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三百零七章 無話可答

ps︰多來點票票,和別人的差距可是越來越大了呀,呵呵

秦王政吩咐一定,秦軍各部按令開始行動。讀看看我們速度第一

羌廆和蒙恬所部兵馬,陸續開始南下,繞道河內,向上黨進,秦王政先隨大軍南下,自孟津過河,轉回咸陽。

王賁將新招入的兩郡丁壯,淘弱留強,選了五萬精銳,會合陸續趕來的韓魏兩軍,總計十萬,號稱二十萬,壓向漳水一線。

李斯自鄴城向東,經過河濟之間最北端,渡過大河,進入燕國。

如今的薊城,卻更多的是喜氣洋洋。

去年一戰而定東胡,今年協助趙國抵抗外敵之攻,又打垮了匈奴,太子拓地數千里,雖然都是苦寒無農之地,所獲丁口也不眾,但畢竟是燕國立國以來少有的赫赫之功。同時從去年到現在,東胡各部萬戶,多有和內地往來貿易,皮毛牛羊,輸入燕國之地甚多,又多從薊城采購諸般奢華享受之物,薊城繁華日盛。

如今三月底,中原各國,大都是剛剛播種不久,可李斯進了燕國,沿途看去,卻見田野之中,處處都是半尺高的麥苗,隨春風搖曳。

李斯看了,大有感觸︰這一年兩種,諸侯各國偏暖之地也都有實行,李斯雖然不善農事,但他是擅長政治實務,並非是空有理論的生,對此也略有所知,但從沒見過像燕國這樣推廣的這麼廣泛的。這麼大面積的推廣一年兩收,豈不是等于所產翻了一翻?

這對于增加國家糧草的蓄積和戰力,那可是太重要了

同時,李斯也看到,沿路走來,農田之中,多用牛耕,燕國農戶這耕牛等大牲畜,為何如此之多?

李斯當然不知道,去年太子丹賞賜軍功,多用從草原上繳獲的牛羊等牲畜分給將士,這些將士返回燕國之後,羊自然是吃肉了,這牛大多轉賣給了這些農戶,由于所帶來的牛羊甚多,價格大跌,這耕牛在燕國一下子就增加了數萬頭之多。不但如此,這各部千戶百戶之官,後來又輸送了不少牛羊進來,換取糧食布匹食鹽等物。在燕國,牲畜皮毛的價格,比起中原諸侯各國,一下子就低了很多。

內情李斯不知道,但李斯眼光可是不差,單是路上這一走,再想想傳聞的太子丹造水車耕犁之事,李斯就知道,如今的燕國,看來這農耕之事展的甚快。

李斯一路行來,燕國各地關卡城邑,早將李斯的行蹤報到了薊城。(更新最快讀看看小說網

燕王喜聞李斯前來出使,隨問手下眾臣︰「秦趙大戰不休,李斯此時翩然而來,所為何也?」

範增不在,鞠武歲數大,也不是每日入宮,為的,乃是權守相位的張耳。

張耳呵呵一笑,道︰「李斯前來,無非是欲說我大燕棄趙和秦罷了。」

燕王喜傲然一笑,道︰「秦也有主動和燕之時!」

「燕趙為盟,如今正合力抗秦,秦使來燕,難免令趙國君臣心存疑惑,李斯不見也罷!」

張耳拱手笑道︰「大王,以臣之間,李斯前來,大王正該隆禮見之。」

「趙大敗于平陽,如要抗秦之攻,非調代北之軍南下不可,趙既已有割地賄燕以求援之意,大王隆禮接待李斯,廣為宣揚,然後拒秦談和,恰可重燕之勢,讓趙無生反悔之心!」

「況秦使之來,豈能空言乎?但有所贈,豈不是白得?」

燕王喜如今對于太子丹門下這些賢才信重無比,張耳既然說好,那自然也就是好的,當即道︰「既如此,卿接之可矣,只是勿誤了太子大計。」

張耳應了,回府之後,召來相府舍人蕭何,令蕭何為使者,遠處接應李斯。

蕭何接出去五十多里,迎著李斯,兩人見面寒暄,李斯看蕭何也不過二十來歲,卻是代表燕王前來,說話當中,楚地口音頗重,李斯問時,才知道蕭何乃是出身楚人,算是自己的小老鄉,不過是鄉下農家子,卻是被燕丹專程請來燕國的。

李斯問及蕭何師門,蕭何赫然一笑,道︰「在下原未師從那位大賢,不過在縣中初為小吏,到燕國之後,為太子指派,隨相國習學政事。」

李斯大覺奇怪,一個縣中小吏,籍籍無名,又不是那一大賢之徒,太子丹居然還專程令人請來,這可太出乎意料之外了。

不過,交談之中,李斯也現,蕭何雖然年幼,卻是才華橫溢,頗有見識,李斯攀談之下,對于太子丹識人之明不由大為嘆服。

到了薊城之外,得了蕭何的報告,權守相國的張耳,領著十幾位朝中大臣,特來迎接,聲勢頗大,李斯見了,心里更是高興,一同進了城,張耳就在自己的府上,大設酒宴款待李斯。

酒肉環列,美女歌舞,宴飲暢談之間,張耳問起秦趙軍事,李斯不免大大吹噓了一番秦軍的赫赫戰功,言趙軍主力被殲,趙國勢必難保,並道︰「我王有言︰昔日我昭王,正是自燕歸國而得為王,秦趙之間,曾有相助之義,從無國土之爭,秦燕一貫相親善。非諸侯可比。」

