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七十章 朱家傳說

汪洋現在幾乎無語了,這個陣法竟然能保護明朝十三陵和故宮三百多年,簡直匪夷所思啊,汪洋現在幾乎都是驚訝,而這些理論簡直就是對他所學理論的一種顛覆,與其說是理論不如說一種大膽的設想。♀

其實這些設想,汪洋也想過,但是一直沒敢把這些理論真實化,因為有太多的謎團了,對于汪洋來說謎團不可怕,就是想去驗證需要勇氣,而今天藍老頭說這一理論簡直太有挑戰性了。

藍老頭幾乎都沒有理汪洋尷尬的模樣然後說道︰「這個大陣法嗎,我們家先祖也曾經參與建設,當時幾乎集中全天下的大部分杰出的奇門人物,而耗費了好幾年的的國力,最後才完成,這個發起人你已經改很熟悉,就是那個要飯皇帝朱元璋

汪洋嚇了一跳,自己曾經也無數次假設過,但是到最後他還是想象的不夠大膽,不過歷史上真能做到這些的,也就是那個乞丐皇帝了,那個乞丐皇帝簡直是個殺星,一輩子殺人無數,而他身邊的奇門高手更是數不勝數,要不然也不能很快的擊潰元朝大軍。

而憑著當初朱元璋的兵力跟馬上民族大戰,竟然能屢戰屢勝這也幾乎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汪洋看過很多關于游牧民族的書籍,中原幾乎沒有馬匹,而游牧民族再不濟也是有大量的騎兵的,而朱元璋手下的士兵幾乎都是饑民和農民,哪能和明朝中期和末期那些拼搏了十幾年的老兵相比呢。

而就那是明朝的鼎盛時期,也不敢說一下子能消滅游牧民資的騎兵,尤其是野戰條件下,而這個大字不識的乞丐皇帝竟然做到了,而且是不停的在野戰中擊潰元朝軍隊,剛開始我們可以認為他打敗的都是二流漢人的軍隊。♀

但是上來可都是草原里面蒙古人的精銳啊,竟然被一幫步兵打的沒有還手之力,步兵如果列陣的話是可以阻擋騎兵的,但是如果追著騎兵打遲早會被拖死,這是一定的事情,因為騎兵快,步兵追不上,而騎兵還可以不斷的放箭,然後等步兵累了再殺回來,然後再跑,這這麼一套戰術直接讓蒙古人打遍天下了。看小說最快更新)

但是奇怪的是竟然讓朱元璋在野戰中用步兵擊潰了好多次,而且他的步兵幾乎裝備十分簡陋,幾乎跟叫花子差不多,這很難不讓人有所聯想,而最後常達竟然深入草原去追究蒙古人,這也讓汪洋驚奇不已啊。

現在想想當時的朱元璋身邊有劉伯溫等奇門高手,肯定用了大量的奇門陣法來進攻,這才把蒙古人打的大敗,要不然朱元璋怎麼可能那麼快打敗蒙古人然後統一全國呢,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汪洋想到這里連忙好奇的問道︰「那朱元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保佑子孫是吧,但是這麼大的工程,他是如果請動這麼多高手的,而怎麼可能一點小調消息都很難流露出來呢,而中間為什麼曾經讓陣法停止過呢。而現在這又是什麼原因

藍老頭一笑說道︰「小子,我只能回答你一部分,只有現在和停止的原因理由,我真的無法回答,如果都知道我估計也已經達到跟你一樣的境界了,就算是先祖復活也很難知道,因為過度的推演會影響壽命的,天機太深,最後很容易被反噬。

朱元璋到最後為什麼心狠手辣的殺了那麼多人,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參與了這個龐大的工程,而工程的負責人劉伯溫也沒有逃過這個厄運,必死無疑,這巨大陣法幾乎是以六芒星為基準,然後人工在十三陵的各大山脈上面雕刻出巨大的風水,然後埋入大量的法器作為陣眼。

而很多得道的大師幾乎都被活活當做陣眼用血祭的方法來形成了陣法的軌距,可以說這個陣法是幾乎里面幾乎埋著很多大師的遺骸,至于還有沒有活著的就不好說了

汪洋現在就好奇了,明孝陵好像是在南京啊,並不在十三陵,而朱元璋當時也是南京後來他的兒子朱棣遷都北京才有明十三陵和宮殿,難道朱元璋早就準備好了首都一直沒有遷都嗎,而明孝陵這個地方簡直是撲朔迷離啊。

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于一旦,康熙手書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才著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據,結果最後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要先從御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方城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後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淨盡了。至今明孝陵從未被盜過。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後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謚「孝慈」,故名。明孝陵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

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後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余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牆體出現了局部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

根據《中山陵史話》等書籍記載,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但毀于戰火,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碑殿,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這是因清朝剛統治中國,康熙執政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

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而當時據說大清一直想把明朝的龍脈給弄斷,而歷代皇帝去的時候都會有些想法,而且據說朱元璋的墓里面曾經埋了巨大的寶藏,而沒有的下葬習俗的滿人來講,他們怎麼不可能想得到這麼巨大的一筆財富的。

而後來听著藍老頭說了半天,他似乎猜到了,這朱元璋的墓穴幾乎用了巨大的陣法,而這套陣法竟然直接映射到北京,竟然都是層層相連的。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