里的男一號李東寶是一名沒有上過大學的攝影記者,而他心儀的對象——由呂麗萍飾演的葛玲,學歷背景也頗為可疑,這兩個人都不是根紅苗正的大學生,因而也就被編輯部中兩個老派知識分子劉淑友和牛大姐所瞧不起,牛、劉二人與李、葛二人的矛盾構成編輯部里的矛盾主線,當然牛大姐與劉淑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葛玲和李東寶這一對巧舌如簧的年輕人的嘲諷對象。在嘲諷知識分子方面,馮小剛的良師益友王朔顯然走得更遠,在改編自他的小說的電影《頑主》當中,一個道貌岸然的公共知識分子被狠狠地嘲n ng,並最終承認自己人生的悲劇。我們舉《頑主》的例子是想要說明,馮小剛和王朔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上很有可能非常相似,他們在同一戰壕里面惺惺相惜,難免會互相影響。在姜文導演的,同樣是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當中,馮小剛還客串過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角s ,這個人物身上的懦弱與猥瑣被馮小剛演繹得非常l 骨,可見馮小剛對此類人的態度是由來已久的。1958年生于bj的馮小剛在青ch n期時恰逢一個史無前例的年代。在那個年代當中,知識分子的處境盡人皆知。那段成長的經歷是否會對馮小剛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產生影響呢?我們不敢妄下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馮小剛對于某些知識分子或者文化人身上的虛偽、做作持徹底否定的態度……」

「讓葛優來做一部愛情電影的男主角無論如何都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實際上在主演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之前,葛優的銀幕和銀屏形象極為不佳。好s 之徒、土匪、恐怖分子、流氓,一連串的反面角s 幾乎將葛優的演藝道路徹底定型。葛優的潛質恐怕只有馮小剛和王朔這一批人才能真正發掘出來,實際上從《編輯部的故事》一炮而紅之後,葛優的光頭就成為了馮小剛電影的最為耀眼的標志物,每一部馮小剛的電影幾乎都會讓這個老實與狡黠並存、誠懇與世故同在的bj男人談上一場有趣的戀愛。更有意思的事情當然就是,每次戀愛都會牽出一位絕s 的美nv。

在《甲方乙方》當中與葛優談戀愛的是劉蓓,兩人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場面成了那個年代里面最溫馨可人的場景之一。在《不見不散》當中,坐在葛優對面的nv人換成了徐帆,兩人在異國他鄉的一場分分合合的愛情不由得令人唏噓慨嘆劉元的桃hu 運怎麼那麼綿長?《沒完沒了》里面,葛優的對象第一次換成了台灣美nv吳倩蓮,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拾,葛優這個沉穩老練,風趣幽默的bj男人身上後又被賦予了對香港 ng的巨大吸引力,在《大腕》當中關之琳被優優俘虜。其貌不揚的葛優搭配靚麗可人的美nv,這種蹩腳的愛情方式不用過多渲染就已經足夠具有喜劇效果。更何況,我們會發現在葛優飾演的人物與這些美nv所飾演的人物之間,愛情的天平居然還嚴重地向男x ng一方傾斜。換句話說,男人在愛情關系當中處于一定支配地位。這無疑令絕大部分同樣其貌不揚的男x ng電影觀眾如飲甘泉、心情舒爽。而對于 ng觀眾而言,葛優的形象盡管遠稱不上英俊,但他卻能夠給人以足夠的安全感……」

「馮小剛的電影在影像風格上面,往往略帶懷舊,風格也以平實、自然為主,甚至會有些拘謹、呆板。在視覺方面,電影美術出身的馮小剛顯然沒有多少追求,一切畫面x ng的東西都是根據劇情去選擇最穩妥的方式。這與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拼命追求藝術風格的情況截然不同。然而盡管在視覺方面乏善可陳,但馮小剛的電影卻無一例外全都會有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從《永失我愛》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會在故事創意和劇本創作上下最大的力氣,他與幾位中國當代優秀作家的親密合作,就是他重視故事和劇本的最好證明。在王朔、劉震雲、劉恆這三位文壇大腕的鼎力相助之下,馮小剛電影在劇作方面一直發揮穩定,並對電影的成功發揮至關重要的影響力。而這三位作家與馮小剛在不同時期的合作,也恰恰可以將馮小剛電影的創作明確劃分成為三個階段。總而言之,文學之于馮小剛的電影而言實在是最重要不過的事情。編劇的工作對于馮小剛而言再熟悉不過,他早年還在bj電視藝術中心做美工的時候,就是因為能寫電影劇本而被慧眼識才的鄭曉龍發掘出來。之後,馮小剛連續創作了《遭遇j 情》、《大撒把》等電影劇本,《bj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等電視劇的編劇名單中也有他的大名。能寫、會寫是馮小剛的優勢所在,但恐怕只有馮小剛自己最清楚,他的文學功力尚不足以決定一部電影的質量的好壞,在電影的主題、內涵、韻味等等方面,他終歸需要拉來一座靠山。這正是他與王朔、劉震雲等人親密合作的原因所在。班m nn ng斧這個詞用在馮小剛這里絕無貶義,他從一開始就做了最聰明的選擇……」

