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章 內憂外患

()開皇十一年七月十六r ,在祭天祭地祭祖之後,大軍開拔。

並州刺史、漢王楊諒為兵馬大元帥元帥統兵出征,尚書左僕sh 兼納言、齊國公高出朔州道,尚書右僕sh 兼京兆尹、魯國公虞慶則出靈州道,右武候將軍兼青州總管、落叢郡公燕榮出豳州道,其中高領兵二十萬,虞慶則和燕榮各領兵十萬。

而突厥這方面,東(和諧)突厥的都藍可汗領兵十萬,西突厥的達頭可汗領兵九萬,總計十九萬。

誠然,隋軍在數量上是突厥軍的一倍,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一倍並不能帶來什麼決勝的可能x ng,而這多出來的一倍人說句實在話,也就是炮灰,用來拖延時間,降低敵人體力的炮灰,僅此而已。

七月十七r ,十九萬突厥聯軍于尉州合兵,十八r ,攻下尉州,將尉州洗劫一空後再度分兵,都藍可汗走朔州道,達頭可汗走代州道。

七月十九r ,隋軍先鋒朔州總管、河北郡公趙仲卿奉副元帥高之令,率領三千j ng兵前去阻擊都藍可汗。

趙仲卿,雖然名和焦仲卿一樣,但他們完全就是兩個人,他x ng格粗暴,力大無比,北周時期很得齊王宇文憲的禮遇,曾經跟隨他一同攻打齊國,攻下了五座城池,並且和北齊將領段孝先苦戰于姚襄城,最後獲得勝利,立下赫赫戰功,論功行賞之時,封為上儀同兼趙郡太守。隨後王謙作亂、開皇三年突厥進犯這些戰役中,趙仲卿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堪稱是身經百戰的老將。

而且這人立下的法令極其嚴猛,哪怕只是犯了一點點錯他都不會寬容,鞭打犯了錯的官員基本都是可以把人打的半身不遂的兩百下,所以他的下屬都很是害怕這位大人,不敢違犯他所立下的法令,盜賊也不敢違反,都乖乖地窩在山上,所以百姓都說他賢能。

有這麼一個老將帶領三千j ng兵去阻擊突厥軍,的確是很讓人放心。

趙仲卿在和都藍可汗在距離朔州十里的地方進行了一場遭遇戰,趙仲卿手持一把斬馬刀,從朔方南門殺到朔州東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七天七夜,眼楮都沒眨一下,將他力大無比的這個屬x ng發揮得淋灕盡致——當然這是夸張版的。

實際上三千j ng兵遇上都藍的十萬突厥軍,根本連塞牙縫都不夠,所以隋軍是邊打邊退邊退邊打,然後在其中不斷地獲得從後面急行軍而來的生力軍,接著再打上去,進進退退,退退進進,整個過程歷時七天,他們就在那里上演了現實版的一出「論n i爸的變態x ng」,沒錯,突厥軍是變態,可他沒能把隋軍給一擊擊殺,所以被不斷補血的隋軍給擊敗了,當然,你別指望那不斷補血的隋軍能把突厥軍一擊擊殺,只是將突厥擊退,一共俘虜了兩千余人,牲畜一萬頭,好歹獲得了一個開門紅。

七月二十六r ,都藍重新整編軍隊,和趙仲卿的方陣開始進入對持狀態,假如按照正常的歷史軌跡發展的話,應該是在他們相持五天,大大小小摩擦不斷但誰都沒把誰打趴下的時候,高帶著二十萬軍隊急行軍來到,一頓肉夾饃之後,把都藍給擊退。

但是也說了,那要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才行……

實際上趙仲卿此時也是等待著高能夠帶領大軍前來進行夾心餅干活動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估計是永遠等不到高的來到了。

提問,行軍打仗中有什麼大忌?比如說糧草不濟,比如說陣前易帥,又比如說——將帥不和。

沒錯,白弘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對注定失敗的組合,就是認定這組合一定會導致一種後果,那就是將帥不和。

將,指的就是高,帥,指的就是楊諒。

實際上高和楊諒就有點像是天生的仇人,兩人之間的生物電極端排斥,《隋書》上記載過一件事,說的也是楊諒和高一同出征,而楊堅因為楊諒年少,所以同樣也把權利交給了高,楊諒繼續做著震懾士兵的花瓶,不過高這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好人當慣了,還是純粹發賤,你權利得了就得了吧,天天跑楊諒面前說︰「哎呀,王爺,在下認為……所以……」你說他這麼做,花瓶楊諒怎麼能高興?楊諒本來就是一個x ng格高傲的人,好不容易能夠領兵打仗,可楊堅又給他上了一個名為「高」的緊箍咒,結果這個緊箍咒無論他做什麼都要發作,然後楊諒就惱了——最後的結果就是仗輸了,好不容易躲過被俘虜的楊諒連滾帶爬的來到楊堅面前哭泣高對自己做了什麼喪盡天良的事,楊堅雖寵信高,可看到自己兒子這種慘狀,不免對高也有不滿,隨後就逐漸疏遠高。

