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三百五十一章 尉繚三策

︰為麼收藏會減少呢,郁悶呀,郁悶呀!!!

太子丹與張良徹談中日,深喜其人才,遂以張良為大夫,留在府中參贊軍機諸事,位在荊軻之右。

此時太子府中,太子卿為貫高,掌管一切庶務,荊軻為大夫,掌管金燕衛士,田光、任磨為輔,鞠攻為太子太僕,掌車駕郎官侍衛等事,汪日辰為中大夫,參贊諸事。

這些都是追隨太子丹少則兩三年,多則如鞠功,自幼陪侍,已有十年之久。而張良初到,年紀又輕,居然凌駕于諸舊人之,一時府中賓客多側目視之。

韓非以張良為故人之子,顧慮張良年幼,驟然得太子之信,恐遭人忌,暗勸太子丹稍稍抑之為佳,太子丹回道︰「不然,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良之能,實非卿等可知也。」

太子丹南下,主要是考慮下步對秦用兵之事。此時姚賈已返回咸陽兩月余,關于秦國對要股的處置以及應對,根據荊軻整理的各處情報,輪廓也大致清楚,太子丹遂召武陽軍中將佐,研議出兵攻秦之事。

尉繚自從掌軍以來,操訓都管武陽一地兵馬,但數年之戰,尉繚或是留守武陽,或是側面牽制,一直沒撈到大戰,其在武陽軍中,官職最高,可爵位偏偏甚低,莫說和劉邦、酈商不能比,就連酈商所部精騎中的一些中級將佐,都比尉繚爵位還高。每每想起,都讓尉繚心中大為不甘。

王翦率兵征雁門,秦燕之戰起,尉繚心中就很是期待,雖然主戰場目前乃是雁門一代,但武陽城乃是燕國南面的兩個重鎮,雁門打起來了,自己這里數萬精銳,肯定不會無所事事,當會有其用。太子和範增兩人在薊城羞辱秦使,雖然並沒有和尉繚預先溝通,但尉繚旁觀形勢,也能大概猜到太子拖秦軍主力在代北之意。

單純拖住秦軍主力在代北,疲而退之,或有可能,但尉繚卻覺得不能如此保守,只守不攻未免過于示弱,也不符合太子高調辱秦的本意。

況且以太子和範增用兵的習慣,絕對不會就這麼堂堂真正的和秦國打這一場攻守戰。

欲用奇,絕對是在自己這個方向。

由此判斷,尉繚早早就開始研議戰局,勾勒對策。總希望能經此一戰,也能讓自己狠狠的撈一筆戰功,讓那幫後生看看,自己可也不是白給的。

太子問計,尉繚當仁不讓,率先提出三策。

其一是大舉用兵。

王翦率兵二十萬伐燕,雖說打的並不是很激烈,但這四五個月下來,也傷亡盡兩萬。但就是這十八萬大軍,僅憑秦毅所部的十來萬燕軍,憑城固守或許沒問題,真要是直接出戰,以秦軍之強,估計是不怎麼夠看。

從東向西看,秦軍是有些兩頭強,中間弱的意思。

兩頭強,一頭是王翦,一頭是其關中等地兵馬,唯有中間的太原黨、河東等地,其郡中兵馬,前兩戰受損甚重,實力大損。

大舉用兵,那就是燕國大舉征召,自薊城和北面三郡,再征十萬兵入援雁門,居于秦毅之後,相機讓秦毅退兵,將廣武城讓給秦軍,然後誘王翦深入,在讓王翦月兌離了勾注山的依托之後,拉長其運輸供應線,利于燕軍襲擾。同時以守為主,但大軍和王翦正面相對,讓王翦不敢隨便撤軍而走。

自北面諸萬戶征召精騎四萬南下武陽,然後武陽城再征本地兵馬四萬,如此武陽城共可有兵馬十三四萬,同時約趙兵五六萬,亦有二十萬大軍,經井陘西,攻略太原等地。

二十萬大軍西,以太原等地的實力,絕對不能抵擋,如此燕趙之軍突發之下,當可重奪太原、黨兩郡。同時切斷了王翦大軍的糧道和退路。

燕趙進擊太原黨,秦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定會發兵,一則收復失地,二要救援王翦的大軍。估計秦軍怎麼也要出動二十萬以。

所以燕趙之軍不能冒進,能多霍山左近關卡要道即可,不要貪圖河東郡地。秦軍大軍來攻,則燕趙主力一半留守南面,以大將統之,深溝壁壘,憑險固守,不讓秦援軍北,而以另一半主力北,據險堵截王翦。

王翦所部後路被斷,唯有向南敗逃奪路,我堵截之軍,務必將王翦堵在太原城以北,才能避免我軍被王翦和敵人援軍夾擊的危險。而王翦突破不了太原,我雁門大軍追擊之下,可和堵截之師共擊王翦。

