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三百三十章 戰略之爭

ps︰兄弟們,給力些,多多支持老醋,收藏,紅票,月票,訂閱,通通的來!老醋等著!!

對于太子丹南穩北戰之策,最先提出反對意見的,乃是客卿韓非。(看小說就到——•.韓非自來燕國之後,為太子丹所重,執掌黃金台學宮,登壇講學,諸侯慕名之士從而學者,不下百人,韓非得展平生所學,韓非這兩年,可說是春風得意。

不過韓國畢竟乃是故國,雖然韓非在韓之時,不受韓王所重,不過閑散公子,可看著韓國日益衰敗,心中卻也極為不忍。

太子丹提出南穩北戰之策,韓非細細思量形勢︰秦國近二十年,一直是遠交近攻之策,日消韓魏之地,外和于齊、楚、燕。韓魏兩國,地處中原腰月復四戰之地,少有可休養之機,兩國被擒蠶食,如今不過只擁一郡之地。

秦國所以尚未滅韓魏者,以趙國之力尚強,秦需全力弱趙,以免攻伐齊楚之時為趙所趁。

近三年來,秦雖兩敗于燕趙,然大戰迭起,趙國雖勝,亦傷了元氣,秦國雖敗,稍加休息即可再戰。

趙國既傷了元氣,面對強秦,唯有固守疆域,秦不來攻,已是萬幸,或無出擊之理。揣度秦人之心,燕國經略北方,又得了趙國兩郡,國勢有漸強之勢,如燕和趙而攻秦,秦自要迎戰,不肯示弱。但燕如采太子南穩北戰之策,趙國勢力日衰,不足于單獨為秦攻伐之害,恐秦亦會先經略中原,取了韓魏膏腴之地。

韓魏兩國,目下都不過一郡之地,多年堅持,除了國都尚有一些實力憑城固守,幾乎再無可戰之兵,面對秦國,最多是各地固守听天由命而已。

固守,固守,秦以十郡之力,圍攻侵削一郡之國,韓魏兩國,如無強援,還有什麼掙扎的余地。

魏國也就罷了,可韓國畢竟乃是祖國,自己效忠燕國固無不可,但也不能眼看著故國陷入覆滅之地?

故韓非尋的時機,勸太子丹道︰「魏國所在,乃是中原膏腴之地,韓國所居,天下之中,且西鄰武關,北脅函谷,況天下利器出于宛,世所共知。(看小說就到——•魏兩國,以地近秦之故,屢被兵于秦,國力日削,已無獨立自保之日,如強秦全力取之,則韓魏不存必也!」

「秦得韓魏,斷天下腰月復,兼得富裕之地,燕國坐視其危而不救,縱然北方有所得,不過蠻夷之地,苦寒貧瘠,又怎能與秦取韓魏相比?」

「以臣之見,太子之策,實非上策。讀看看我)」

韓非主動談及戰略,太子丹自是重視,忙問道︰「以韓卿之見如何?」

韓非來時,已經思索透徹,徐徐說道︰「韓魏雖弱,畢竟尚有兩郡之地,此地入秦,則秦增兩郡之用,韓魏如存,則秦多兩郡之敵,出入之間,乃四郡之數也。太子不可不察也。」

「以臣之見,太子當南連韓魏。」

「韓魏兩國,為秦所困,苦無自救之道,如今燕國漸強,諸侯當皆知之,如太子遣一介之使,韓魏豈有不束手听令之理?」

「既連韓魏,太子可遣人入楚,楚令尹李園,新掌楚政不久,當正由興兵強國之意,太子主動和之,則楚必欣然景從。」

「太子統燕趙之兵,和楚、韓、魏之力,可南下爭東郡、三川之地。」

「三川東郡,此皆天下膏腴四達之地,太子集諸侯之力爭之,秦豈能守也?如得三川東郡,秦之河內必然難保,彼時太子號令韓、楚、魏之兵西抑秦與關內,分秦軍之勢,則太子合燕趙之軍,奪秦之、河東、太原、上黨之地,如此豈不是大勝之策乎?」

「秦失關東、河東、太原之地,楚必西上以爭荊宛,則秦徒有關中、巴蜀,尚未必能保,又豈能為太子之害也?」

「如此燕土大張,諸侯歸附,太子霸業可成也!」

「舍此而顧北方之地,太子已有東胡、匈奴數千里之土,其余蠻夷小國,傳檄可定,豈需數年之功,棄霸業而圖小利,實非良策!」

太子丹面上微笑而听,心里卻是微微嘆了口氣,暗道韓非終不能忘了故國。(看小說就到——•.以韓非之策,如能照策而行,燕雖有利,但獲利最豐者,實乃韓魏之國也。

太子丹看一眼韓非,徐道︰「卿之心不欲韓之亡也,然否?」

韓非拱手肅然道︰「韓王待臣雖不善,然臣乃韓之後,終不忍韓之宗祀不存,太子之言是也!」

「然臣得遇太子,太子待臣厚,臣雖有護韓之意,然實為太子霸業所思也。」

太子丹見韓非坦然承之,對韓非倒也沒啥不滿,只是道︰「卿之心,我亦知之,只是卿之策恐未必善也。」

「東郡、三川,天下之膏腴之地,如能得之,自然甚佳!」

「只是我大燕在趙之北,東郡三川,東有齊,北有趙,南有韓、魏、楚,西有強秦,乃四戰之地,我如欲取之,一來秦軍必傾全力以保之。諸侯合縱,面對強大之秦,向來彼此暗存僥幸,向時龐暖率諸侯之兵,已攻入關後,秦軍一出而諸侯自退,況我燕素來孤弱,如今偶爾得手,于諸侯中並無威望,諸侯豈可盡全力而與秦戰乎?」

