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除了中國和西方的文獻,汶萊在十六世紀之前的信史極少,汶萊又沒有勒碑刻石的傳統,近三十年來哥打巴都地區出土大量宋朝以來的中國文物,其中從二零零二年十月到今年八月,在該區綿延兩公里的汶萊河支流甜柑河(LimauManisRiver)河畔挖出約五萬件唐朝以來的中國文物,包括大約一千枚唐代貨幣、中國陶器、銅器、金器、木刻面具和骨骸等,不難想象當年汶萊商業貿易的繁華興盛,和中華文化在當地的影響。

汶萊博物館館長班磯蘭.卡林博士說,這些十到十三世紀的遺物,足以證明汶萊不但建國歷史悠久,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化。

唐朝樊綽的《蠻書》﹔一名《雲南志》,最早提到「渤泥」﹔中國文獻稱文萊為婆利、婆羅、婆泥、渤泥、佛泥、汶萊、婆羅乃,我國外交部正式采用的中文名稱是文萊達魯薩蘭國(NegaraBruneiDarussalam,馬來文字義是「和平之邦文萊」)。

中國歷史記載中,十世紀以來,便有許多渤泥國王遣使中國的事跡。公元一三七零年到一四二五年間(明代),中國至少四次帕特使到渤泥。《明史?渤泥國傳》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序出使渤泥國,鄭和船隊也兩度到文萊。

汶萊第二任蘇丹麻那惹加那(MaharajaKarna)在永樂六年(一四零八年)率領王後、王弟、王子及陪臣一百五十余人朝貢中國,受到明成祖隆重接待。麻那惹加那抵達南京一個多月後駕崩,成祖輟朝三r ,依照國王「體魄托葬中華」的遺願,以王禮葬之于安德門外石子崗,謚曰「恭順」,又封其子遐旺為渤泥國王,派太監與官員護送遐旺歸國。一九五八年發現的浡泥國王墓,成為中、汶交往的歷史見證。

回溯歷史,十四到十七世紀的汶萊首都哥打巴都是南洋商貿中心,匯集了來自中國、交趾支那、暹羅、北大年、彭亨、爪哇、蘇門答臘、亞齊、馬魯古、西里伯斯、呂宋、棉蘭老、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地的商人,他們在等待季風帶來的船只和貨物,汶萊人和國際商販z y u貿易,還用中國的錢幣與各國通貨。

換句話說,新加坡香港開埠前兩百多年,哥打巴都已經是區域海運商貿中心,是經濟區域化和國際化的先驅,中華文化的海外據點,成為南中國海和地中海的交會點,東方和西方的中途站。

原籍福建的王總兵是兩國歷史的一個懸案﹕十五世紀伊斯蘭教傳人文萊,建立蘇丹王國,第一任蘇丹穆罕默德于一四零二年逝世,中國的王總兵(又名王景弘、王三品、OngSumPing)成為第二任蘇丹阿默。《明史》說他是福建人,成為婆羅王﹔有說是與鄭和一同率領艦隊下西洋時的航海家王景弘,根據《新編鄭和航海圖》標示,鄭和、王景弘船隊先後兩次到歷史上渤泥的汶萊﹔汶萊的文獻說他是明朝的欽差大臣,因娶第一任蘇丹的獨生女而繼其位。

除了蘇丹族譜提到王總兵之外,現在汶萊首都還有一條王總兵路(JalanOngSumPing),沿路舊宅都屬于皇親國戚,可以進一步分析王總兵和蘇丹家族的關系。

汶萊蘇丹加冕的時候,御前其中一個大臣穿中國服飾,儀式包括中國習俗,連冠冕都是中國式樣甚于東南亞其它文化,據說都是王總兵繼位之後留下的傳統。

汶萊第五任蘇丹波吉亞(博爾基亞)在一四七三年登基後,國勢達到最高峰,曾經建立一個龐大的海權王國,縱橫南中國海,統治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蘇祿群島和巴拉望群島,伸張勢力到馬六甲和爪哇一帶,還一度攻佔呂宋的馬尼拉。

航海家麥哲倫(FerdinandMegellan)于一五二一年在菲律賓戰死後,他的船隊在這一年七月續航到汶萊。麥哲倫船隊成員、意大利人皮加費塔(AntonioPigaffetta)在汶萊記錄,哥打巴都汶萊河上水村的居民有兩萬五千人,他們使用的貨幣是中間有孔的銅錢。考古學家證實明代的錢幣在汶萊和東南亞其它國家廣泛流通。他還記載,當時一些中國人已經在汶萊定居,婆羅洲內陸居民對中國人在當地釀造的壇裝燒酒趨之若鶩。中國人也帶來腌泡過的肉、魚、菜、水果,裝好在壇里,糖、鹽、香料也放置在陶瓷器中,中華文化在婆羅洲的影響可見一斑。

哥打巴都的出土文物證明,宋朝以來,大批中國陶瓷器如缶、壇、甕、缸和杯盤茶具裝飾品等,在汶萊廣泛使用,中國人還在汶萊設窯生產陶器。在汶萊內陸,各式各樣的中國粗陶器和瓷器也用于宗教儀式、喪禮、節r 祭典等,至今仍然是一些部落的權力象征、傳世之寶,婆羅洲全境亦然。

不過,疆土遼闊的王國後來式微,邊遠地區紛亂時起,沿海地區盜賊如毛,朝廷鞭長莫及。荷蘭人從十八世紀開始,由坤甸蠶食南婆羅洲﹔蘇祿不再臣服﹔砂勞越土著武裝叛亂,汶萊逐步失去砂勞越、汶萊灣的軍事要沖納閩島和北婆羅洲﹔一八八八年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水村依舊在,山河異昔時,東南亞盛極一時、富甲一方的古老王國竟淪為海隅一角的蕞爾小邦。

十六世紀之前,汶萊幾乎沒有信史,追溯歷史主要依賴考古學。哥打巴都附近、汶萊河支流甜柑河沿岸挖出來的大批中華文物,和九十年代末汶萊領海打撈的一萬四千多件古代沉船遺物,都可以追溯汶萊更多歷史面貌,也可以證明昔r 王國的強盛、輝煌和繁榮。

根據汶萊民間傳說,汶萊最早的名稱是BARUNAH,意思是「這里就是了」。原來汶萊的先民到達汶萊河口的時候,看到環境的美麗、寧靜、平安、便利、富饒,便月兌口而出﹕「這里就是了」。

--------------------------

麻那惹加那(MaharajaKarna)是中國記載的稱呼,正式名應為阿卜杜勒•馬基德•哈桑(爪夷文︰??????????AbdulMajidHassan)。

永樂三年(1405年)冬,麻那惹加那遣使至中國貢獻土產,明成祖封其為國王並賜印誥。麻那惹加那大喜,決定親自來中國朝謝,攜王後、王子、親屬150余人渡海抵達福建,明廷派遣官員沿途盛情款待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麻那惹加那一行到達京師(今南京),朝見成祖。

麻那惹加那停留月余後不幸染病,雖經御醫調治無效,當年八月病卒與館舍,享年28歲。遺囑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成祖輟朝三r ,派遣官員以致哀悼,謚為「恭順」,以中國王禮葬之于南郊安德門外石子崗,稱「浡泥國恭順王墓」,命入籍的南洋人為其守墓,每年ch n秋由專人祭掃。又敕其子遐旺襲封國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