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十二章 萬尸山

萬尸山的轉說是在公元前第一次變法,獎勵軍功,展生產,秦國開始走向富強之路。

公元前年,商鞅(公孫鞅受封于商於之地,故史稱商鞅)第二次變法,定戶籍,廢井田,制秦律,統一度量衡,秦國從此走向大治。一改僻居西北一隅,被東方諸國瞧不起的國家形象,成為一個強大的新興帝國。並且開始了蠶食東方列國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過程中,進入公元前三世紀到秦統一天下的八十年間,秦帝國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尤以統軍征伐,親冒矢石,攻城略地,建立不朽功業的三大將最為著名。

白起,又名公孫起,關中郿縣人,生于秦惠文王時,武王時為將。

因精明強悍,諳熟韜略,名聲鵲起。秦昭王十年(前296年),率兵十萬伐楚,大破之,下十五城而歸。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楚會盟時,率伏兵于武關內,截留楚懷王。因功,任左庶長(政令官)。旋由相國魏冉推薦為大將,任左更。十四年,將兵于伊闕,以避實就虛,示弱以強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因功晉升國尉(主管國家安全),次年升大良造(最高工程制造管理)。

此後十余年間,白起縱橫于韓、魏,楚、趙列國間,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天下聞之喪膽。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8年)白起將兵數萬伐楚,出武關,沿漢水深入楚境,攻拔楚國郢都,楚軍大敗,國都東遷。大詩人屈原憤于懷王不歸,郢都破滅,自沉汨羅江而死。楚國從此一蹶不振。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星夜兼程,長途奔襲,于新鄭殲滅趙魏聯軍十五萬人。三晉門戶洞開。四十七年,秦攻韓,拔上黨郡,韓告急于趙,趙以老將廉頗率軍往援。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相拒于長平。看看秦軍師老城下,將無功而返;秦昭王以間諜賄賂趙王左右,使其以紙上談兵的將軍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秦王則秘密派遣白起取代前線主帥王為將,使其副之。年少氣盛,狂妄自大的趙括,不知「兵者,國之重事,死生之地也」的艱深復雜的重任,輕敵冒進,以二十余萬大軍進擊秦軍。被白起以疑兵誘致伏擊圈內,以奇兵斷其糧道,將其與金門山老營大軍二十萬截為兩段。白起適時地于此時打出自己旗號。令趙軍膽寒,大亂。被困四十余天,糧草斷絕,以人為食。趙國已無援軍可派。不得已硬著頭皮突圍的少年將軍趙括中箭而死,余人已無斗志,解甲投降。被白起一夜坑殺,楊谷之水為之變赤。只留二百四十個少年,黥墨面,放歸邯鄲,以儆示趙人。

趙國全國驚恐,白起以乘勝之師往攻趙都邯鄲,將一鼓而下。趙王求計于平原君趙勝,使其門客蘇代以厲害得失誘說秦相國範睢。範睢為了自己的地位聲名,游說秦王,接受了韓趙割地賠款求和的要求,命白起止兵回國。自此白起與相國範睢有隙,注定了自己將在政治斗爭中敗北慘死的命運。

听到白起陳述攻趙的厲害關系的秦王漸生悔意,命大將王陵將兵往功邯鄲。

從驚恐和悲痛中清醒過來的趙人在廉頗率領下,舉國與之生死相博,秦軍久攻不克。秦王不得已起用生病痊愈的白起。

但為其以趙國「內已實,外交成」,良機已失,堅城難下為由,一再婉拒。秦王只好使王代王陵為將。連攻五月,邯鄲不得下。白起不該自負地坦誠自己「邯鄲交連列國,眾志已成城」的預言,為奸人告于秦相國範睢。範為觸怒剛愎自負的秦昭王。乘機極力推薦白起為將。白起托病不受。秦王大怒,削其爵位,貶出咸陽。白起以「狡兔死,走狗烹」自嘆命運,為範睢使人以讒言「白起將適他國為秦大害」,告于秦王。秦王遂以劍賜死流放到杜郵的白起。是為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6年)。

終秦之世,一生百余戰,下七十余城,所向披靡的將領,惟白起一人。他為秦最終統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終因怨憤和權臣讒言,在政治斗爭中不敵對手,淒淒惶惶地結束了自己「殺戮過重,必遭天譴」的戰將生命。

當「尸山」的傳說漸漸從人們的記憶里忘卻時,文革時期,山下小鎮里的一個老學究難以忍受文革分子的毒打,只身藏進了這座山中。等第二天,那些文革分子在山上找到他,卻現他早已氣絕身亡,而且死狀異常恐怖,渾身上下像是被猛獸撕咬過,布滿了一個個齒洞。

他們將老學究的尸運回鎮里,當天夜里,突然炸尸,那個老學究爬了起來,面目猙獰,嘴里露出兩顆尖牙,見人就咬,一夜之間咬死數十人。

鎮子大亂,所有人都爭相逃跑。當地駐扎的部隊帶來了重型槍炮,費了好大力氣才將老學究炸碎,而被他咬死的人也被焚燒成了灰燼。

因為怕造成民眾的大範圍恐慌,軍方封鎖了有關此事的消息。

人們都猜想「尸山」上肯定有僵尸,而老學究正是被僵尸所咬。

當地的村民都不敢再在此地居住,相繼遷移。

而又過幾年,國家搞大進化,一些大膽的人就在山下荒蕪的村鎮里安居,開荒造田,現相安無事後,陸陸續續不少人又回來,又漸轉欣榮。

但村里的老一輩都對這座山有深深的忌諱,因為他們曾親眼目睹過僵尸咬人的情形。後一輩受其影響,沒人敢再踏上「尸山」一步,而後來又不知是誰給它取了個名字,叫「萬尸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