「秦軍之強,數十年間,勝多敗少,全力爭之,尚勝負在兩可之間,何況其心不齊也?」

「爭之不勝,則我燕大損必也!」

「況東郡、三川,多是韓魏故地,燕如欲連韓魏,必許之恢復故土,則諸侯僥幸而勝,東郡三川又豈能盡歸燕之所有?」

「諸侯之君,多有短視之輩,稍有戰勝,即有內爭之心,況秦人狡詐,多挑撥諸侯,諸侯大臣,多有親秦者,合縱恐難以持久,我燕實力尚虛,丹以為貿然與秦爭雄,恐制秦不成,反為秦所害。非上策也!」

韓非細想太子丹所說,亦有道理,想及韓國勢危,未免神傷,太子丹善言安慰,道是自己雖然欲征戰北方,終不能坐視秦滅了諸侯,總要對秦有所牽制,還望韓非多思萬全之策,才算勸走了韓非。

韓非剛走,尉繚和範增兩人又來,直言太子南穩北戰之策不妥。

韓非心存故國,雖然也是要為太子丹處理,所思所想未免受了局限,不贊成自己之策也就罷了,這兩位乃是楚、魏民間之賢,對于魏、楚兩國,並無多深的感情,看事籌策,乃是全心全意為燕國打算,連他們兩位都說不妥,太子丹可要好好听听。

範增問太子丹道︰「敢問太子,此策為誰所獻?」

太子丹道︰「國相問此為何?實非他人所獻,乃丹自思。」

範增直言不諱,道︰「太子,此策太緩,實誤太子爭天下之計。」

尉繚坐在下,拱手道︰「太子欲穩住南邊,恐不能行也!」

「臣等隨太子入質于秦,深知秦王政之為人。」

「秦王政幼年陷于邯鄲,多經苦難,秉性堅韌,絕非肯輕易服輸之輩,況秦軍之強,素來敢戰,雖有挫敗,從不肯輕屈于諸侯。」

「秦王政自親政以來,兩敗于趙,以秦王政之性,豈能忍之?秦國將相,如昌平君、王翦、楊端和等輩,皆為高明之士,豈有不知趙雖勝然元氣大傷之理?」

「秦如棄趙不攻,既給趙休養之機,又示弱于諸侯?臣以為秦必不出此下策!」

「燕趙為盟,秦如攻趙,燕必出兵救之,則太子南穩之策,豈有實行之機乎?」

「況用兵之策,主動在我為上,被動在我為下,既然與秦必有此戰,何必坐等秦之攻也?」

「試論三國之力,秦雖敗,傷河東、太原、上黨之力,其根本未失,然其必守荊宛和中原之地,能與我爭鋒者,不過二十萬眾。」「趙雖勝,丁壯傷亡二十萬,然大將軍李牧所統,尚有精兵五六萬,盡召國內丁壯,足可有二十萬之軍。我燕北取匈奴東胡,雖草原之兵未必可大用于中原,然北方既平,單是五郡原來御胡之兵,亦有十余萬眾可用于南,武陽、薊城等地,亦可得二十萬眾。」

「燕趙之力相加,勝于秦可用之兵。既如此,我燕當趁機南下,謀取太原河東上黨之地!」

「上黨乃中原之脊,河東、太原兩郡,皆為富饒之土,當初三晉賴此而立國,我燕如能取之,則秦之關中,實在我兵鋒之下。」

「如得上黨,我據形勝之地,則秦之河內,三川,豈足守也?」

「我軍所收秦之降卒,多三郡之人,如我取了三郡之地,不但大增土地丁口,還可征降軍家眷北上遼西、遼東,穩固北方根基。」

「縱不能全得三郡之地,但能取了太原,南面和秦相距于河東,我燕足可憑險而守,並無後患。」

「況秦欺凌諸侯,韓魏苦于無援,只能困守一郡之地,如我燕趙大戰于太原河東,外連諸侯,韓魏楚三國,豈有不取東郡、三川之理?」

「秦兩面受敵,不敗而和?」

「況我與趙同戰于秦,秦國戰敗,趙即便得些城池土地,當丁壯耗損,農耕大誤,只怕也是更弱,日後需能賴我燕護之,如此大河之北,盡可為太子之用,太子提兵,南鄰中原,西出關中,則天下諸侯,豈有不望風而附之理?」

「太子計不出此,偏要北戰于蠻荒之地,所得不眾,偏諸侯日削,秦國日強,我燕之地苦寒,秦之地富饒,太子欲與秦爭天下,又豈可得也?」

百度搜索的小說/

斬秦。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