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七十一章 秦國的決心 (下)

︰收藏呀,紅票呀,都在哪里呢?呵呵呵!!!

不過,最肥的這片趙國之地,卻是不好直取。!。

從秦國的河內郡北,趙國在這里修有漳水長城,即便突破了長城,後面就是邯鄲。

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城高濠深,人口眾多。當初長平之後,趙國已經衰弱到極點,秦軍二十萬眾圍攻兩年都沒能拿下來,最後反對諸侯聯手反攻,吃了大虧。

如果按這個路數攻趙,只怕仍是頓兵于堅城之下,進退兩難的結局。

如果不從南邊進軍,而是從東西兩側夾擊,則趙國東面有河濟十城遮護,還有大河阻擋在中間。對于大軍進退實在是個很大的阻礙。

至于西面,從南到北,要進入邯鄲中山之地,必須通過滏口陘或者井陘。

這也是當初蒙驁和長安君公子成蛟預定的一南一北的兩條進軍路線。

但趙有黨數城在,橫擋在井陘和滏口陘之間,不取這幾城,秦軍進入山東側的平原地帶征戰,一來南北分離,很容易被趙軍各個擊破,二來這幾城的趙軍放在背後,總有糧道不安的危險。

所以,要攻趙,必先取掃清黨和河濟十城。

攻取了這兩個地區,則太行險要盡在秦軍之手,東面趙國也只有黃河一線暫為阻礙,對于秦國來講,趙國邯鄲和中山這一大片肥沃之土,就再也沒有了任何的險要防護,秦軍進出攻略,盡在己心。

況且,拿下了黨之地,趙國在山西再也沒有立腳之地,就算趙軍想西反擊都是萬難。只能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

鑒于次分兵而戰,被趙軍包圍了一路吃了大虧,所以羌瘣建議︰「如今韓魏孤弱,業已喪膽,不敢正視我大秦。齊與我交好,定不援趙,既要伐趙,當以全力應之。」

「趙黨之地,地形險要,進可西攻我太原、河東,南可進我河內三川,此乃必爭之地,當必取之。」

「河濟之間十余城,乃當初燕國奉獻之地,其間土地肥沃,奪之足以取賦稅,養兵馬,西過河則攻趙,東臨濟則迫齊,亦當奪之。」

然後羌瘣又建議︰攻下黨和河濟數城以後,趙國中間的大片領土已經無險可守,秦軍大軍東下,北攻中山諸縣,可以斷掉代北與邯鄲的聯系,南面可從滏口徑出擊,威脅邯鄲,避過了邯鄲南面漳水長城的防御。趙軍如果出城野戰,秦可尋機殲滅其大軍主力,如果趙人固守不出,則兩路軍掃蕩四野,趙人一座孤城,即便可以堅持,那也是元氣大傷,少待時日,趙國必亡。

對于羌瘣的建議,王翦和楊端和等人都是老軍務,自然知道其中利害,都是頻頻點頭以示同意。

羌瘣又道︰「我軍攻河濟,取黨,趙軍必派兵來救,如高城未拔,敵援大至,反于我不利。故我軍當大舉征召,一來令敵不知我動向詳細,不敢向兩側貿然增兵,二來大軍突擊,速取兩翼。讓趙人來不及應援。」

「等我軍已經取了兩翼,敵軍不管增援那一個方向,我軍兵馬眾多,都可調集大兵與其主力纏戰,爭取將趙人援兵消滅于野。」

羌瘣一邊說,秦王政一面觀看山川地圖,待羌瘣說完,秦王政大是贊賞,道︰「卿之謀劃,甚當!」

「只是我軍大舉攻伐黨、河濟,危及邯鄲,趙國北邊,李牧鎮守三郡,兵強馬壯,如快速回援,恐為我軍之害,亦不可不防。」

對于秦王政的這個擔心,王翦認為很有道理,所以王翦馬提出了自己的補充意見。

在王翦看來,黨這個地方,地勢雖然險要,但如今黨盆地卻是牢牢把握在秦國手里,趙軍所能佔的,不過是幾個山城而已,不但山高,而且四周可耕之地更是少得很。趙軍在這里,駐兵多了,糧草供應實在是個很大的問題,駐兵少了,則防守力量可就差了。

秦軍屢屢進攻黨諸城,之所以吃了好幾次虧,一來是黨諸城的地勢,確實給秦軍的行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二來秦軍的幾次失利,大都是趙軍快速來援或提前補充了兵馬,有了防備,像趙奢的成名之戰和次龐煖的取勝,都是如此。

所以,要取黨,就必須讓趙軍來不及增援黨,更不能在前期大量增加黨的駐守力量。

故而王翦建議,這次秦軍的行動要全力備戰,形成兩個拳頭,一個在東,先行出擊,主攻河濟數城,一要爭取徹底奪取河濟之間肥沃之土,二來吸引趙軍主力的注意力,讓趙軍盡量放松對西線的注意,把趙軍向東面調動。另一個拳頭在西,在趙軍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大軍重兵壓頂,利用優勢兵力,直接拿下黨。

