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六章 和諧決策

淳熙十六年的霜露來得早了一點,天氣已經愈見冷了,要是去年這個時候,趙就會讓宮中生起炭火,但今年趙感覺自己的身體竟然比去年還硬朗了一些,好象沒有那麼怕冷了,故而此時的宮中暫時未生炭火取暖。

也不知這是不是因為每天都打羽毛球的緣故,又或是服用巨能鈣加上新近又服用魚肝油的緣故。反正是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吃嘛嘛香。

趙的眼神本來前些年就不怎麼好了,不過趙從高雄寄來了眼鏡,加上放大鏡,有了這兩樣工具,每日里讀一讀報紙也不顯得吃力。

要說還是望遠鏡好,今日在望遠鏡中親自觀看了大炮試射的效果,那效果真不是蓋的,大炮轟擊之下,一堆豬樣被被轟得血肉模糊,那情形簡直是慘不忍睹,大炮的威力在強壯的牛馬身上也試過了,看來不論多強壯的生命,在大炮的轟擊之下,抵御能力都顯得十分可憐。

趙很久以來都沒有見過這種血腥的場面了,這一次的血腥場面超出了趙想象,本來高宗去世之後,趙就每日念佛,甚而會忌諱殺生場面,哪怕是殺一只雞也是如此。但這一場超出想象的血腥場面卻讓趙在心中大呼過癮,趙看完之後,更是顯得格外的亢奮。

就是在這樣亢奮的心情下,趙召集了一次大宋最高層會議。

這一次需要決定的事情有點多,好象都趕在一起似的,好象件件都是刻不容緩。

說起來,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與金國的銅錢大戰策略,茅庚報上來了一套方案,這套方案得到了趙韓侂冑包括陸九淵的認同,但這套方案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朝廷要不要采用,須得慎重商議,拿出個意見。

第二件,就是江西永平銅礦的開采問題,又是茅庚還加上陸九淵,提議派廂軍開采,並提議由辛棄疾全權主持。

第三件,就是派誰前去高雄帶兵演練大炮戰法。

第二件事其實與第一件事密切相關。

處于亢奮之中的趙,對于第三件事顯得比較熱衷︰

「諸位愛卿,依你們所見,派去台灣練兵的,究竟以誰為好?」

其中有人就心中月復誹,官家你不是都定好了嗎?除了岳琚還能有誰!

「官家前日召見了岳琚,依微臣所見,岳琚正是最佳人選。」,留正如此說,並不奇怪。

岳琚是岳飛之後,其他人不便置喙,但太子趙惇卻站出來發表意見道︰

「岳琚固然是不錯的人選,不過父皇既然定下北伐大計,兒臣以為,不妨多派有潛質的武將前去,昔年蜀中三大將在川陝力抗金兵,一時傳為佳話,再說三國之時,劉備手下有五虎大將,我朝北伐,正患將才之不廣,以兒臣之見,不妨多派領兵之將前往高雄演練大炮戰法,相互砥礪,良性競爭,若能成就三大將、五虎將,則善莫大焉!」

此話听起來冠冕堂皇,倒也大有道理,但其實趙惇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要摻沙子,總之不能讓趙輕松駕馭局面,岳琚這人忠厚,絕對不會給趙添亂,但換成別人那就未必如此了。

趙听了趙惇所言,立時被這個論調吸引住了。

有理啊!

快三十年沒有開戰了,當時能與金兵一戰的名將李顯忠去世了十多年,李寶也去世了,如今能帶兵的,除了吳挺之外,好像一時還沒有涌現出閃亮的將星。何況史上有紙上談兵的前車之鑒,如今久無戰事,實在很難驗證誰才是真正可以叱詫疆場的一代名將,在無法在實戰中涌現將才的情況下,就只好寄希望于將門的子弟。

但是將門的子弟也未經實戰,還真不知道會不會出現像趙括那樣的紙上談兵者。

做大宋的皇帝,最難的一樁事就是選拔武將,在大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文官選拔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而且文官對大宋政權沒什麼威脅,就算選差了,也不會危及社稷。但武將選拔就難了,按照祖宗的教誨,既要選好將才,又要防著,要揮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完又乖乖交出兵權,卸甲歸田,不問朝政。

說實話,這天底下還真難得選出樣樣條件都符合的武將。

就說武舉吧,原本是想通過武舉選拔出一批武將,但結果頗為令人失望。自從中了武狀元的江伯虎執意改任文職之後,趙對武舉選將就幾乎失去了信心。

大宋有才能的人,好像都有怕死的毛病,嗯,起碼是怯戰,這個江伯虎不過是其中一個典型而已。

比起武舉選將,趙認為,將門子弟至少不會恐懼戰場,他們流淌著祖宗傳下來的奮勇殺敵的血液,所以,無論他們才能上如何,至少不會怯戰。當然,這是趙的想法,這也是趙高度放權給吳挺,以及任用郭家子弟為將的理由。

正是出于同樣的理由,這一次趙本來打算派出岳琚前往高雄,帶兵演練大炮戰法,練出一支精兵來。話說岳家的這個孫子岳琚,好像不顯山不露水,真誠度倒是不容懷疑,只是無復當年岳飛的神韻。對于岳琚究竟能不能成為一代名將,實在是殊無把握。

總之,大將須得有忠有勇有謀,關乎大宋安危,選將不可不慎。不過,人無完人,本著忠心第一的原則,派過去岳琚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岳琚就難說是最好的人選。所以趙惇的這個提議,不能不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大宋缺將才,這已經是朝廷共識,若是能有三大將或者五虎將,豈不是大宋之福!

