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29章 欽差大臣

更新時間︰2013-06-03

章字營的意見好不容易得到統一,羅鳴芳焦頭爛額了半天,實在不想放棄這大好局面,羅鳴芳大喝一聲︰「馮國璋,你他媽的有話,自己去找聶總兵說去,這是義州城,輪不到你說話!這事就這麼定了!現在,恭請張勛張副師長主持章字營大局!」

馮國璋被噎得說不出話來,羅鳴芳這話明擺著,是欺負他手里沒兵沒槍。

那馮國璋倒也硬氣,大喝一聲︰「老子馮國璋,絕不和張勛同流合污!告辭!」說著,大步走出了糧庫。

張勛望著馮國璋的背影,暗暗冷笑,這副師長當定了!一個馮國璋不過是螳臂當車。

現在要做的事,就是把整個章字營的八千多人,全部收入囊中!

張勛已經打听過了,周憲章昏睡不醒的原因,是他的小美人死了。這周憲章倒是個情種,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作為率領千軍萬馬的將領,如此多情,他就算醒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張勛只要坐穩了副師長的位置,慢慢把周憲章的人一個個清除掉,這支部隊就是他的了,周憲章就是醒了,也奈何不得他!

張勛意氣風發,走上土台,咳嗽一聲,說道︰「蒙各位推舉,爺當上了副師長!如今師長周憲章病體欠安,爺暫時代理師長的指揮權,爺丑話說在前面,爺向來以鐵腕治軍聞名,奉爺的將令者,爺敬重,誰要是不服從爺的將令,可別怪爺翻臉不認人!」

張勛剛才還是一口一個「在下」,這一當上副師長,馬上是一口一個「爺」。

眾人面面相覷,這才發現,這個張勛不是個善主。可張勛當這個副師長,大家都是舉了手的,眾人無奈,只得俯首聆听。

張勛越發得意,說道︰「現在,爺宣布,章字營整編為一個師,下設四個團,一個師直屬營……」

忽听糧庫外一聲傳來高呼︰「聖旨到!」

眾人都是一愣,義州城在鴨綠江東岸,是在朝鮮的地盤上,這聖旨從何而來?

張勛反應夠快的,厲聲喝道︰「狗日的,這肯定是朝鮮京城里那個傀儡皇帝發來的聖旨,來招安咱們!媽的,李熙這個窩囊廢,連各女人都搞不定,有了日本人撐腰,也他娘的狐假虎威傳什麼聖旨了!來人,給我把外邊那些個假傳聖旨的家伙,一概砍頭,把首級全都掛到城門上,以壯軍威!」

左右答應一聲,正要動手,卻見馮國璋從門口大踏步走了進來,指著土台上的張勛喝道︰「張勛,你他媽的殺人殺順手了,逮著誰都敢殺!門外是我大清國的欽差!全體出門迎接聖旨!」

「胡說八道!」張勛還在沉浸在當副師長喜悅當中︰「義州城是朝鮮的地盤,朝廷欽差從何而來,一定是你馮國璋暗通日本人,義州城是我張勛說了算……」

張勛還沒說完,糧庫里眾人早就跑了個一干二淨,只剩下張勛一個人站在土台上,張勛這才發現情況不妙,急急忙忙跳下土台,跟著眾人跑了出去。

只見外面的場地上,一隊人馬,旗幡招展,衣甲鮮明,正是大清國的裝束,場地中央一面絳紅色大旗,大旗下站著兩位身著三品朝服的大清官員,一位身材魁梧,留著濃密的八字胡,年歲三十多歲,頗為干練;另一位則是一位身材瘦小的小老頭,須發皆白,搖頭晃腦,渾身上下透著一股文人的酸臭氣。

張勛這才明白過來,來人正是大清國的欽差,而且,品級極高。張勛慌忙跑到眾人前面,跪地磕頭︰「臣張勛率章字營……」

「周憲章在哪里?」那精瘦老頭不耐煩地打斷了張勛的話。

「周憲章身體欠安,如今在縣衙里養病,臣張勛暫時代理……」

「去縣衙!」老頭不理張勛,轉身就走,那個身材魁梧的中年官員跟著老頭就走。

馮國璋急忙跑到兩位欽差大臣前面︰「袁大人,那大人,末將前面帶路。」

眾人不敢怠慢,急急跟在兩位欽差的身後。

張勛心頭咯 一下,不由得瞄了那中年欽差一眼,心中倒吸一口涼氣,那人莫非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是李鴻章一手提拔的得力干將。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袁世凱隨吳長慶軍東渡朝鮮,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戰斗中,袁世凱帶頭沖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年僅23歲的袁世凱就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駐朝日軍趁機挾制王室,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系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也因這一事件受到李鴻章等人的重視,年僅26歲的他就被封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在朝鮮期間,讓朝鮮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明確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系。他還防止朝鮮向外國借款、阻撓朝鮮向西方國家派駐公使。

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1888年1月朝鮮國王李熙致函請求清廷撤袁世凱,隨後朝鮮駐華官員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請求李鴻章換人。清廷內的張謇、張佩綸等也曾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于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眾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于1890年2月給袁世凱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

袁世凱在朝鮮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日本人視起為日本擴張朝鮮的最大障礙,曾經多次派人暗殺袁世凱,但都沒有成功。

袁世凱是大清國少數保持頭腦清醒的官員之一,他不僅對朝鮮局勢有著明確而清醒的判斷,對于清軍和日軍的差距,也非常清楚,戰爭爆發前夕,和李鴻章一樣,他對于戰爭的結局表示悲觀,但和李鴻章不一樣的是,李鴻章竭力希望通過外交途徑避免戰爭,而袁世凱認為,戰爭不可避免,戰敗也不可避免!

袁世凱的觀點是,大清國需要一場失敗!

通過戰爭,哪怕是通過慘烈的戰敗,徹底清算大清國**的軍事體系,革除現有的八旗綠營湘淮軍,建立新軍,走上一條強國強軍之路。

為此,從朝鮮回國後,袁世凱沒有參與到朝鮮戰爭的事務中,因為,他相信,這場戰爭大清國輸定了!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一整套編練新軍的建議。

當然,他的建議沒有得到光緒的認可,光緒還沉浸在大清國擊敗日本雄踞亞洲的美夢中。

袁世凱的奏折如石沉大海,正當他百無聊賴的時候,園子里的太後老佛爺想起了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