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八十五章 雲中

太子丹和李牧議定了對付匈奴之策,軍情緊急,如今也不是歡樂宴飲之時,到了第二日,太子丹向李牧告辭-

李瑛分別一年多才見到父親,只不過一日工夫就要分別,心中大為不舍,可要是留下,心里又想著陪著太子北,一路山川江河,雖然風寒,但有心人在身邊,卻也是難得之事,委實難定,還是太子丹知其心意,悄悄勸道︰「此去雲中,我需連日乘快馬趕路,瑛妹坐車反而慢了,如今廣武城外,王翦只以拖住將軍為事,戰事不緊,瑛妹不妨多在此停留數日,好好陪陪將軍。」

「況軍中許多年輕將佐,原本是三郡青年才俊,說不定日後要和我大燕一同奮戰,瑛妹如能通過將軍和令兄,多多了解其秉性才干,總是無差的。」

太子丹相勸,前面正說中李瑛心事,後面幾句,卻是正事。

李瑛雖然身為太子丹之妻,兩人感情又一向甚好,但畢竟父女情深,一路前來,李瑛還真怕太子有意從父親手里謀奪三郡之地,昨日听了兩人之論,曉得父親和太子之間,仍是一心對敵,李瑛也覺得輕松了許多。

她也是極聰明之人,後面太子丹寥寥幾句,李瑛也就明白︰將來如果父親大軍南下,趙國無力保留三郡,太子丹要接收三郡之地,無論如何還是要借重李家在代北的聲望,才能盡快歸攏人心,讓自己留下,就是要通過自己,和這些青年才俊拉一拉關系,畢竟自己眼下乃是太子夫人,在很多事情,可以代表太子的態度,和這些代北大族搞好了關系,那可是為燕國將來穩定代北局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饒是如此,仍是有些舍不得,驅車送了足足有十余里,才在太子丹的一再勸說下,返回廣武城。

太子丹帶了隨身侍衛軍士,都是快馬,徑直穿過雁門,直奔雲中郡。一路寒風呼嘯,天氣正冷,人馬行進之間,呼出的濕氣,都落在胡子眉毛,趕半日的路,都結成了冰霜。太子丹心中著急,顧不得許多,也虧了這是在趙境,有李牧的軍令在身,歇息吃喝都是各地官將負責,還不用操心,數日之後,就趕到了雲中郡。

雲中城南瀕黃河,北依大青山,乃是趙武靈王時所築,為雲中郡首縣,轄縣十余。

只是這雲中之地,趙國開發也不過五十來年,雖然也曾多方遷移丁口前來,但畢竟此處不及邯鄲,故而這里的丁口,還是以原先收服的戎狄之族為主,或為游牧,或為耕種,每個縣丁口都不多,雲中縣最大,也不過才兩萬而已,至于其他縣,多則七八千,少則三五千,和燕南之地,卻是沒法比的。

匈奴來侵,丁壯戶口都已編入軍中,楊清硯手下三萬兵馬,單是雲中城,就集中了一萬有余。至于其余,則或在各縣,或在關卡把守邊界。

楊清硯雖然心氣豪裝,自信憑著長城險要,能擋得住匈奴十萬軍的進犯,但畢竟人少,總怕顧此失彼,丟了城池戶口讓匈奴佔了便宜。

好在匈奴滯留在百里之外,大軍只是在山北之地游獵放牧,一直沒有進擊。

不過,越是這樣,楊清硯越是擔心,匈奴梭巡不進,眼見是等待南面交戰的良機,如此不進是不進,一旦進擊,只怕攻勢猛烈,自己沒有援兵增援,只怕還真是一場苦戰。

沒想到燕軍數萬大軍竟然趕過來增援,這可讓楊清硯歡喜不已。

範增以前雖然沒有見過,但範增的傳聞,楊清硯可是听說過,膽氣過人,後為太子推為燕國之相,乃是燕太子丹手下第一重臣。

燕軍的大隊,就集中在雲中城內駐扎。針對局勢,楊清硯和範增等人也討論了多次。

以手下三萬兵馬,還要分散把口,楊清硯當然沒有攻出去的膽量,可要是加了燕軍這數萬兵馬,楊清硯還真有直接打出去,和匈奴對決的想法。

不過,範增等燕軍將佐卻不同意。

範增笑道︰「閣下久在邊郡,熟悉匈奴內情,當知匈奴之兵,來去如風,如今我軍雖有數萬之眾,與匈奴相比差不了多少,但畢竟兩軍當中,多為戰車步卒,我軍大軍出擊,需經谷道北進百里,糧草輸送本就不易。」

「匈奴大軍見我軍氣盛,定是走而不戰,我軍那時追不,打不了,被匈奴黏住,徒勞無功不說,退還是麻煩,反而給匈奴可趁之機呀。」

「以某看來,莫如尋個機會,誘敵深入,以戰車步卒痛擊之後,再以我部精騎追亡逐北,方可能大勝。」

楊清硯在李牧帳下,也算是智將,當然知道範增說的有理,況且燕軍原是軍增援,能來幫忙就是天大的面子,他也沒有強行指揮的權力,故而這段時間,範增率燕軍在此,也多是操訓整備,並散出去小股精騎斥候,在趙軍的協助下,出各處關卡,探尋匈奴動向和山川道路。