而這次阻擊突厥,只不過是把這件事提前了幾年罷了。

實際上,若是按照原本歷史進程的話,應該是由高、楊素、燕榮分別領兵,撇去燕榮,高和楊素好歹還能相互制約,可把楊素換成虞慶則,整個大軍就是唯高是瞻,而楊諒真的是連花瓶都不如。實際上假如就只是這樣的話,那倒也不錯,各軍不會各懷鬼胎,只要主帥英明,這仗還是能打下去的,可問題就是——假如楊諒不願意做那個花瓶了呢?

那麼就毫無疑問的會出問題。

楊諒,男,十六歲,前不久剛剛加冠,算得上是成年人,按照歷史進程的話,原本這次他是沒有親歷前線的,只可惜因為白弘,或者說因為楊承這只哥倫比亞小蝴蝶,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一個大家庭中自然要求子孫繁多,而子孫繁多之後也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繼承問題,又比如說,父母到底寵愛哪個孩子這個問題。

隋皇室很明顯,兩個問題都有,雖然楊堅一再洋洋自得地說︰「朕獨愛後一人,不會發生手足相殘的事情。」但無論是歷史進程還是現在所發生的事情,都能給他好多個耳光,毫無疑問,楊堅夫婦的家庭教育是很有問題的,好吧,貌似那些明君的家庭教育都很有問題啊,比如秦始皇,比如楊堅,比如李二,又比如康熙——假如要來一個真的沒什麼問題的,周文王,大概能算一個,99個兒子貌似還真的沒有什麼不和的事情吧……至少姬發和姬旦沒什麼問題,所以果然是人心不古啊,怪不得孔老夫子這麼喜歡周禮,原來如此啊。

然後就是父母的愛了,父母只有兩個人,就算這兩個人把百分之百的j ng力投入到六個孩子身上,滿打滿算,那每個人也就只能得到33%的愛,更何況這對父母還不可能真的把全部的j ng力放到孩子身上,因為這對父母的身份實在是沒有辦法實現把全部j ng力放到孩子身上這件事,于是問題就出現了,一般來說,大家庭中長子和幼子是最受寵的,而當中的兒子就很尷尬,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楊堅雖然有時候討厭楊勇的奢侈,但說到底還是希望他能夠做一個好太子,所以很多事情上也都是以他為主的,並且雖然現在他對楊承起了j ng惕之心,可畢竟還是很寵愛他的,宮里有什麼好的東西也會第一時間賜下來,而獨孤後寵愛次子楊廣之余,更加寵愛六子楊承,于是他們剩下的四個兒子中,除了次子楊廣受獨孤後寵愛之外,好歹之前平陳戰役中立有大功,說到底也是能在楊堅心中佔一個位子的,可再剩下來的三個兒子呢?他們該怎麼辦?

假如楊承不存在的話,那麼楊諒好歹還有一個幼子的名分,歷史上楊堅也對楊諒這個幼子很寵愛,領地極大不說,甚至還特授予楊諒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權。

只可惜,現在有了楊承,楊諒除了一個漢王,除了一個並州總管,他什麼都不是,但他們又不能像楊勇楊承一樣隨時伴在楊堅身邊,他們想要獲得存在感,想要在楊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方法雖多,但最好的方式,那就是獲得戰功。

楊諒好不容易獲得了能夠得到戰功的機會,怎麼可能會放棄?誠然他假如只是窩在後面,一言不發待到戰爭勝利,他同樣也能獲得戰功,可這種戰功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像他六弟那樣,親歷前線,靠斬殺敵人獲得更加實在的戰功。

可是哪有這麼簡單?

