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四十四章節 血肉與火

奧古斯托是知道東龍軍團的厲害的,個個戰士神勇無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若是一對一的打,任何戰隊都得輸。

人家刀劍先進,盔甲堅硬,而且戰力配合十分嚴謹,無論你劍砍馬踏都不是人家一個方陣的敵手。

一個東龍方陣就是111人。

其中一位百夫長,10個小隊長。

每個隊列的周邊士兵都配備有一面重盾,一則是來防箭雨,二來可以形成對騎兵的防御槍陣的依托。

其余的步兵都是月牙形的鋼盾,靈巧而機動性強。

而且每個步兵是配備一桿長3米2的矛外,還配有一把斬馬闊刀。

每個方陣里除了這些配備外,資深的步兵,也就是老兵們也是配有更多的一把長劍,另外3根投矛。

方陣中有至少3隊弓箭手,這些弓箭手一般在隊列的中部。在敵軍沖殺的列陣過來前,先行遠程殺傷,然後重步兵先對進身的對手投矛,然後上去砍人。

其余的戰士身後一側用長矛擊敵,這樣的攻擊隊形使得對手是每每不到近前就死傷大半,在一通輪換砍殺後是落荒而逃。

重步兵方隊排著整齊的隊形隨後砍殺而去,敵軍大敗,順便年青的步兵給老兵收集敵軍身上的投矛和箭矢。

進入新一輪的陣戰。

這樣的東龍戰法是任何對手都難撼動的事實。

即使在亂軍陣戰中,3個東龍戰士就可以形成臨時的防御攻擊隊形。三人背靠背的殺敵。

所以遇敵則勝不是沒有道理的。

即使遇見強悍的對手,幾個步兵隊論番的攻擊,沒有不擊敗的。

此刻的奧古斯托是不敢正面硬撼東龍軍團的,打攻城戰更是不敢妄想。

奧古斯托損失在薩爾茨堡城的近5萬軍隊,此刻想來還膽寒。

東龍軍守城,簡直是絞肉機。

東龍軍一整套訓練陣戰的方法就使得這些北高盧的部族十分的欽佩。

就拿戰場歸攏部隊來說。

一旦兩個對立的軍團陣戰。

東龍士兵是用手語來進行交流的。

前面的老兵要是把手里的刀劍豎立,就是立刻想後撤休整,後面預備的戰士就會立刻替代他的位子上去砍殺敵人。

否則直到前面的戰士倒下,後面的戰士才會替補上來。

前面的戰士砍殺了幾個敵軍,後面替補的戰士會親自計數,把數字傳遞給最後面的戰士紀錄下來,戰後報給百夫長進行獎勵。

計數的方法是最奇怪的鳥羽計數法。

就是用頭盔上白色的盔嬰上的鳥羽絨毛。

事實上盔嬰上的鳥羽絨毛是由許許多多根長長的羽絨形成的。

戰士計數是殺一個敵人就拔下來一根。

等最前面的戰士退下來時,後面的第三位戰士順手遞上去。讓這位辛苦殺敵的戰士休整的同時也看看自己的成績。

這樣的戰法使得每個戰士都有殺敵立功的心切,在戰友面前也是人人爭著奮勇在第一鋒線砍殺。

一個方陣最前一列的戰士都是每個小隊十人中最勇猛的戰士。

這些人都不是小隊長,小隊長都是最後一位戰士。

事實上十人隊的小隊長的職責是戰時的統計員,他是不上去砍殺的,一般是投矛手或是弓箭兵的老兵充當小隊長。

但百夫長是領袖全隊殺敵的核心,他指那就得打那,說進攻誰後退的話,小隊長就臨陣清理逃兵,立刻拿弓箭投矛或是馬刀處置逃兵。

只要是後退逃到他面前的戰士,他就可以砍殺了,沒有什麼好說的。

要知道小隊長可是最後一員戰士了,都跑了誰殺敵?

