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342章 非暴力不合作?(1更到)

「你的企業改制方案里充滿著悲憫的情懷,心里面有國家,更有人民!」首長的這個評價,是真正讀懂了趙無極的改革方案的。

作為重生者,對于國企改制這一塊,趙無極最怕的是重蹈平行時空覆轍,一是數萬億國有資產被賤賣,二是數千萬下崗職工陷入生活的絕境。

或許,站在歷史的高度看,趙無極的改制方案,除了這兩條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外,其他的內容,譬如操作層面的一些東西,與平行時空的改革也大同小異。

有些觀念,趙無極此時還沒有提出,譬如「國退民進」,因為一個縣域的企業改制,與這種帶有整體性和全局性的理念,還有一定的「距離」。

……

有了中央的「尚方寶劍」,盧江縣委和趙無極的動作都快了起來。

5月24日,星期天,盧江縣委召開縣委常委(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全體縣委常委、非常委的副縣長以及縣委辦主任陳立德、政府辦主任宋克非、縣人大主任尤軼農、縣政協主席關儒林等人。

會上,胡永生傳達了中央關于設立盧江縣為「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的通知,同時向會議報告了趙無極撰寫的《盧江縣企業改制暨工業發展方案(草案)》。

胡永生首先強調,這個方案,中央已經批準(向會議出示了中央首長批示的復印件),因此,常委們就不要議論要不要實施這個方案了,而是要將思維的重點放在如何實施這個方案,全縣干部必須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行動指揮。

但是,「興高采烈」的胡永生沒有想到,當他把「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行動指揮」兩句話講出來後,立即就遭到了與會者的「質疑」。

他們「質疑」的,不是「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本身,也不是「企業改制方案」本身,而是為什麼中央會專門對盧江作出這樣的決定。

雖然,他們這種「質疑」的語氣是委婉的,語調是溫柔的,但在胡永生听來,卻有如「晴天霹靂」!因為他有些「得意忘形」了,他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先與縣人大、政協以及委常委們通氣,然後再上報中央。

而趙無極在听到「質疑」聲後,也猛然想起所謂「組織程序」的問題,胡永生此舉,顯然是不太講規矩了。

經過艱難的掙扎和考慮,胡永生只得承認是他自己的「過失」。他說,趙無極同志在寫出企業改制方案後,他的本意是拿到省里以私人身份請求省里專家和省委領導提意見的,誰知省委領導看到方案後。很高興地就拉著他到了京都,直接去請示中央,而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看了改制方案後,也非常贊同。于是便有了這樣的結果。

胡永生這樣一解釋,眾人的氣也就差不多消了,至少表面上是如此。那麼,中央此舉有沒有違反組織程序呢?當然沒有!一國之最高政權。有權對領土內的任務事項作出直接指示或命令,其責任則由最高政權承擔。

如果最高權力機關有一個命令,必須層層傳達。才算符合什麼,那麼這個國家就永遠談不上「快速反應」。

胡永生承認了錯誤,承擔了責任,但趙無極卻知道,這些人的「質疑」並不是針對胡永生去的,而是針對趙無極來的。

不過,趙無極也沒表示什麼。該他說的話他才說,不該他說的話他又何必說。是騾子是馬,先溜溜再說。這些人的「質疑」,有可能看不慣趙無極火箭式的上升,有可能看不慣要「挖社會主義牆角」,甚至也有可能是受到了某些企業的影響。

趙無極對那32家企業的《建議書》,同樣保持著「質疑」,他覺得,內在的原因不會那麼簡單。

在「中央」二字的壓迫之下,常委(擴大)會議做出了兩個「決定」和成立了兩個「機構」。兩個決定是︰《盧江縣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央「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精神努力發展盧江經濟的決定》和《盧江縣委關于加快推進企業改革的決定》。

兩個機構,一是「盧江縣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二是「盧江縣企業改革領導小組」。

盧江縣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組長︰胡永生;副組長︰安福林、趙無極(常務);成員︰尤軼農、關儒林、李江林、劉昌平、袁永慶、趙歷法、陳文敏、吳宗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陳立德。