拿下了黨諸城,趙軍已經沒有了西面的支點,絕不會在東面大軍壓境的的情況下,貿然分兵西。那麼,西線之軍就該經太原北,以攻略雁門等郡。

李牧雖有三郡之兵,但代北三郡,地廣人稀,丁口並不多,又要北防匈奴。在秦軍開始攻擊雁門、雲中的時候,除非李牧甘願放棄代北之地,否則絕無回援邯鄲之力。

秦趙都是分兵,但北線秦軍有十萬足矣纏住李牧。而在南線,秦軍足可調動二十多萬大軍出擊。

趙國此時不過也就剩下邯鄲、中山兩郡,比之秦的東郡、三川、河內數郡,人口丁壯和田地都有所不如。

這時候如果秦軍要繼續進攻,趙軍要麼在劣勢下尋求和秦軍的決戰,爭取把秦軍逐回漳水之南,大河以東,要麼被困在邯鄲城中死守,被秦掃蕩四野,慢慢地耗死。

秦軍即使暫時不攻,趙軍也是三面受敵,隨時準備被動挨打。

不管怎麼樣,對于秦軍來說,那都是非常有利的局面。

王翦的建議,更為的明確,將這一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全力奪取黨和河濟,第二階段,則是按照形勢,既可以分兵對付李牧和邯鄲兩個方向,不但可大大的消弱趙國南邊的實力,還有可能趁機奪取代北三郡。又可以暫時按兵不動,以觀形勢。

王翦的分析和建議,還真讓秦王政眼楮一亮。

攻略代北三郡的事情,秦王政過去還真沒有琢磨過。

對于秦王政來講,一統諸侯的要害,乃是先佔中原,再徐圖四方。畢竟如今東面的富庶之地,就是黃河流域和淮泗之間罷了。能取了這些地方,則天下財富之地盡在其手,則諸侯盡管還有些邊角之地苟延殘喘,那不過是手到擒來罷了。

真要是能拿下代北三郡,那可也是不小的收獲。

得了代北三郡,不說能取得多少丁口土地,最少是把趙國給削掉了一半,讓趙國除了邯鄲中山之外,再無可退之地,再無可救之兵。

當然,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那就是秦國已經可以和燕國直接接壤。燕丹這廝再也不能躲在趙國後面坐享安寧。

對于太子丹,秦王政目前可是頗為的忌恨。

自己被他將計就計佔了一個大便宜不說,現在想想,當初的嫪毐奪宮之變中,燕丹這廝的角色可不是原先以為的那麼單純。

當初酈生兄弟就是從他手下投到嫪毐哪里的,當時咸陽都鄙視這兩人趨炎附勢,忘恩負義。

嫪毐之變,這兩兄弟一文一武,可是出了不少力。

可如今這兩位都在燕國,酈生還得任列卿高位,由此看來,當初這兩位很有可能是燕丹給派過去才對,否則燕丹現在也不會對這兩位如此的信重。

當初嫪毐之變,咸陽損失不小,想必定有燕丹這廝在里面搞風搞雨的緣故。

可恨當初,寡人還以為這廝忠義!

只是時過境遷,現在這事沒法再提,就算明白些啥,也只能打斷牙往肚里咽。

如果能直接和燕國接壤,以秦國之力,一舉拿下燕國,對趙國形成四面圍攻,那豈不是更好?

秦王政一直琢磨到了如何拿下燕國,群臣可是沒人想到。

只是見大王一直微笑,看著地圖不語,也知道王翦所說,大王並無不允之意。

賈遺和茅焦兩個人,一為客卿,一為太傅,雖然沒有軍功,平日也無詳細職司,但兩人常常陪在秦王身邊參贊諸事,深受秦王政的信任,今日之會,兩人也是有資格參加的。

對于王翦的想法,賈遺也很是稱許。所以,賈遺又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想法︰連接匈奴,對代北三郡兩面夾擊。

秦王政被賈遺的進奏提醒,忙笑著道︰「卿請細言之。」

賈遺笑道︰「代北三郡,乃是諸胡所居,趙人奪之,諸胡有北逃匈奴者,屢屢借匈奴之力,欲重奪往日生聚之地。匈奴貪其財帛子女,也曾不斷南下爭之,只是前些年為李牧所敗,元氣大傷,不敢復回。」

「如今多年過去,匈奴之力漸強,總該有報仇之心,我既要北攻伐三郡,敵之敵即為我,我大秦何不北連匈奴,以分李牧之力?」

「三郡北邊漫長,匈奴來攻,李牧只能四處布防,分兵以應之。力分則弱,我軍再趁機攻之,豈不是更有勝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