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十二章節 眾矢之的

楊修之才,得到了公認,特別是皇帝的承認,楊修之廉政治國,也得到了在朝群臣的心服口服。

不過表面上的風平浪靜,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心服。

那些被楊修帶領的軍隊上門查收走了錢物的官吏門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明著還裝作滿臉堆笑的樣子。

楊修是冷著臉進出朝廷,除了在自己的銀監閣處理政務外,幾乎哪里都不去,即使每年有大大小小的民間節日,這位個性死板的楊修也是每次都不參加朝臣私下集會。

進出宮門也是由20位御林軍、官駕車夫、僕人等近20人前呼後擁,氣派幾乎蓋過在朝所有的朝臣,就連諸葛亮進宮,車駕也不過前後8個僕佣,區區8名侍衛。

京城的百姓是議論紛紛,都說這楊修有當朝丞相之才,絕對是日後諸葛亮丞相不二的人選。

而且目前此般的得皇上寵信,而且官位一下子就躍升到2品大員。想必日後前途無量啊。

在野的朝臣有不少是被這楊修給幾乎查抄了大半的不義之財的,幾乎辛苦搜刮了幾年,一早就被這楊修給沒收去了。

不明來路的銀錢,怎麼說都說不清來路,而且只能越描越黑,所以被查抄的官宅,沒有任何人敢多言語,眼睜睜的看著白花花的金山銀山,數不盡的財寶古玩給收走,這些貪官是氣紅了眼,但是也沒有辦法說什麼。

楊修是秉公執法,挨家挨戶的查收髒款,誰敢反抗的立刻羈押送官,加以重罪不說,還得牽連許多相關的人等。

楊修的舉動一時間震懾了這些背後為所欲為的達官貴人們。

不過楊修或許沒有意識到,此舉只能是一時的效用,這些骨子里原本就貪婪成性的人,是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貪婪的個性的,只要有機會,這些人還會變本加厲的卷土重來。

楊修查收髒銀的賬簿放在了諸葛亮幾位老臣的面前。

厚達近米的幾十本賬簿上,巨額的銀錢都是說不出來來路的。

還有被巧立明目貪污掉的銀子會是更多,這些僅僅是冰山的一角。

在場的大臣們都被這事實給震撼了。

1200多萬銀。

整個帝國每年的正常稅收居然是200萬左右。這就是說這些貪官幾乎私吞了國家一大半的銀錢中飽私囊。

這還不算地方番王的納貢。

番王的貢銀又應該是多少呢?

南王孟獲新上來呈報的貢銀是20萬兩,之後一年是25萬兩,可是從實際的數字來預測,應該是在40萬以上才對。

或許是孫策沒有把番王領地的貢銀看得太重,地方的和平與安寧才是最重要的。

鮮卑部族一年的貢銀是30萬兩,這些數字都是有水份在內的事實。

所以孫策在建立皇城後,立刻在軍機處和太閣殿外,另設立了銀監閣,來管理帝國的財政,選拔會理財的能臣來核算征收地方的稅銀,專門設立獨立的財團來監控整個帝國的經濟命脈,而且選拔重要的能臣來管理帝國銀庫。

楊修提出的《抽稅法》深得皇帝認可。

抽稅就是按地方財政的實際所得來征稅,地方經濟發展得快,經濟狀況好,就按比例多抽稅,另外還施行人頭稅。一個普通的民間單位,一家人,人口越多,稅越多。以成年男子人數來抽稅,服兵役的免個人稅和土地使用稅,來鼓勵兵役制度。

此外針對貿易商人施行貿易稅法,以交易總金額的實際數字來核算稅額多少,事實上避免了按人頭征收的不合理制度,也深得商人們擁戴。也穩定了商品的價格,穩定了整個帝國的物質交易。

這使得地方官從中不能暗中克扣銀錢,虛報數字,幾乎是斷了貪官的財路。

試想每個商鋪館驛,都記賬來實際體現交易量,官家的衙差上門來核實數據,每宗交易都有客人的簽名畫押,即使想做假都不能。

這樣一來,每年的國庫就越發充實起來,老百姓的消費也穩定起來,不會因為少數商人,刻意的囤積緊俏物品抬高價格來謀取暴利而苦惱。

每件商品都得報官才能合法經營,這樣也避免了黑市價格的瘋漲,黑市商品也從此絕跡。

楊修之舉,徹底的穩固了帝國強大的經濟基礎。

也是孫策十分欣賞他的事實。

大多數人擁護此舉,少數人痛恨此舉。

因為一些人想做官無非是想升官發財。

官做得越大,發財的機會就越大,這是這類人的想法,殊不知不義之財不可取,古來王道就是官道,帝王是不容許自己手下都是貪官的,那個皇帝能看著自己的國庫空虛,而作為臣子的家里是府庫滿金,這可能麼?