「王朔對馮小剛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顯然存在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答案——非常大。但這個答案有些含糊,究竟非常大到何種程度呢?旁人的猜測其實都不準確,當事人自己的說法或許才最能接近事實的真相。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ch n獻給你》中,全書第一個章節就是寫他與王朔的相識,而這一節的標題則更是聳人听聞︰它來自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贊歌——「抬眼望見北斗星」……」「馮小剛的電影處nv作《永失我愛》改編自王朔的同名小說,這個「流氓愛上空姐」的故事在王朔的早期文學作品當中具備一定的典型x ng。片中的人物在表面的玩世不恭下隱藏著不可救y o的l ng漫主義。這種l ng漫主義在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統領了馮小剛電影的j ng神內核。而這只是王朔對構成的巨大馮小剛影響中的很小一部分。

在這部略顯稚女敕的影片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馮小剛電影那些至關重要的元素的雛形。首先是整個電影的故事結構,我們發現郭濤飾演的蘇凱作為一個男x ng角s 與其後葛優在馮小剛電影中飾演的一系列男x ng人物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幾乎就是同一個人。影片的故事情節絕對圍繞這個男人來展開,但卻從不涉及這個男人的家庭,他如同是沒有父母,獨自長大的孤兒一般,在社會上歷練成長,他的生存技能優秀,自我保護能力超群,他很有愛心,但絕對不會濫用自己的愛心,他貌似追求自由散漫四海為家,但骨子里卻比任何人都向往家庭生活的l ng漫溫馨。他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內心之中卻又極其敏感——這個人其實就是王朔本人。在王朔的那些以第一人稱寫作的小說當中,我們與他早已相識。馮小剛和王朔是完全不同的人,他能將一個「王朔以自己為原型塑造的人物」放在自己的早期的幾乎所有作品當中做男主角,單這一點足以體現他對于王朔的崇敬、認同和追隨。更確切地說,王朔塑造的這個睿智、幽默、玩世不恭但又極為l ng漫的男人在馮小剛的j ng神世界里同樣也是男主角……」

「但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馮小剛電影尤其是他的前三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只是部分體現了王朔的文學風格。王朔小說中那些大量存在黑暗、殘酷的描寫在馮小剛的賀歲片中蹤影皆無。在九十年代初期,馮小剛與王朔合作成立了一家名為「好夢影視策劃服務公司」的機構,這個簡稱「好夢公司」的企業,從成立之初到關張大吉,總共拍攝了六部影視作品,除了《一地j m o》、《永失我愛》、《情殤》三部僥幸問世之外,其余全部夭折。好夢公司名為好夢,卻噩夢不斷,原因之一恐怕正是在這個公司中王朔發揮著「主體思想」的作用,而他的這個主體思想又與現實矛盾重重,而王朔又不是懂得妥協的人,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好夢公司成了票房的毒y o、投資人的殺手,好夢公司信譽掃地,最終不歡而散。而也恰恰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馮小剛另起爐灶打造出了「中國賀歲片」的品牌。在與王朔合作的過程中,馮小剛只有跟著「北斗星」埋頭苦干的份兒。但現實的情況卻狠狠地教訓了他,1996年好夢公司名存實亡之後,馮小剛有些走投無路,年關將至,眼見自己年近四十,卻幾乎一無所成,馮小剛自然不肯善罷,就在這一年他將王朔的一個短篇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改編成為了後來家喻戶曉的賀歲片《甲方乙方》。為了能夠使得影片順利通過審查,他甚至沒有在片中提及任何王朔及原作小說的名字,當然這一切也都是在王朔的默許之下……」

「不見不散大獲成功之後,連續兩年的賀歲片《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盡管仍然延續王朔的風格,但編劇始終只是馮小剛一人。