戰場上鏖戰時,位子處在小隊長身後的戰士都是屬于逃兵的。戰後是絕對處死的處死,處刑的處刑,絕不寬容。

前鋒線上換下來的戰士會自動回到最多第7的位子,因為這里是作為步兵刀手陣列的最後排,最後面就是弓箭和投矛手的位子了。絕對不能逾越這個陣列。

盔嬰上的鳥羽絨毛的多少也是看士兵等級的明顯標志。

老兵的是12根,小隊長15根,百夫長的盔纓是18根羽毛,千夫長是24根,軍團長是30根,將軍的是36根。

只有龍皇的是48根。

士兵應征入伍就授予6根羽毛了,這也是基數。

所以遠遠的看去頭上羽毛越多的,就知道是多大的軍級。

當然有個笑話就是︰一個十年老兵在戰場上砍殺了近一小時,等他最後退下來時,身後的三個新戰士都十分委屈的看著他,老兵發現他們三個的帽子盔纓都沒有了……

這人殺得興起,沒有顧忌到自己的生死,不過使得他後面的新兵都郁悶了。

只是東龍在戰場上的老練成熟體現在諸多的方面。

在征戰迦太基人時,對手的長矛方陣被東龍第6、7、8排的投矛手戰士給突然發起的攻擊給擊潰。前排長矛手立刻壓上去推進。

後面的戰士不停的把拾回來的投槍轉交到投矛手的手里。

其中的細節就是︰撿到身邊投矛的戰士,前面的就向後傳,後面的向前傳遞,直接遞給身後或身前的戰士,直到遞給投矛手的手中。

一般手拿3根投矛的戰士如果多拿了投矛,則眼向左右看,一看見手臂伸前的戰士,就讓自己多出的投矛遞過去。

手里缺少投矛的戰士就用伸出手臂的辦法提醒大家,我的投矛數還不夠。這樣戰場上的投矛一旦回到戰士手里,立刻就會發動新一輪的群體攻擊,而且威力不減。

這就是戰法,這就是規範的戰爭。

輪換的戰法可以替換新生的戰力,這也是充分利用戰場上的任何資援。

奧古斯托訓練不出這樣的戰士團。因為他的無知麼?倒不如說是他的淺薄,他想這樣去訓練,可是也找不到可行的辦法。

一向渙散的軍隊是由牧民臨時組合的,這樣的隊伍能听從他的規範軍訓麼?

只有錢和鞭子才是他的動力來源,此刻錢他沒有了,他能依靠的只有空洞的許諾。

抓到孫策或是孫無極能賞重金。

不過這些叛亂的軍隊誰有這個能力呢?

東龍軍的戰士都是經過初期培養和後期選拔的戰士。

來到戰場的都可以說是毫不懼怕的存在。

僅僅需要血的洗禮,這些新兵就可以成為真正的戰士了。

東龍軍團很少有逃兵。

奧古斯托遠遠的看著東龍軍的軍營,此刻東龍大軍的巡邏隊還在嚴謹的交替巡邏著,看來偷襲營地得等夜里了。

孫無極來到婚禮大帳前是遇見了耶律多巳、耶律多羅。

按規矩是迎娶新娘子必須打敗這門口的人。

耶律多巳、耶律多羅可是2米多高的巨漢啊,全身的肌肉橫實,肉塊像鐵般的結實。

孫無極是冷峻的問道︰「我如何才能進去見我的新娘子?」

耶律多巳指指營寨中心立著的箭靶道︰「證明你射術比我高明就能過我這一關。」

高明?

射術不僅僅需要精準還要求高明,這是對技能和智能的雙重挑戰了。

耶律多巳站在這大帳門口開弓射去。

只听一聲弓弦響,三箭齊出,同時命中箭靶心。

在大帳外圍觀婚禮的眾人是齊聲叫好。

此刻大帳內小屋中的拉赫公主內心是十分焦急的。

如果這些難題難倒了這位太子該咋辦?

