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三十九章 編戶

見桓齮率軍趕到,範增令桓齮所帶一團將卒,徑直分開接管酈商所部的防務,並將左右軍功賞賜和繳獲賬冊一一囑咐給桓齮,自己收攏了酈商軍所有各團,仍是雙馬配備,當日下午就率軍前行二十里,準備沿老哈河繼續向前挺進。

桓齮後面的兩師主力,到傍晚也趕到烏敦套海扎下大營。桓齮傳令,全軍宰殺牛羊,飽餐一頓,休整一夜後,明日繼續沿範增進軍路線前進。同時派出一隊人馬,騎馬往回趕,督促太子大軍迅速轉進。

太子丹的大軍主力,如今剛剛出了青龍山,接到桓齮的回報,太子丹略略沉吟一下,將軍情遞給荊軻和貫高、公孫東幾人傳看。荊軻看罷,道︰「國相處置甚當,只是這游牧各部首領被斬殺一空,如不能早些整編,一來萬一跑散,被其他部族收去,不但損失丁壯,還恐增胡敵之力,二來還易走漏消息。」

「太子當速速前行,緊隨在國相之後,一邊前進,一邊收攏整編國相打散諸部,不但可解國相後顧之憂,還可壯大我軍之力。」

太子丹點頭稱是,當下令人去傳左軍領軍杜旗。

沒有多久,杜旗趕到太子的軍帳,參見了太子姬丹之後,太子丹問道︰「以卿之見,我軍到烏敦套海還需多久?」

杜旗拱手回道︰「回太子,從此到烏敦套海,路途隨比山里好走些,可沿途頗多溝渠,大軍車馬通過,須得砍木架橋,雖然不難,卻也耗時,只怕需有四日方可!」

四日,姬丹想了想,這四日時間,只怕範增又沖出幾百里路去了,如果自己大隊跟不,桓齮所部,只怕都要被打散的各部族所佔。

燕軍除了範增所領,主力乃是步車之軍,須得集中,方能震懾周圍諸部不敢妄動。桓齮如此分散,萬一有東胡他部敵酋得知消息,率軍來攻,桓齮可就被動的很了。

太子丹遂道︰「既是如此,卿可率一個師,押送糧草輜重在後,我率主力,輕裝追趕國相前部就是!」

杜旗看了軍報,得知範增一夜而滅東胡一部,自己幾乎沒啥損失,這心里頓時熱絡起來,正想向太子提出由自己率主力一部前出支援國相,也好跟在國相之後,好好的打幾仗撈些軍功,沒想到自己還沒說話,太子就讓自己殿後,著實有些不願,遂請道︰「太子,輕裝趕路,著實甚苦,莫如太子在後督軍慢行,臣率本部軍趕去接應如何?」

太子丹呵呵一笑,道︰「卿這不是怕我勞苦,是想向前搶功?」

杜旗一咧嘴,道︰「太子此言,可是冤枉臣了,臣哪能去和國相和桓將軍搶功,只是這北地苦寒,怕太子不慣,行軍又苦,臣豈能躲在後面。」

太子丹笑道︰「卿的心思可是瞞不過人,卿還是遵令在後統軍押送糧草。」

「這才是剛入大漠,軍需輜重乃是大事,輕忽不得,能盡快跟進不誤大軍所用,亦是一功!」

「我若不去,這東胡之族如何歸攏,總是難定。」

杜旗心里不願意,可太子既然開了口,杜旗也不好爭辯,只得躬身接令。

安一定,太子遂帶了桓齮的右軍兩個師和一個親衛團,杜旗部一個師,自己的親衛公孫東部一個師,合計一萬三千余人,只帶十日干糧,棄了輜重車馬,快速趕奔烏敦套海。

兩日半的功夫,太子丹就已經趕到了原來閶闔果日部族所在之地。桓齮部下的一個軍侯接著太子,將國相和自家將軍的奏報、賬冊悉數呈報太子丹。

太子丹看了範增的詳細奏報,得知桓齮已經率領五團人馬趕前去。當即吩咐荊軻,安排人接管本部牧民和防務,令那個軍侯,補充些干糧,帶著自己本部一個團和桓齮的親衛團,馬啟程,趕去和桓齮會合,關于各部如何整編,自己馬會另行派人傳令指示。

關于如何整編游牧各部,太子和荊軻、貫高等人,都商議了許久,方案已經確定,當下吩咐自己所帶的羽林郎和賓客,帶了一團人馬,開始對該部牧民進行整編。

整編,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原有的部族丁口的拉攏和同化。

閶闔果日所部,別看是袞爾左部下面的核心部族,但人口構成也也很是復雜。真正的屬于從中原諸部遷來的歸姓血親之後,人數並不是很多,其中大部分,還都是下面大大小小的首領,其成年男丁,死了的反而佔了多半。

而部族中大多數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這百八十年來,諸部聯姻融合過來的其他氏族,這些人原本屬于游牧于草原的其他種落,被袞爾部吸收過來,在袞爾各部中,這些人算是部落的平民,佔了人口的多數。另一大類,則是從燕地、扶余或其他各部搶來不久的丁口,這些人,基本處在部落的下層,大多是首領加的牧奴。