楊堅下旨讓他可以不親歷前線,對這個,他鑽了一個空子,既然說是可以,那麼他也可以親歷前線,所以他在三路軍隊中,撇去離得比較遠的燕榮部,他選擇的,好死不死就是人數最多的高部。

高,著名的死腦筋,在戰略上尋求的是穩扎穩打,一個「穩」字貫穿他整個人生,而楊諒則不一樣,楊諒立功心切,而且還是少年,少年心急,然後兩個人就上演了一出「當青ch n期遇上更年期」,楊諒身邊有兩員大將,一個是隋初四大名將的史萬歲,另外一個就是前不久剛剛來的並州的蕭摩訶,蕭摩訶和楊諒一見如故,引為知己,開始了鞍前馬後的後半生。

楊諒和高起了沖突,沖突越來越大,楊諒一心想著無視朔方城被圍,趕緊沖上去,最好能把對方的老巢給干掉,高卻認為朔方城的圍一定要解,最好在來夾心餅干策略。楊諒自然不同意,自己好不容易發出的帥令怎麼可以就被這麼駁了?那他豈不是很沒有面子?于是他一發狠說道︰「高,本王乃是兵馬大元帥,軍令如山,本王的帥令誰敢不遵?」

問題是高鳥都不鳥他,眼楮一翻,說了一句︰「殿下是元帥不假,但陛下在出征之前曾面喻下官,攻守軍機等皆有下官做主,務必全勝凱旋,否則唯下官是問。」

楊諒看到高把楊堅這座大佛搬出來,也不好說什麼,只能氣呼呼的一揮袍袖走進自己的帥帳,隨後一陣猛砸,他越砸心里越不是滋味,他是什麼地位?是王爺,高是什麼地位?尚書左僕sh ,但這個尚書左僕sh 說到底,也就是他楊家的一條狗,一條狗什麼時候可以和主子叫板了?

這只是一個導火索。

第二天楊諒在升帥帳商議軍機的時候,有意無意得提出自己要親歷前線上陣殺敵之時,高自然是立即投了反對票,而且給出的理由是,王爺您還太小了。

楊諒臉s 不善的說道︰「本王的皇弟承當年,以十三歲尚未加冠之齡,身先士卒,上陣殺敵,破建康得首功,為何本王如今已加冠卻不可上陣殺敵?」

「殿下,周王殿下當年面對的是疲軟的陳軍,而此次殿下面對的是士氣正旺的敵軍,而且實際上周王殿下回朝之後,陛下也對周王殿下幾次責罵,所以……」

「什麼所以!」楊諒有一次被駁了面子,心中已經是極怒,他才不管楊承之後是不是被楊堅責罵,他只知道楊承因為上陣殺敵,是破建康的首功,然後在朝堂佔據了不低的地位,在楊堅心中對他也更是寵愛,比起這些,受楊堅一頓責罵又有什麼打緊?

而且高這話的意思是在說他武藝不j ng麼?

于是這幾天積攢起來的怒火終于爆發了開來,他當即下令︰高藐視元帥,無視軍令,立刻扣押,待到回朝之時再奏明聖上。

這道帥令一出,二十萬大軍整個都懵了,他們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不知道這幾個將領的商議是出了什麼問題。

于是楊諒擺出兵馬大元帥的姿態,高擺出擁有大元帥權利的副元帥的姿態,雙方僵持著僵持著,就這麼僵著不動了。

高說東,楊諒就說西,高說急行軍,楊諒就說速度慢點,高雖然不滿,可楊諒畢竟是王爺,他也真的不敢對楊諒做什麼,大軍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听誰的,這麼一拖二拖的,原本趙仲卿所攢下的戰機被浪費的一干二淨。

于是,八月初二,朔方城失守,趙仲卿全力抗敵,可他終究是人不是神,力大無比也終有力氣耗盡的一天,于是他最後身中十刀,其中五刀都可以說是致命刀後,戰死。臨死時,他怒目圓睜的盯著大興方向,似乎還在詢問為何援軍不到,隨後被突厥人用刀割下頭顱,獻于都藍可汗,都藍雖然惱怒于趙仲卿的頑強,但也算得上是憐惜這個英雄吧,最後也沒做出什麼鞭尸的舉動,為他搭了一個墳墓,也算是表示敬意了,之後朔方城被洗劫一空,燒為灰燼。

兩天後,一封急報送到了楊諒的帥帳中,楊諒神s 慘白的看著軍報,嘴唇顫抖著不知道該說什麼。

又過了兩天,這份軍報被送到了楊堅的案頭上,與此同時,另外兩封急報也送到了楊堅的案頭上。

其一,陳國舊境叛亂再起。其二,蜀地地龍翻身。

楊堅在驚怒交加之中,在朝堂中昏厥過去,百官瞬間大亂,隨後「二聖」中的另外一聖,獨孤後臨朝,才將形勢控制了下來。

現在的大隋,就像風雨中漂流的一片小舟,內憂外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