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爾反爾?

嬴政心中存有議和之意,這才正式召見荊軻。朝堂之出言責燕,不過是打壓一下荊軻,也好為和談爭取更加有利的地位而已。

但荊軻侃侃而談,說的理直氣壯,嬴政心里也是贊許,暗道︰「所謂不辱使命,斯人之謂也。」

贊許是贊許,但絕沒有使臣一番話,就拱手想讓的道理。況且各國之間誰有錯在先,本就是糊涂賬,其中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李斯、馮去疾等文臣策士,當即出列,與荊軻爭辯。

以一對多,荊軻還真不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絲毫沒落了下風。嬴政看荊軻言語風度,皆大為可觀,心中甚是喜之。

大王政笑道︰「荊卿舌辯之能,足稱大才。也罷,燕既有議和之心,過往之事暫不論也罷。」

這些是非曲直,原不過是個引子,荊軻心里也很清楚,就算說的諸臣啞口無言,那談不成和議也就都是空話,只是他不能失了使臣的本分,任秦人指責罷了。嬴政這樣說,荊軻朗聲笑道︰「大王英明,兩國既有意和好,徒做口舌之爭無益。」

說是口舌之爭無益,但荊軻也不肯示弱,承認單是燕國有議和之心,回答之中,換成兩國有意和好之辭。仍是悄悄的駁了大王嬴政一句。

嬴政看荊軻在下執禮甚恭,但言語之中仍是絲毫不讓,不由一笑,也不在計較,吩咐昌平君負責和荊軻商議兩國盟和之事。

昌平君領旨。荊軻見今日之事已完,也當即行禮退出。靜等昌平君安排。

待過了午時,昌平君派人來請荊軻過府,荊軻帶了隨來賓客,乘了車馬趕到昌平君府中。

這一次有昌平君府之人引領,那些門吏又是吃過荊軻虧的,自然以禮待之,不敢有所怠慢。長史將荊軻迎進府中,昌平君站在廊下庭院中相應,彼此見禮寒暄,至于前日之事,都當成不曾發生過一樣,誰都不提。

太子丹在秦的最後那一年,和昌平君往來甚密,雖然彼此防備,並無深交,但面子可很是親近,荊軻見了昌平君,先代太子問了安好,奉禮物,其中更有良馬十匹,乃是特地為昌平君所備。

昌平君謝過,請荊軻堂,分賓主坐下,商議盟和細節。

兩國盟和,要是一方絕對佔了風,予取予求,那談起來也快,偏偏想如今這樣,彼此僵持不下,那絕對都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談起來甚是艱難。

比如昌平君就提出,這次燕趙出兵攻秦,獲得黨和太原之地數城,既然燕趙有意盟和,那應該表示誠意,將本次所佔城邑全部退還秦國,燕趙之兵完全退出太原黨兩郡之地,恢復戰前的疆域。

當然了,昌平君也知道燕趙出兵一戰,死傷不少,要是這麼空手而回,那肯定是不干的,所以,如果燕趙肯答應這個條件,秦國願將次大戰從趙國搶來的河濟之間十余城中,割讓北部六城給燕國。同時燕國與秦結為盟國,彼此但有事,相互支援,同進同退。絕對不參與和暗中支持諸侯與對方的敵對活動。

為了保證盟和的執行和彼此的信任,雙方各以宗室公子出質。

至于趙國角色和地位,除了應要求退兵之外,和秦燕之間彼此什麼關系,昌平君則直接無視,絲毫沒提。

荊軻听了,心里暗笑,這昌平君還真是敢說,我燕趙十余萬大軍出征,最後空手而歸。秦國割讓幾個城池,不但是被趙國當時差不多搬空了的,還是只割讓給燕國,借此挑撥燕趙關系。

而秦燕同盟,明顯是想要燕國放棄燕趙之盟,讓秦國可以趁機攻伐三晉而毫無後顧之憂。

這樣的條件,別說荊軻,任何一個不太窩囊的使臣也不肯答應。荊軻當即表示,昌平君之議不妥。隨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這次戰事,乃是因秦國出兵北攻燕而引起的,秦國當然要承擔由此造成的後果,兩國既然要和,現有燕趙所佔的太原、黨兩郡城邑,自然要歸燕趙所有,至于燕趙之間如何區分,那是燕趙之間的事,和秦國無關。同時,為了表示秦國議和的誠意,秦國應當將太原郡汾水以東的介休、中都、鄔、京陵、祁、陽邑盡數劃歸燕國。

至于結盟,荊軻很不以為然,道是和秦國結盟,常受秦國之欺,比如當初太子和昌平君商議之事,後來演變成兩國敵對,還不是因秦欲以計詐之。

不過,如果秦國願將太原郡全部割讓給燕國的話,考慮到秦國如此心誠,那燕國轉而和秦結盟,倒也無妨。

至于互派質子,如果結盟,那雙方各以大王之子為質,倒也甚好。

荊軻也是獅子大張口,昌平君听著,雖然知道這是荊軻討價還價的方法,也甚覺好笑。不由面露譏諷之色。荊軻卻是不管,只管先抬出來再說。

雙方各有賓客僚屬,各自主使說罷,當然都來幫腔,或是正面駁之,或是旁敲側擊。嘴里說的冠冕堂皇,暗地里卻絞盡了腦汁算計。折騰了兩個多時辰。雙方終于都回到了比較現實的立場。