葛邲一向是挺趙惇的,此時便站出來說道︰

「啟稟官家,我朝久未用兵,異日北伐,亟需一批能征慣戰的戰將,臣敢請陛下為大宋計,趁此良機,多選將才前去,以期有大將從中月兌穎而出。何況大炮乃是前所未有之神兵,有了大炮之後,究竟如何對敵,並無一定之規,還需從練兵中模索,廣選將才,由彼等各自用心,各顯神通,悉心演練出幾套大炮戰法,這才不失為朝廷大計。」

「葛愛卿所言有理。那麼,以諸位愛卿所見,哪些將領可以入選呢?」

「老臣以為,郭倪可以算一個。」,郭家的子弟,郭倪算是其中佼佼者,號稱熟讀兵書,智計百出,而且力主北伐,周必大認為值得培養。

「兒臣以為,吳曦也是將門子弟,膽色過人,也可一試。」

在趙惇眼中,吳曦聰穎過人,但其人極不安分,不好駕馭,德行也不咋的,正好叫此人去讓趙頭痛。

留正卻是一直主張限制吳家權力的,一听趙惇推薦,連忙反對︰

「吳挺本已位高權重,在四川號令一方。臣以為不可再授以吳曦兵權,臣恐危及社稷。」

此話說得再也露骨不過,讓趙微微皺眉。

趙惇卻道︰

「听說吳曦最近四處活動,意欲回川,請問留大人,朝廷對此作何區處?照留大人的意思,是千計不能讓他回川的吧!」

「不錯,以臣之見,不可讓吳曦回川。」

「吳曦要回川,朝廷不讓,吳挺做何感想?顯見是朝廷相疑!君臣猜疑,是為雙輸,吳家輸,朝廷也不贏。換一種方式,若選派吳曦前去高雄,乃是重用吳曦,吳家理應感激涕零,吳曦遠在台灣,吳挺更會忠心事君,若由此得一良將,則誠為大宋之福。可見,困吳曦于臨安,將可能引起猜疑反感,乃是雙輸,反之,選派吳曦去往台灣,乃是雙贏。兒臣故而有此提議,請父皇定奪。」

周必大也覺得留正防備吳家有些過頭,報上都登了吳曦意欲回川,吳曦此舉也確乎過分了一點,屬于政治上弱智之舉。但如果非要將吳曦困在臨安,也確有不妥之處。再說大炮這件超級武器理所應當是掌握的人多多益善,于是站到了趙惇這一邊。

趙權衡了一番,由吳家之事忽然便聯想到茅庚身上,要說防備吳家,茅庚好像更需要防備,茅庚能做出極大的貢獻,但一旦出問題,其危害性也極大,從這一點上來看,多派些兵馬去台灣極有必要。而多派武將前去,便順理成章要多派兵,不顯山不露水就實現了大軍上台島的目的。

一念及此,趙便立即表態,將原定的選派岳琚的方案改成了同時選派三將的方案,岳琚、郭倪和吳曦就此派駐台灣,任務是練兵!

此事定好之後,趙感到一陣輕松,三將齊出,堪稱給各方勢力釋放朝廷善意,營造和諧氛圍莫過于此,是皆大歡喜之局。而其中的深意,則只有自己體味了。

趙隨即想到也要給茅庚一個甜棗才對,便道︰

「茅庚報上來的應對銅錢大戰之策,朕幾經斟酌,以為值得一試。朝廷鑄造銅錢,造一枚銅錢虧一枚,而金國不造銅錢,僅靠掠奪我大宋銅錢維持。此弊一日不除,終將遺禍我大宋,貽害無窮啊。朕意,可令特區試行另造新幣以取代銅錢,但茲事體大,不可不慎,故而朝廷須派員監控,遇有不諧之處隨時應對處置,以興利除弊。」

讓特區先試,不失為嘗試激進幣制改革的穩妥之法,倒也不是單純照顧茅庚。

趙掃了掃眾人,然後目注周必大,問道︰

「周愛卿,你看誰可擔當此任?」

周必大想了想,不一會便想起了一個人選,當下推薦道︰

「老臣以為,葉適足可勝任。」

于是,葉適搖身一變,就變成了監控特區改革幣制的欽差。

而關于召辛棄疾出山主持開礦冶煉之事,永平所在的鉛山就在辛棄疾現居上饒的鄰近,說是一步之遙也不為過。火藥開礦又只能是軍方才能實施,茅庚提出的以軍方為主的方案,不管可不可行,總是值得一試。

既然非說永平現有產出膽銅水的地方下面有一個超級銅礦,想必不會有錯。若是官營的話,辛棄疾兼具領軍和治理民政的才能,好像的確是不二人選。這人脾氣是 了一點,用在別處也許不妥,但在這里,應該正好用上他的干才。

a

h

ef=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