這太子爺脾氣以上來,怕會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

實際上部族的婚禮是按狩獵的風俗來辦的,十分的簡單明了,都是考驗男人的生存技能。

射得一手好箭,必然打到的獵物就多,習得一手好刀馬,當然圍獵時能捕獲更多的野鹿斑馬。

這也是各部落相同的習俗,不過這考驗太子的有點難度是真的。

一弓三箭。

先前他父皇是一箭雙雕。可謂高明的射術。

此刻站在一邊屋子台前的孫策是微笑著點點頭。

他是了解自己幾個皇子的武功和技能的。

事實上庫拉酋長事先也詢問了太子的武功。

否則也不會請部族最強的戰士來出題。

孫無極是側頭看看自己的父親。

他的衛士此刻端上來一個長木匣子,侍衛們啟開來看時是一柄龍頭的弓弩。

這是出戰前父親賜給的「蠻龍弓」。

孫策除了是打造刀劍的行家里手,而且這弓弩也是各有其精妙的。

弓箭是需要使用者的臂力的,所以配的弓所需要的材料有的柔軟而回彈後續力十足,有的硬朗、回彈剛猛有力。依據使用者的臂長和身高,加上特制的箭矢,這樣就能發揮弓箭的實際攻擊力。

孫策的霸王金弓就是雙鋼弦弓,復合金屬弓背,臂力需求不低于250公斤,箭矢長1.25米

在孫策拉滿弓弦時,箭頭剛好在弓的基準臂前。兩根鋼弦先後緊張拉滿弓背,雙倍的發力。

滿弓一射,最遠可達800多米。

這是射程,其實實際殺傷力半徑是只有400米不到的,其余的距離僅僅是箭的慣力使然。45度斜角射出,拋物線飛行,最遠可抵達800米開外。

能射下高空的300多米大雁是毫不虛夸的事實,這在箭頭力道的威力範圍內。

高過400米,即使踫到大雁也不能穿透了。

強弩之末不能透縞素。就是這個道理。

此刻的孫無極拿弓在手是回手取了3根銀箭。

箭也是有幾種做法的,重箭則箭桿略粗而長,箭頭要沉,箭尾的雕翎要長幾分。而且射重箭的都是臂力好的弓箭手。

近距離的精射,則是用的中長度的箭,這箭的透射能力一般,精準度略高,在200米內可以有效的殺傷敵軍,穿透輕甲以下的防御盾牌類物體。

弩弓則是機括弓箭,短,而且多用金屬箭體,力道甚猛,穿透力強,在50米內能透重甲和重盾。破開車體和房屋的薄木牆。

此刻的孫無極手拿的就是精射的箭羽,不過他的箭都是特制的,一壺箭區區25支。

這也是造價十分高昂的箭羽了,特制的箭就是不一般。

水流線型的箭桿,前面箭頭是純鋼的,箭尾的雕翎是特殊塑料加工成的,比雕的羽毛還硬朗柔滑。

此刻良弓在手,孫無極是勾上三根箭,開弓滿月就放手射去……

孫策是眯著眼一邊靜靜的看著。

自己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的武者,自己的孩子又是如何呢?

孫無極從小就體質較弱,和幾個哥哥比騎馬射箭都是每每受嘲笑的存在。

孫豹和孫亭雖然沒有譏笑之意,可是好強的孫無極是一有空就求孫策教授他弓馬之術。

一直在對外征戰的孫策是沒有多少機會傳受更多的東西給他的,不過孫策派了一位歸隱殿的武士「雲」來傳授所有的技能。

那時西部高盧戰事中,貼身護衛他的女武士秦曉霧舍身救孫策,肩胛被槍捅透。

那時要是有武士傅青雲在,慕容雪雁和宇文南宮兩位皇妃也不會擔那麼大的風險了。

其實那時守在孫無極身邊的傅青雲是一直悉心的教導他武功。

此刻就看這孩子能施展多大的能力了。

孫策也是沒有更多的機會看見自己的幾個皇子展露實力。

說來這北高盧之行是太子出征,事實上還是孫策的一手兩備的戰法,真的狠招全在他的手里,甚至于自己的皇子都被其真實的意圖給蒙在鼓里。

孫無極是開弓滿弦的射去,手里的三根箭都了無蹤影……

眾人向那空空的箭靶看去……

第四十五章節喋血之戰。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