「況貴太子在邯鄲時,又和大王多有往來,對大王和太後,曾有照佛之德。太子質秦,太後賜婚,大王賜爵,秦報于太子不可謂不厚。」

「如今秦趙相爭,燕棄親秦而助仇趙,在下愚鈍,實不可解也!」

李斯輕飄飄的的說出這幾句話,笑盈盈的2舉杯,看著張耳,等張耳回答。

張耳笑呵呵的一舉杯,先和李斯干了一杯,待侍女們補上酒,才問道︰「以長史之意,燕當如何?」

李斯回道︰「張相何明知故問耶?」

「張相乃魏國大賢,名揚于諸侯,豈不知天下大勢乎?天下七雄,韓魏日削,齊國自守,楚國雖大,然屢戰屢敗,趙國素稱強,先敗于長平,後困于邯鄲,如今大軍主力悉數被滅,國祚難保。貴國太子遂力圖振作,然燕國一向孤弱,丁口不眾,太子雖然大殺東胡,號稱拓地千里,然丁口所得又有幾何?觀之諸侯,天下之地,半為秦有,諸侯欲與秦爭,可乎?」

「趙著,燕之大仇也,數困薊城者,趙也,攻燕之城池,奪燕之丁口土地者,趙也!如今趙國敗亡在即,燕如和秦而擊趙,與秦共分趙土,既可強國而眾口,又能為大王報屢次受困趙軍之恨,豈非大善?」

「而今太子不顧大王之仇,不量強弱之勢,非但不興兵擊趙,反調用兵馬,南下增援弱趙,此豈是明智之為也?」

「趙國之亡,由來已久,縱然有貴國之援,又豈能支撐!一旦秦軍北上,趙國之境冰消瓦解,昔日燕不能勝趙?日後又焉能抗秦乎?」

「自趙而燕,不過易水相分,易水之險,比之大河、漳水何如?趙國尚不能敵,燕國面對秦數十萬大軍,又如何自處?」

李斯說的並不快,一句一句的吐出來,先是利誘,又是恐嚇,只是一味要勸燕國和秦。張耳臉上雖然依然笑著,眼里卻變得冷了,待李斯說罷,張耳淡然道︰「長史真是好利口。」

「只是某有一事不解,還請長史指教!」

李斯一拱手,道︰「張相有話盡管說,在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敢當張相指教二字。」

張耳道︰「適才長史有言,燕如和秦而攻趙,秦燕可共分趙土,然長史又言,秦乃諸侯之強,燕趙相和亦非秦之敵。如此某有一事,卻是大為不解。」

「燕既不是秦國之敵,今日和秦而攻趙,一旦趙國滅亡,秦燕兩國相鄰,萬一秦軍舉兵向燕,燕既不是秦國之敵,今日迫于秦而不敢援趙,那時豈不是更不敢與秦相爭?」

「燕不敢與秦相爭,豈非秦對我燕可予取予求乎?如此,燕國所得趙土,燕又豈能保也?」

「非但新的之敵不能保,就連燕國舊有之地,也只能任秦所求,如此則燕又如何自處?」

李斯暗道︰「那時麼,乖乖歸降,豈不是正好!」不過這話也就是想想而已,打死都不能說,否則自己來干啥,專門到燕國來拉仇恨值?

李斯笑道︰「張相,秦燕既然為盟,豈有舉兵向燕的道理?」

張耳嘿嘿一笑,道︰「長史,據某所知,秦與諸侯盟,今日盟,明日攻,當年張儀使楚,言以地六百里與楚,轉瞬六百里變為六里,秦王與楚懷王盟于武關,擄楚王而囚之,與三晉之間,更是盟而攻之,秦之不信,明于天下。燕國既弱,既無力相抗,又焉敢妄信之?」

戰國之際,諸侯之間,忽盟忽敵,乃是常事,非但秦如此,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無不如此,找出秦國幾件不遵守協議盟約的事情,那是太簡單了。張耳以此說秦國不可信,燕國沒法與秦國謀和,李斯可是很不服氣的。

但是如果只是找出例子來,說各國都對盟約沒啥尊重,只看利益,盟約不可信,都是如此,不過是抹黑了各國而已,對于促成秦燕之盟,那是沒任何作用的,李斯只能另找理由來說。

李斯呵呵笑道︰「張相所說,實乃往日常態,卻是如此,只是如今我秦國大王卻是不同,素重恩義,以太子與大王往日之情,秦燕之盟,又豈是他國可比?」

李斯說太子與嬴政往日之情,秦王素重恩義足以為盟和之保證,呂覽早忍不住,朗聲說道︰「秦王素重恩義?在下敢問長史,往日先父救秦莊襄王于困窘之中,賜金銀以為養,棄家產謀儲君之位。待秦王即位,又以相國之位,佐幼主以定國,論與秦王之情,天下有重于先父者乎?」

「然秦王親政,棄先父如敝履,言曰于秦何功,與秦和秦,敢為長史,此即秦王之素重恩義耶?」

李斯听了膛目而不對!。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