兩國結盟的事,已經不再說了,只是議和停戰。

但停戰的條件,卻是還有不小的差距。昌平君最後的提議是︰太原郡各城,燕趙全部歸還給秦國,燕軍退回到句注塞北面。黨燕趙已佔諸城和平坦城,歸燕趙所有。

而荊軻則提出︰燕趙目前所佔太原、黨諸城必須歸燕趙所有,秦國需割讓河濟之間兩個縣給太子,做為太子丹原先在秦受封昌安君的封邑。

口槍舌劍了半天,雙方也知道這事一時也談不下,遂暫時終止,待明日再議,昌平君在府中,大擺酒宴,招待燕國使臣一行。

同時,昌平君又令人請來諸國質子、使者,一同宴飲。荊軻暗笑昌平君到了此時,還要用計,也不點破,任他行事。

昌平君四日兩宴,那些諸侯之人卻是暗自叫苦︰這昌平君之請,不敢不來,但來了,又不能空手,還要多備厚禮,一頓飯而已,這價碼可是夠高的。

昌平君府,燭火輝煌,歌舞不斷,那些諸侯之人,雖然心疼自己出手的金玉之禮,但看到燕國使臣高居位,也看出這和次不同,言語之間試探之時,昌平君卻不隱瞞,道是兩國正談盟和之事。

兩國之戰將近一年,如今燕趙使者在諸侯者皆倡合縱之事,原本荊軻在秦,諸侯之人雖然知道這是燕有欲和之意,但秦人冷落荊軻,秦燕不和,戰事就不會停,對于諸侯總是進退有據,但今日兩國盟和已經開始商談,看樣子還頗有進展,這對于諸侯來說,可就大不相同了。

各國有各國的心思,秦國為諸侯之強,如果秦國陷在于燕趙的大戰中,不管勝負如何,只要戰事不停,諸侯在其中,總有取利之機。一旦這邊停戰,對于韓魏,可就要琢磨一下,秦國如果不在北面著力,會不會把力量轉用于中原的韓魏呢?

楚國之人也在琢磨,這幾年昌平君主政秦國,秦楚關系雖然不好,但也不算差,彼此並無戰事,要是秦國騰出手來,會不會借機南下,攻伐楚國之地呢?

待酒席散去,各國之人都紛紛派出心月復歸國,向朝中通報秦燕盟和正在商談之事。

燕趙使者在諸侯,都已經待了不短地時間,和韓、魏、楚三國大王都見過多次,雖然三國大王對合縱之事態度不一,但燕趙與秦國大戰,畢竟對本國無害有利,合縱成不成,做不做,那是一回事,但燕趙和秦只要敵對,萬一本國和秦國之間有了嫌隙,這總是可能的外援,故而待之都甚是客氣。

待收到本國之人從咸陽傳來的消息,韓魏兩國大王和楚國令尹李園都暗自慶幸︰幸虧自己謹慎,沒有匆匆忙忙的同意合縱之事,否則要是延展和秦盟和之後,自己豈不就成了秦國的眼中釘?

當然,也不面對那些鼓吹合縱的本國近臣們有些埋怨。

這些鼓吹合縱的近臣和燕趙兩國使者,都是往來甚密的,不少都收了燕趙使者的大禮。但受了大王的訓斥和令尹的埋怨,免不了向燕趙使者抱怨,道兩國既然倡導合縱,這又主動和秦國盟和,如此出爾反爾,失信于諸侯,豈不是令人恥笑!這日後誰還敢相信燕趙使臣?

這些燕國使者,都是從太子身邊派來,如何不曉得太子丹的用意,就是那些趙國使臣,也從春平侯那里,得知了李牧暗地里的囑咐,對此早有說辭,听了抱怨,這些使臣哈哈一笑道︰「欲合縱諸侯者,以秦暴虐諸侯,侵之不止而諸侯不支也!」

「然諸侯借故推諉,不敢相應,不過是畏秦之強罷了。」

「我燕趙攻秦,取其十余城之地,王翦之軍十余萬攻之數月而不能得一勝,只得應我燕趙之議,就此罷戰,豈非足以證秦雖強亦非諸侯聯手之敵乎!」

「況我燕趙與秦戰已久,秋收已畢,正是用兵之際,然諸侯不肯與燕趙合縱,終無動靜,燕趙既得利于前,能和又何必與秦苦爭于後也!」

「唯一可慮者,諸侯既不肯和縱于燕趙,又未能連橫與秦而攻趙,首鼠兩端,一旦秦燕趙相和,秦軍大舉而來,燕趙旁觀不救,則韓魏、楚何以自處也?」

諸臣聞之,暗地里奏于大王,大王听了,深以為然,遂待燕趙之使更厚。至于合縱,卻仍是不敢應之。

︰此在縱橫,可是老醋閑來看了一下,可悲的是,因為入了vi,居然某站的點擊遠高于縱橫本站的點擊。老醋不敢要求各位兄弟都掏錢看正版,可看了以後,能否麻煩兄弟們到縱橫這里來,給老醋一個收藏,一個評論,也讓老醋知道,兄弟們在繼續關注著「斬秦」

斬秦的鏈接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