太子丹趕到雲中城時,已經到了趙王遷元年的初二,這燕王喜二十二年的元旦之日,太子丹就是在馬背渡過的。

燕太子丹大駕光臨,從兩國中各自身份不說,就是從私人來講,太子丹那也是楊清硯峰之婿,作為李牧的心月復嫡系,楊清硯當然也是要盛情款待太子丹。

不過,太子丹的心思可不在吃喝,草草飲宴一場,太子丹拉著楊清硯,悄悄說了李牧的想法心思,請楊清硯斟酌。

楊清硯听了,琢磨一下,道︰「將軍所說之計,確是善之策,只是如今,未必行的。」

太子丹忙問道︰「請將軍細言。」

楊清硯拿過自己所用山川圖冊,攤在幾,指著道︰「太子請看,如今頭曼所在,乃是在這一帶,除了探馬斥候,大軍相距甚遠,並無進攻之相。」

「一旦匈奴大進,多是從此路來,將軍所說谷底,乃是在此,只是我軍所以能擋匈奴著,本是依靠山險,一旦放開此路,這山谷之地,南面卻無險可用,真要是擋不住匈奴之兵,一旦匈奴大軍進入這山南之後,曠野平坦,匈奴進退自如,反讓我軍被動。」

「除非我軍就在谷口,與匈奴對戰,一舉擊之。」

太子丹看著地圖,問道︰「敢問這谷口寬窄如何?」

楊清硯道︰「足有八里。」

八里寬的谷口,這要是放匈奴進來,全憑軍陣相對堵住,頭曼要是玩命前沖,燕趙之軍以車列陣,還真是不怕,可這樣一來,匈奴要是玩命前沖,彼此傷亡都不會太小。

為了干掉匈奴,真要讓太子丹在這里砸進去數萬將士,太子丹還真不樂意。

畢竟太子丹調兵進來的目的,可是為了便于接收三郡的,和匈奴拼消耗,真要把燕軍打的太慘,就算打敗了匈奴,將來也沒力和秦軍相抗呀!

而且,頭曼會不會硬拼也還是不一定呢!

看頭曼這陣勢,進軍三個多月了,都不肯前來進攻,明明是要佔便宜的,真要殺過來看到那麼多的燕趙聯軍嚴陣以待,頭曼要是掉頭就走咋辦?

自己想追,大部隊追不,單是萬余騎兵,追去那不是送給頭曼吃麼?

況且,自己還想派兵過去堵住頭曼的後路,這要是前面沒打,頭曼就往回走,那堵後路的,豈不成了孤弱之軍?

可不打怎麼辦?就這麼等著?萬一頭曼給自己耗了,將來自己轉身去對付秦軍,那豈不是把後背讓給了頭曼?

如今自己還有一支軍在後面,那是桓齮去掏頭曼老巢的的部隊,要是這邊一仗沒打,頭曼得知桓齮進軍之後大軍快速北返,這亂戰,桓齮未必就是頭曼的敵手呀!

所以,要想對頭曼動手,還要在頭曼進來之後,既能堵得住,還要讓頭曼輕視自己,認為對面軍力不足。才能將頭曼抑留在此。

八里之闊,不知道地形到底如何!

太子丹覺得,既然想選在此處給頭曼挖個坑,還是親自去看看為好。

想到這,太子丹遂道︰「將軍既然想在這里動手,定有其深意,不知將軍明日可有空暇,咱們一塊去山谷看看如何?」

楊清硯呵呵笑道︰「太子要去,在下定當陪同。」

兩人說定之後,第二日,太子丹帶了範增、秦毅、楊烈、荊軻、劉邦、桓禮、曹參等將佐,一起乘馬,前去大青山谷口。一路,楊清硯對于太子等人所用的馬鞍馬鐙都是贊不絕口,道是有此物之後,這騎射之士,倒是比以前要好操訓的多了。

一路快馬趕路,八十里路,也不到兩個時辰,一行人就趕到了這谷口。

站在這山下,只見兩側山嶺,到這里嘎然而止,從十數里外,谷道漸行漸寬,到這最外側,可不是足足有八里還要多些。

楊清硯揚手指著谷內道︰自此二十里之外,就是我軍兩座關堡,修在兩側山,與長城相連,易守難攻,不拿下這兩座關堡,匈奴休想進來。兩座關堡過來,谷中還有三座,亦是當道而立,也可屯兵百余,以備堵截之用。

太子丹抬頭望去,只見這山,都是怪石粼粼,甚是陡峭,想從兩側攀援而,那是相當的困難,這片平坦之地,容納頭曼的十萬兵馬,還真是差不多,難怪李牧要把陣地設在這里,也只有這里,才是既能將敵人誘進來,又可以依據兩側山勢,不讓敵軍發揮騎兵的優勢迂回兩翼。

太子丹看罷,道︰「將軍所說在此築圍如何?」

楊清硯輕輕搖頭,道︰「太子,這如今的季節,天寒地凍,連土都無法取,如何築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