盧江縣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胡永生;副組長︰安福林、趙無極(常務);成員︰鄭丹強、許蜀康、張聖元、李江林、李隻、劉昌平、孟恩遠、袁永慶。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袁永慶(兼)。

兩個決定,爭議不大,但兩個「機構」卻引發了爭論甚至爭吵。

這兩個機構的人員組成名單,之所以引發「爭吵」,在于趙無極最初拿出的名單,並不是這樣子的。在趙無極看來,「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縣委掛帥沒問題,但成員應以縣政府方面的領導為主,再加上縣計委、縣工業局、縣輕工局、二輕局、縣財政局等相關職能局即可;而「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因為涉及到的問題更深一些,趙無極擬就的名單里包括縣人大、縣政協領導,以及縣計委、縣警察局、縣工業局等相關職能局。

但是,「職能局」領導進入領導小組,當即遭到了否定,理由只有一個︰級別不夠。補充意見是,這些職能局可以進入辦公室組成人員名單。另外,在企業改革名單中,人大尤軼龍、政協關儒林兩人,卻表示不願意擔任相關職務。他們的理由是︰改革是個新事物,他們並不是很懂。

最後就變成了上面,而且人員幾乎「膨脹」了近一倍的名單。趙無極也只得同意,他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華夏的體制以及辦事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扭轉的。

在兩個機構中,胡永生和安福林兩人,雖然是「組長」和「副組長」,但實際上是不管事的,真正負責的是趙無極。但加進來這麼多人,趙無極在有一個想法後,必須先在「領導小組」內部做通工作,然後才能形成方案。

做人的思想工作,趙無極並不怕。但這樣的體制放在其他地方,誰有趙無極那逆天的能力,以及直通中央的背景?

或許,從這小小的「人員名單」上,也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華夏改革幾十年,人們真正記得住的卻只有「包產到戶」、「下崗工人」等少數幾個詞匯,前者是農民的首創,後者是一個時代的傷痛。

……

常委(擴大)會議是是「政治會議」和「組織會議」,這個會議後,就是正股級以上黨員干部參加的「全縣干部大會」,這個大會,就叫「動員大會」。

根據趙無極的想法,在「動員大會」之前,應該召開一個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征求會」,但遭到了胡永生的否定;在「動員大會」之後,還應該有幾個專門性的工作會議,即按照趙無極最初給胡永生說的那些,譬如調查研究,譬如建言獻策等,在調查研究里還有「清產核資」項目,那需要用到相當多的財會人員和監察人員,抽調哪些人員,也確實需要研究,並要與主管部門領導通氣。

動員大會的召開,代表東風吹,戰鼓擂,事情就可開干了!于是,趙無極便以「常務副組長」的身份提議,召開一個「企業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以便確定抽調各單位人員。但是,除胡永生、安福林表示同意外,鄭丹強、許蜀康、張聖元、劉昌平、孟恩遠等人都表示,「趙書記,些許小事,你以領導小組的名義發個文就是,沒必要再開一個會議了吧?」

趙無極想了想也對,便炮制了一個文件,抽調包括財政局、工商局、稅務局、工業局、輕工局,以及部分企業的財會人員以及縣紀委的工作人員,擬組成至少5個調查組,深入各企業清產核資。

紀委的工作人員非常積極,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了縣委會議室報到,等待分組;其他部門的人員也來得不慢,在接到電話之後的半個小時內也趕到了會議室。

由于趙無極對各單位的業務骨干人員並不清楚,因此來的這些人,趙無極覺得他們老的老,小的小,還有兩位同志明顯身體有病,但他並沒有深思,還以為各單位的人員構成本來就是這樣的。

根據趙無極的計劃,這些人到了會議室後,要填一張昨時借調到「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的表格,這個表格,自然是趙無極設計的,需要填寫的項目並不多,但大多集中在學歷、所學專業、原單位所從事工作以及年限等。

當辦公室工作人員,即趙無極自己的通訊員文達把各單位派來人員填寫完的表格,匯總到一張表格上交給趙無極時,趙無極連續發出了幾聲冷笑︰尼媒,這就是國內的「非暴力不合作」?(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ps︰因故,前天欠一更,昨天斷更,特別致歉。今日爭取5更,把損失奪回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