所以,太子丹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賜本部所有人皆為庶民之身,不管原先是和自己敵對的首領親眷子弟,還是原先的部族庶民、牧奴,一律賜為庶民,無下高低之分。

同時,告知各戶各家、被大軍牽走的馬匹,除被殺的各級首領之家外,全數歸還各家。大軍如有征用,一律登記,如有損傷,一律賠償。

這道命令傳下去,原本在各軍嚴密看管之下的牧民看到燕軍果然和顏悅色的給各家解釋命令,在加原先燕軍就說過,各家牲畜依然歸各家所有,真的無人前來驅趕搶奪,牧民的心逐漸都安定了下來。甚至對于燕軍的寬宏,還隱隱有一絲的感激。畢竟自己算是人家的戰俘,當初自己隨軍出去征戰,搶來丁口,可是大多送給首領做牧奴和女侍的。

反正都是庶民,在大人管領之下還是在燕人管領之下,那又有什麼區別呢。

第二道命令,姬丹賜庶民姓氏。

胡人無姓,各部均已本部族大人之名稱之,部民只有名而為姓,或有氏族,以其有力之人名為氏族名,這也是游牧諸部姓氏的起源,只是東胡諸部,現在還沒有文字,流傳不久,還沒有演變成姓氏而已。

太子丹傳令,賜其部落大人之未死的親族丁口為鄭姓,其他牧民為酈、吳、桓姓,牧奴中,原本為燕人有姓者,盡復原姓,扶余被掠丁口,各賜以曹、韓、耿等共六姓。這九姓,全是來自于前軍精騎的軍侯和統領的姓氏,以示對前鋒精騎的褒賞。

在賜姓的同時,為了便于日後管轄,所有牧民氏族,一律打散,不管原來是屬于哪一部首領管轄,均就近打散氏族,以家為單位,重新編組,凡是子弟已婚,其父兄年不到五十的,俱都令其分家,獨立為戶,十戶為一帳。這是太子丹所定牧民編組的最小單位。

為了保證各帳的實力和丁口相差不大,太子丹命令中規定︰一帳中,十八歲到五十歲為壯丁,最少不少于十人,最多不超過十五人。

燕軍的這次突襲,不少首領和親衛被殺,一下子部族中,多了不少的女子寡居。東胡風俗,實行收繼婚制。也就是一族當中,父兄死後,子繼父之妻妾家產,當然生母除外,弟弟可繼承其兄長的妻妾家產。

這一風俗,不但東胡有,後世草原之和西域諸族,在部落社會的發展中,延續了好多年代,直到明代,蒙古部族還有這樣的習俗留存。

為了打破草原部族這種氏族權力和習俗的傳承,姬丹特別規定︰此次被殺之人家眷,同賜為庶民之身,其家中子弟凡未婚者,也可按照原本風俗,行收繼婚制,承繼其父兄姬妾和家產。只是已婚,不準收繼,女子帶個人之產,另行擇人婚配。

原本是被搶來的奴僕,單身五家者,可以求取寡居之女,只要對方同意,其夫家和父家均不得阻攔。

各家歸帳,其原有牲畜,各隨其主,牲畜私有,一帳之人相互協作遷移放牧,並選壯丁之中威望高,游牧經驗豐富者為一帳之長,管理各家壯丁和將來的征伐抽調。牧民敢有擅自離帳獨走,不服管教者,沒收其家產,一家盡罰為奴。

十帳為百戶,百戶設百戶長統之,百帳為千戶,千戶設長一人,副千戶長兩人,副千戶各統三個百戶,千戶自統四個百戶。

自百戶以,均自燕軍中,選精干之士卒和低級將佐暫時充任,將來均以有功受封將佐代之。

所有牧民,年以游牧所得,二十抽一,為官之俸,百戶得其半,千戶、副千戶得其半。

如有征伐,則有百戶、千戶等官,自本人管轄所部中逐帳抽調,分為五抽一,三抽一,二抽一,三抽二共四等,抽調之時,各丁壯自帶馬匹、兵刃和盔甲等物,隨百戶、千戶、副千戶等官長從軍征戰。

當然,隨著抽調人數的不同,官長派出去的人數也不等,到丁壯三抽二的時候,基本各千戶、百戶全都帶隊出征。

進行編戶,對于牧民生活,自然是很大的改變,人們自然不願意,只是如今燕軍大隊人馬在此,只怕少有反抗,就是人頭落地,所以各家各戶,雖然心中不滿,也都老老實實的開始分家歸帳。

太子丹訂好了規矩,從身邊賓客和羽林郎中,選了一些人留在此地。協助軍士們管理和整頓編戶,自己則將編戶的實行和規矩,詳細記錄了,令人送去個範增和桓齮、杜旗各軍執行,同時奏父王,讓朝中定為法令頒布。

此時,留下兩營人馬在此駐扎,進行編戶和管理,同時負責看管收繳的財物牲畜。至于那些婦女,姬丹則另立了一個營帳,派了一個宗室子弟專門登記管轄,以待將來之用。自己則統領大軍前行,去追範增和桓齮兩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