王翦所部,初時為了逃命,其力自然甚強,但畢竟糧路被斷,身陷困境,稍有挫折,軍心必亂,如此王翦所部定為我所滅。

這樣用兵,我軍即可得太原之地,又能滅王翦大軍。

且如此一來,從龐煖黨之戰到王翦所部覆滅,數年之間,秦喪丁壯五十萬余,則秦雖還是強國,但亦是元氣大傷。

那時召諸侯攻之,則關外三川、東郡自不能逃了韓魏之手,而燕趙趁勝而追,則河東、河內,必歸于燕趙。如此諸侯復起,秦燕強弱之勢一朝逆轉。

其二是單用現有之軍。

武陽城中,如今現有精騎一萬,車步卒五萬余,可約趙軍五六萬,迅疾出兵西,秦諸城空虛,我十萬大軍西進,攻城略地,絕對可得黨太原部分之地,同時以精騎深入秦軍太原月復地,狂奔掃蕩,一來可斷秦軍糧道,二則可焚燒太原四野,毀其莊稼城邑。

王翦大軍在北,如我軍攻其太原月復地,則其大軍必回救不可。如秦軍返回,燕趙聯軍則選險要之地據守不戰,引王翦攻之,北面雁門燕軍,或可趁機南下,奪秦軍要塞,在勾注山以南,佔據數城。

兩軍對峙,我軍雖弱于敵,但據險而守,料王翦也只能長期攻之,如此對峙,秦軍太原諸郡仍不得休息,彼此皆奈何對方不得。而秦軍所失,不過十數城邑,秦顧忌諸侯趁機攻之,當不會起全國之兵來奪。久拖之下,可相機議和,如此趙可重據黨,屏蔽西線險要,我得部分太原之地。如此結局,則秦受辱而小敗,我燕之名,必盛于諸侯,日後合縱諸侯,自當有大利。

況秦太原之地局勢不整,側面始終在我威脅之下,定不會再有北攻雁門之舉。日後秦如東下,則我北面之軍可呼嘯南下威脅其側後,也會讓秦投鼠忌器。

只是這樣的結局,燕趙雖勝,但秦軍之力仍強,以後秦或攻略中原,或是爭于太原之地,仍是可自主而選。

其三是遣輕兵西,襲擾其後。

太原等地既然空虛,也可出動兩三萬軍,先拿下平坦城為根基,然後派所部輕騎西,深入太原月復地,見城則走,只是劫掠焚燒,先斷秦之糧道運輸,然後疲敝其民,王翦十幾萬大軍在北,糧道被斷,無論如何支持不住。只能後撤。

我軍精騎數量雖不多,但勝在快捷,呼嘯而來,呼嘯而往,秦軍後方諸城,每城多不過數千軍,一來追我不,二來也難以勝我。

待王翦大軍回援,則精騎盡管撤回就是,以趙軍把守井陘口險要,秦軍也難以東進,如此我軍雖未大勝,但一軍深入秦境,秦竟然無可奈何,亦是大漲諸侯士氣,和我燕軍之名。

如此太子可合縱諸侯,力爭聯手對秦,亦有利也。

尉繚三策,當然只是概論大局,至于那一策戰果到底如何,不但要看對方應對的快慢,也還看具體的戰役指揮和局勢的變化,但三策根本,卻也大致如此。

尉繚說完,又道︰「臣之三策,皆有利弊,唯諸君議之,憑太子明斷。」

太子丹笑道︰「卿之三策分明,可見卿之用心,諸卿論之。」

這是大計,在座的都知道輕重,不肯妄言,都是詳思尉繚之計,良久,荊軻拱手道︰「太子,以臣之見,可用尉君首策!」

接著,荊軻將自己對尉繚之計的判斷說了出來。

尉繚的第一計,可說是集燕全國之力,爭取一舉扭轉秦強燕弱之勢。

這一計當然有風險。首先是燕軍可說是全國大動員,從諸郡征集兵馬,到進入戰場,如此規模浩大,勢必瞞不過諸侯,秦國面對燕國如此大動作,不會無動于衷,肯定會相機而動,或許被秦軍早有準備,燕軍西進,難以取得所料的戰果,而王翦大軍在得知燕軍動員的情況下,如果王翦並沒有必勝的壓力,未必如燕所料北進。

如此將來能否達到既得其地,又能殲滅王翦大軍的戰果,可就難說的很了。

不能滅了王翦,戰事再膠著起來,勝敗實不可料。燕軍如敗,對于剛剛有所恢復的燕國來說,當然打擊是很沉重的。

但沒有風險,就沒有大利,正是因為有此風險在,就可能因此而麻痹秦人,讓秦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燕一旦得勝,一躍而為諸侯最強,這樣的機會,並不是隨時都會有。

故而荊軻建議,采尉繚之第一策,以援雁門為借口,大舉征召,大軍明援雁門,堅秦之心,暗地里則和武陽兵馬,疾入太原等地大戰。

為了保密,其實趙軍也可待燕軍西進之後再行動不吃,即可保密,又能起到掩護作用,畢竟沒有趙的協助,燕軍經也無法井陘西進。

荊軻開了頭,諸將佐紛紛發言,劉邦、曹參等少壯將佐,對于尉繚第一策都很感興趣,以此為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