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三百六十六章 增兵

:感謝面若桃花兄弟的月票呀,老醋有禮了!!!!

王翦率十三萬大軍殺到榆次城下,此時榆次左右,有趙軍四萬,燕軍三萬余,只不過秦軍半數。&&

對于王翦的歸來,燕趙諸將早就考慮好了,秦軍勢大,單憑目下之軍和王翦對敵,實在是沒什麼勝算,故而早就打定主意,深溝壁壘以固守,決不出戰。

為了兩軍聯手能配合無間,燕太子丹以李牧為大將,尉繚副之,統一指揮榆次兩軍戰事。

李牧根據左近地勢和進出之路,以三萬兵駐守榆次城內。然後各出一軍,在榆次西南和東北各築一個營壘,和榆次城互為掎角之勢。其中城內大部為燕軍各部,城外兩壘則以趙軍為主。同時嚴令各軍,無令不得出戰。

王翦揮軍進逼榆次城及兩壘,遣兵試探攻之,燕趙兩軍防守嚴密,一時之間還真是找不到什麼破綻。

此時對于防守嚴密的城池和預築營壘,諸侯之軍都沒什麼更好的辦法,如果時間來的及,那就是長期圍困,將城內敵軍困死餓死,或者彼此兵力懸殊太大,那就是攀城強攻,令敵守無可守,防不能防。

酈商攻狼盂十幾日能夠得手,一來是秦軍之兵遠不及燕軍之半,加狼盂城的城池狹小低矮,防御力實在不夠,秦軍又倉促而來,還沒來得及整備器械。但就是如此,燕軍攻城的傷亡也超過秦軍的三成。

但這榆次乃太原郡雄城,城池高大,戶口甚豐。對于這樣的城邑,除非萬不得已,沒有哪一位大將願意以軍強攻。

更何況這城中的兵將,或是趙軍精銳,或是燕國猛士,沒一個好對付的。

能不攻城就不要攻城,還是在野戰中分出勝負為呀。

不願意啃榆次這個硬骨頭,王翦想到了介休,要是分一軍去取介休,不知燕趙兩軍如何應對!

王翦想到了介休,城內諸將也想到了介休。

如今這介休還真如雞肋。

按說介休位居要道,塞秦軍糧道,如能牢守介休,過幾個月,秦國王翦的大軍絕對會陷入糧草不足的困境。

可關鍵是要守幾個月。

燕趙諸將也都給秦軍算過賬。

王翦十幾萬大軍在北面,一般來說最少有一月存糧,然後靠後面源源不斷的運輸補充。自家掐斷秦軍輸送線十幾天,劉邦還搶了兩萬多石糧食回來,王翦手里應該存糧不足半月。

晉陽城為前後運送中轉集散之地,怎麼也早早儲備一個多月以的糧草,所以王翦大軍支撐兩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也就是說介休在前期的作用,是心理威懾性的,實際的作用和效果,需要等兩個月後。

兩個月後,汾水河谷的粟麥的成熟也差不了幾天了,況且秦還可自郡渡河,過離石運送糧秣給王翦。

所以介休不是不重要,而是其作用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顯示出來。

一旦其實際作用開始顯現,則秦軍大敗之日,也就不遠了。

如此重要的一座城邑,之所以視為雞肋,還是因為介休城的位置。

介休離榆次將近三百里。南面是秦的河東,至于北面,如今京陵、陽邑等城,說是燕趙佔了,也並沒有留置兵馬,只是讓那些官員自己維持罷了。

除了榆次,沒有任何一處能給介休形成支援。

可榆次這六七萬軍面對十幾萬秦軍,自保尚可,真要為了介休之兵而出城相戰,那最高興的人不是別人,乃是正中其下懷的王翦。

不救援介休,吳仗劍的萬余兵馬,應對秦河東方面之攻,仗著地勢城池問題應該不大,可要是秦軍數萬從榆次這邊殺過去,吳仗劍一直孤軍、孤城而已,四面皆敵,縱能抵抗一時,也終究是全軍覆沒之局。

況且吳仗劍一軍,也不過帶去了月余糧草,敵軍只需去了圍困不攻,用不了多久,吳仗劍也難以支撐。

身為主力、峰,絕對沒有看著所屬部隊掉進深淵里不管的道理。

救不得,棄之不管也不合適,尉繚、酈商、荊軻等人都是大傷腦筋。

三人盤算幾日,向太子丹建議,趁秦軍未曾分兵南下,迅速撤吳仗劍一軍返回榆次,否則一旦秦軍分兵南下,吳仗劍連回來的路都斷了。

太子丹坐在幾後,問道︰「卿等說的甚是。吳仗劍所部再滯留介休,定有滅頂之災。應速速撤軍為。」

「只是秦軍十余萬就在城外,吳仗劍之軍要回榆次,秦軍肯否?」

尉繚前,指著太子帳內的地圖道︰「太子請看,我軍西南一壘,離城五里,中間以甬道相連,從此壘到河邊,不過十里。秦軍俱在我軍之西北,欲向南堵擊,非繞我營壘不可。如吳仗劍能快速撤軍,我軍亦精騎遮蔽附近數十里消息,則秦軍不知,又何以攔阻我軍之退?」