皇帝不是傻子,歷來的帝皇都是整素官吏,以清廉為本,不容許官吏的府衙太過奢華,飲食起居太過奢侈浪費。

所以每個官衙府邸都是皇帝按律給修建的,官吏的薪俸都是按規定來配額的,一旦一個官吏的消費和收入不平衡,問題就立刻暴露出來。

那些貪官是不懂得這個道理麼?非也。

僅僅是掩耳盜鈴之舉。自欺欺人。

楊修來自官宦之家,歷來的朝廷看得也多,知道紙包不住火的事實。

老鼠長肥了,只能說明糧庫被盜了。

徹查番王的財物賬簿開始,可是諸葛亮的4個字擺在楊修的面前。

諸葛亮絕對是忠心不二的賢臣,能寫給楊修「見好就收」,不能不說明諸葛亮早就洞悉了地方官和番王的財政事實。

諸葛亮總體把握著實體的政權。

受命于皇而效命于皇。

孔明早知道一個帝國建立後,大大小小的碩鼠勢必涌現出來,國家的財政會千瘡百孔。

所以定皇都後,諸葛亮聯合重臣,提出了選拔賢才,治理國家地方政務的想法。

舉賢任人,治國安邦,勢在必行。

老臣再能干,也是會老的。

所以皇帝親自殿試科考,選舉帝國的才子任用。

楊修可謂是破土而出。

不過諸葛亮看到,此人鋒芒太露,宦途不久矣。

一個國家靠一個皇帝不行,靠區區一個能臣更不行。

區區一個楊修再得皇寵,畢竟是一個人,一個人的力量再大,又有何作為?

趙雲張秀的2000精銳抽掉回去征伐西歐大陸去了,楊修身邊的勢力大減,孫策意識到這一點時,調撥了皇城禁軍500給他調用。

不過小喬不允,僅給了100位甲士。

畢竟守皇宮的衛士是不能少的,臨時選拔還須時日。

于是楊修的護衛區區20人進出府邸皇宮。其余的派到各地去負責追查髒銀去了。

人手不夠用啊。

這個皇帝大舉向西部國家征討的時節,每個士兵都是十分珍貴恩典事實。

孫策自己帶大軍打戰去了,朝野的事丟給了幾位老臣。

楊修立刻面臨了巨大的困難。

番王孟獲領地查出來並予沒收的120萬銀,被半路的劫匪給搶去了,押送的官差200人盡數被殺,無一活口。

這是最嚴重的事實。

諸葛亮此刻才被迫給這楊修寫了「見好就收。」

不能再這樣尖銳的干下去了,孔明唯恐這楊修的性命都不保,畢竟小人在暗,此刻能保護楊修的孫策皇帝也不在朝野了。

諸葛亮的意識是說先收斂一番,等皇帝回來再理論不遲。

楊修的牛脾氣倒上來了,街巷傳聞的,自己的風頭蓋過了這位帝國首位重臣諸葛亮啊,是不是這孔明也開始嫉妒自己的才能了?

楊修于是心里開始存有芥蒂了,諸葛亮有時主動上前來說話,他也故意裝著沒有听見,自顧的離去了。

楊修沒有意識到,這也正是小人們一直等待著的時機。

皇城一隅茶樓,幾個普通民眾打扮的人偷偷的集會,在一個密室商議了一個惡毒的計謀……

楊修這一早起來進皇宮入銀監閣,先見過銀監閣總監大人,然後回自己的房里處理各地送來的公文。

此刻一位衙役進來報︰「江南建鄴發生官庫被搶一按,庫存15萬銀盡數被劫掠一空。」

楊修一震,這是開國以來最大的國庫盜搶案了,自己必須得親自去徹查,于是帶著20位禁軍侍衛,帶著十幾個衙役官差,上官船順江而下……

按說這楊修被皇帝告誡過,自己一旦出京辦理事務,請示內務府調軍護送。

內務府的兵力全部在孫尚香,小喬的手里,此刻請示軍機處的諸葛亮丞相批示,前後幾次往返,就得耗時幾天,而且楊修自認為國泰民安,不會有匪患猖獗。自己也帶著20位武士隨行,于是不上報孔明,帥隊南下了。

等諸葛亮獲悉此訊,急忙來內務府問詢,得知這楊修不調用兵士就前去,不由得一跺腳,嘆道︰「這楊修大意了,此人命該休矣~!」

第十三章節楊修之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