馮小剛通過三部成功的商業片,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影壇第一號的商業導演的地位。豐厚的商業利潤使得他取得了更大的發言權,因為一旦馮小剛失去發言權,所帶來的結果不僅僅會危及馮小剛一人。他明白只有立足于此,才具備與人談判的籌碼與資格。因而在《沒完沒了》之後的2000年,馮小剛將好夢公司時代被迫夭折的一個項目拿出來要求重新拍攝,對于他而言,這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良知和底線,是他必須拍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就是後來為馮小剛收獲了從影以來最高榮譽的《一聲嘆息》,這個劇本的原名叫《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而編劇正是王朔……」

「對于一個1957年出生的中年人來說,這半個世紀經歷的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這句話是影片《一聲嘆息》的第一句旁白。也是影片故事最主要的出發點所在,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它始終彌漫在整部影片當中,讓人揮之不去。這《一聲嘆息》來自王朔,也同樣來自馮小剛,在這部極為少見的,幾乎沒有耍貧嘴的馮小剛電影當中,現代人在情感——尤其是愛情方面的尷尬處境被毫無保留地抖l 出來,幾乎沒有半點的保留。說到這里我們必須對王朔和馮小剛二人的個x ng做一比較。兩人相比,王朔的才情顯然居上,文學藝術的標準在王朔這里只有一個,而在馮小剛那里卻可以有相當的變通。他們兩個也不完全是實用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區別。而是互相影響,兼而有之。他們兩人的關系當中,王朔永遠會佔有那個主要的位置,即便他離開了,那個位置空下來,也無人可以取代……」

「馮小剛與劉震雲的合作是從《一地j m o》開始的。如今我們越來越會覺得,這部1995年登陸熒屏的十集電視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中國的所有影視作品當中顯得如此卓爾不群。因為直到如今,都沒有哪部作品像《一地j m o》一樣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來面對我們那無比復雜的現實生活。它的視角看似平和樸實,但在這樸實平和的背後,是能夠涵蓋一個時代的巨大的悲憫的情懷。片中的八部七局六處所體現的體制內圖景,每一幀畫面、每一個細節都會具有那樣強烈磁石般的吸引力,它們讓我們深切地明白了「影像再現真實」會具備怎樣的力量。而片中陳道明飾演的小林以及小林的家庭生活則能夠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當代中國最普通、最平凡的小公務員的j ng神世界,然後一同目睹那個世界是怎樣在貌似平淡無聊之下擁有了一種豐富而離奇的魔幻圖景。《一地j m o》的劇本馮小剛基本上沒做任何的修改,拍攝出來的影像完整地體現了劉震雲的文學構思和作品內涵,這正是馮小剛聰明之處,他或許不具備劉震雲和王朔那樣的飛揚的文采和直b 事實本質的思想,但毫無疑問的是,馮小剛對于他們的作品具備超凡的理解力和恰當有效的影視再現能力,這使得他的作品能夠在影視和文學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藝術領域之間,在深如萬丈的峽谷上空架設溝通之橋……」

「在我們中國內地的電影導演中,提了馮小剛,就不能不提陳凱歌,」唐謙喝了一口茶水,繼續說道,「陳凱歌導演曾說過一句話︰電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會,去共同分享一個夢想。作為中國電影的一個造夢者,陳凱歌始終頂著一顆有很多文學和思想成分的巨大頭顱,將他的文化思辨、憂患意識、才華j 情,統統澆鑄進電影這m n在一些人看來容量有限的藝術當中。在他的光影世界里,電影不再是單純地再現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種揭示和評價生活的工具。借助這種工具,他大膽地抒發自己的感受,以一種批判的目光來審視人的生存狀態,追溯這種狀態背後所沉澱下來的文化傳統,並對其進行理x ng的反思。我們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復雜和j ng心營造的視覺造型和聲音造型中,體會到他那種尖銳的批判鋒芒。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j 越的電影風格……」「綜觀陳凱歌所有的電影,無論是具有寓意象征的《黃土地》、《邊走邊唱》,具有較強反思的《大閱兵》、《孩子王》,還是影像華麗的《霸王別姬》、《無極》,以及他近年的《梅蘭芳》、《趙氏孤兒》,其影片都有著他思想的反映。用電影表達自己對文化的反思,一直是陳凱歌電影的靈魂。他一貫的藝術目標就是在史詩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達到超驗的理x ng和哲學的意味。他的創作活動也有一條連貫的主線,就是透過電影闡述中國文化歷史的變遷和沉浮。這種居高臨下的創作態度固然有雕琢之氣,但也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感x ng……」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