太子丹問道︰「卿等此策可曾與大將軍言之?」

尉繚低聲道︰「吳仗劍一軍在外,即便喪了,雖傷我燕,也是有利兩國主力抗敵,臣等輕言救之,如大將軍不允,則進退兩難。」

「如太子允可,太子私下與大將軍言之,萬一大將軍有異,也可細商。」

尉繚這樣一說,太子丹還有什麼不明白的。這幾位之所以來找自己,還是因為李牧乃是趙國大將軍,並非燕軍之將。

倒不是這幾位對李牧有什麼成見,而是這中間涉及到感情和利益的此消彼長的問題。

不救吳仗劍一軍,令其死守介休,哪怕最後全軍覆沒,單純從軍事布局和兵力消耗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合適,甚至可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畢竟吳仗劍釘在介休,對于秦軍來說,總是如鯁在喉。

即便秦軍大舉南下去奪介休,以攻守之比,燕軍也肯定吃不了虧。

一個冷血的主帥,完全可以采取這樣一種主動犧牲一部偏師的做法來換取更大的利益。

李牧肯定不會冷血,但李牧作為大將,狠下心犧牲還是能做到的。

況且吳仗劍那一部,是燕軍而不是趙軍。李牧更能舍得出去。

而且一旦李牧決定這樣做,別人也只能替吳仗劍一軍惋惜幾句而已,還真是沒法指責李牧什麼。

所以尉繚等人先私下里找太子丹商談此事,免得公開向李牧提出之後,一旦不遂無可挽回。

這城中兩軍之人,唯太子丹身份特殊,位在李牧之,又是翁婿,私下說話比較好辦。

太子丹笑笑,答應了眾人之請,遂由貫高陪著,前去見李牧。

李牧恭請太子入帳,行禮相見,奉太子位坐下,貫高陪侍在側,李牧坐于對面。李牧問道︰「太子如何有暇?」

太子丹看帳中只有自己三人,也不支吾,直接說及介休之事。

李牧听了,微微一笑,道︰「臣與太子相識多年,以臣觀之,太子于軍國大政,規模宏遠,器物技巧,亦多有他人所不及,偏理事治政、臨陣統軍,絕非太子所長。」

「此乃尉君等將為太子言乎?」

李牧雖然是問,語氣卻是肯定的很,太子丹一愣,暗道李牧當真是眼光老辣,規模宏遠也好,器物制作也罷,都可從後世擇他人所見行之,這涉及到具體的戰陣布置,理事治政,都是需要多年經驗積累,自己當然不如這些日日侵婬其中的大臣名將了,可不就是自己的短處麼!

只是事關兩軍將佐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坦承為尉繚所言,萬一李牧誤會諸將對其不信任,讓李牧對諸將心中有了芥蒂,對于兩軍的齊心對敵卻是大大的不妙。

太子丹正要開口否認時,李牧又笑道︰「太子還是莫開口的好,有道是君子不誑。」

李牧啥都明白了,解釋說不定越描越黑,只得笑而不語,貫高在側,趕緊岔語,哈哈一笑道︰「大將軍明見萬里,想必是已有良策了?」

這話雖未承認,也相去不遠,李牧正色道︰「此戰非止為燕,亦為趙也!」

「臣受太子之托,掌諸軍調度,此萬余兵馬孤懸在外,豈有不慮其安危的道理。」

「諸將求太子前來,無非是明知死守介休並無不利,恐我棄萬余兵馬而謀大局也!」

「然諸將不知,如以今日之實力,縱然舍了介休萬余兵馬,我軍面對王翦大軍亦無良策,還不如多保一軍性命為是。」

「如我軍實力大增,又何必輕舍介休險要之地,令敵無後顧之憂?」

「故當今之局欲解,非止介休一處,還在和戰大計,此唯太子可定也!」

兵無常形,水無常勢,關鍵是在隨機應變!

太子丹對于和戰大局,一向是以此為原則的。

對于太原之戰,當初太子丹的考慮是,秦數郡疲敝,大軍遠雁門,燕趙攻其虛弱,當有大利。這一點,李牧和諸將謀臣都是同意的。燕趙兩軍突然西進之初到現在,燕趙連取平坦城、盂縣、榆次、壽陽邑及黨數城的戰果,也足以證明。

但對于伺候戰局的變化該如何的把控和應對,此前並無明晰的計劃,只是抱定視戰局而定,隨機應變的想法。

奪狼盂也好,搶介休也罷,無非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戰略局面,其根本的戰略在于仗要打,但不能打的太大,必須適度控制大戰的規模,不要惹得秦徹底翻臉,不顧一切的舉國來戰。

酈商大戰狼盂,殺敵甚重,燕軍也遭受了不小的傷亡,但將王翦堵在太原郡北部狹小之地的意圖卻沒能實現。

王翦大軍歸來,彼此對峙于榆次城下。燕趙聯軍的實力處在下風,這後面究竟如何辦,李牧作為全軍戰事的調度者,自覺不能只看介休一城一地的得失,一軍一部的存亡,如何規劃整個戰局,並據此調度軍力以求勝才是最主要的。

趙國的力量李牧清楚,太子丹也明白一二,這仗要想打的順利,還必須靠燕國增兵。如果欲相機求和,那也主要是看燕國的意思,反正趙軍目前已經所獲甚豐,關鍵是燕國什麼態度。

此等大計,站在李牧的趙軍大將的位置,實在不好多說,非太子丹親自定奪不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