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章 意識流帝

網路剛出現的時期,曾經到處流覽,流覽到一個文章發表的園地,偏向文學及小說的網站,站名叫什麼早就全忘了。許多人在上面發表的各種文章在筆者看來都很像學院式的,不只沒創意,更是無知。因為前人古人早都寫過了,而且遠比他們好,他們為什麼盡是寫些不入流的東西呢?而且他們還自認為很好呢?他們彼此之間恭維來恭維去的,筆者看了就想笑。但筆者並不會去批評他們,畢竟這是他們的自由,即使筆者也有評論的自由,但是負評的,在為人處世上不能存有負評於當事人的眼前,除非對方允許,否則這種自由是不對的。

情理法,情之所以第一的原因,正是人的真正可貴之處在情字,否則跟禽獸沒有不同了,如一切以法,那麼人是木頭人機械人了,人間是有情天,才是真善美的,逍遙的。

于是在隨興之下,筆者大筆隨便揮,也留下自己的文字,結果線上惹來一個又一個的評語,都是負面的,看不懂,沒有章法,文法。筆者一個一個辯論,在線上至少同時跟百人辯論著,筆者心想一人對百人都綽綽有餘了,不就證明了文字功力及文字思想你們輸筆者了?

後來,筆者當然沒興趣去跟小朋友談文了,一次就夠了,這也是筆者的文字第一次出現在網路世界。喜歡文、喜歡寫是一回事,知己知彼的自知之明又是另一回事。筆者從未說過自己寫的好,但筆者寫的絕對是別人寫不出來的,因為絕對是隨心所欲的寫,如同今天的這本天馬行空四部曲一樣意思。

華山論劍後,有一小幫人也在華山論劍,那一段劇情讓筆者玩味,重要的是俠侶還是俠侶。

筆者引用許多創作者的文字時,都是輔助個人主流的意識真實或故事觀,一來符合當下的情緒,二來是此書是筆者收留包括自己寫的。喜歡的。有緣的就留著,也許網站十年後還在,十年後筆者可以回頭笑一下現在的自己,也也許都不見了。世事真的難料。好比台灣921大地震。四川大地震。今天的網文格局及世界,誰又能一早就料到呢?

這裡的作者要出現《大神之光》,必須寫滿有500章vip章節。制度設定是如此,逼筆者必須達成才有。拿別人的很容易,筆者好像也拿了百個大神之光,只要訂閱此人所有的書就可以了,當然有的只有一本,有的多本,但都很容易。

看到書評區的發表人︰囧囧小神探,提到《意識流帝》。筆者沒有研究過文學,個人也只是有感覺應該是屬於意識派的吧!反正筆者的個性某方面是不求甚解的,因為沒特別興趣。

去查看了一下︰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匯,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意識流原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最初見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餃接,而是流動的。這是意識流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紀初,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綿延論強調生命沖動的連綿性、多變性。他的關於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區分、關於直覺的重要性以及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結構和夢與藝術關係的理論,都對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

學術界一般認為意識流是象徵主義文學在小說領域的體現。但是由於其技巧獨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識流文學當成一個**的文學流派來處理。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並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听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听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人物的意識流表現不出任何規律和次序。其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維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赫賦格曲的結構。

馬賽爾、普魯斯特出身於法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醫學教授,母親則是猶太經紀人的女兒。普魯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後只能閉門寫作。其成名作《追憶逝水年華》就以回憶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閱歷加以追敘和分析。普魯斯特在巴黎大學求學期間結識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柏格森的思想對普魯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追憶逝水年華》長達三千餘頁,約二百萬字,共分七部分。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方式追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涉及親友、法國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者、藝術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許多人的戀愛史。全書並沒有貫串始終的故事情節,與傳統的心理小說截然不同。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詹姆斯、喬伊斯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到巴黎、蘇黎世等地過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間定居法國。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仍屬於現實主義範疇,而出版於1922年的《尤利西斯》則成為英語意識流文學的奠基之作。小說主要寫三個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點到夜間兩點四十五分將近19個小時內的活動和思想。書名《尤利西斯》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拉丁名。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識流小說技巧的全面推進和高度發展。一切意識流文學的藝術技巧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語言上,西方評論界認為《尤利西斯》是對20世紀英語語言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兩部小說之一,另一部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喬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蘇醒》則將意識流小說的風格推向極致。全書用65種語言組合寫成,極其晦澀難懂。喬伊斯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顛峰。」

干!靠!真是小復雜的,看得懂的中國人,佩服你,你強阿!(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