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二十五章 遲疑

荊軻是從諸侯方面對燕國攻擊東胡的反應來分析出兵的時機,對有此得出的結論,姬丹並無異議。

但攻擊東胡,更主要的還是權衡燕國和東胡之間的情勢利弊。考慮到兩國之間的形勢,對于三月就動手,太子丹卻仍是有些遲疑。

這個遲疑,不在于是不是要對付東胡,而是遲疑對付東胡到底該采取什麼樣的戰略。

在當初設想「化胡為夏」,借滅掉東胡,來增加燕國實力和戰略回旋余地的事情上,太子姬丹結合後世中原民族對付草原部落國家的經驗教訓,構思了一套戰法。

在歷史上,自秦漢直到清初,中原政權和佔據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足足糾纏了兩千年。兩漢對匈奴,盛唐對突厥,都是中原帝國經過多年的奮戰,逐步將草原政權擊潰擊垮。而宋金對蒙古,明對清,則是草原或者關外政權,在逐步壯大之後,打垮了中原政權,進而入據中原,改朝換代。更不用說中間還有五胡亂華,金、遼、西夏對中原的攻伐和襲擾。中原政權和草原政權的對抗,有勝有敗,成功的經驗也不少,失敗的教訓可也更多。

自秦以後,中原政權以農耕為主要經濟形式,在和草原游牧民族政權的對抗中,由于人民生產和生存方式的問題,能夠選擇的方式不多,往往比較被動。

這個和國力沒有關系。

從秦漢到隋唐,乃至宋、明,如果單純比較人口和產出,都遠在與之對抗的草原政權之上,單從漢朝看,就是在經歷秦末之亂的漢初,全國治下人口也在一千多萬以上,遠比當時號稱強大的匈奴多的多。

當時在位的,乃是英明神武一統天下的高祖劉邦,雖然當時韓信、彭越、英布都已不在,可文如蕭何、張良、陳平,武如曹參、周勃、樊噲等雄兵猛將都在,可對陣區區二百萬人口不到的匈奴還都很是吃力,只能用和親之策爭取緩沖和喘息之機,直到休養生息五十多年,到了漢武之時,才逐漸的奪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草原游牧政權對于中央政權來說,就像一個人要對付一條呲牙咧嘴的小狗一樣,既討厭,又無奈。你要是不管,它可能隨時上來咬你兩口,讓你受不了。你要是全身心戒備吧,他可能就遠遠的來回跳噠,讓你你費了半天的力氣,也只能勉強護個周全。萬一有個失神,說不定它立馬就撲上來,讓你吃老大一個虧。

漢初的和親,說穿了就是給這個小狗扔上點肉,暫時安撫一下,讓它少過來咬兩口。

可狗吃了肉,跑的更快,也更加的貪婪,還是要不斷的跳上來騷擾。

所以最後還是要打,狠狠的打。

人要打狗,費的力氣要比狗對人的進攻大的太多。

漢武帝出擊匈奴,是將匈奴趕回了漠北,結束了和親幾十年的屈辱歷史,可短短二十多年下來,也把父祖幾代人積攢的財富耗費一空,以致國家困頓,民不聊生,社會動蕩。

細看漢武帝當時對陣匈奴的策略,就是集結幾十萬的大軍,分為兩路或者幾路,出塞北上,以大軍直接尋找匈奴主力的對決。

這種作戰方式,大軍出動,人馬耗費累千巨萬,別管勝敗如何,都是未傷人先傷己。光是對農耕的耽誤,就足以對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打的勝了,結果也不過是差強人意罷了。無論是名將衛青的數次北征,還是後來明成祖朱棣的五次北伐,都莫不如此。很多時候,都鬧成了大軍耗費巨大的武裝游行。

如果讓太子丹采用這種戰略去對付東胡,只怕沒滅了東胡,燕國就要先被東胡給拖垮了一半。

人和狗耗不起,誰要是真要掄個棍子非要追著狗打死它,往往是把人累個半死,狗不過多跑幾步罷了。

幸好,歷史還給姬丹提供了另外一種戰法。那就是驃騎將軍霍去病和軍神李靖的作戰思路。

霍去病以八百壯士,離大軍千數百里而行,以戰養戰,殺傷和斬獲的人數卻不在大部隊之下。軍神李靖以數千精銳,直擊突厥王庭,一戰而大勝。

所以姬丹想的,就是以精銳小部隊,直接殺入東胡。

面對中原諸侯的千里長城,東胡之軍來往如風,忽東忽西的攻擊,讓燕國頗有點無奈,這是利用機動性以小擊大。

以一支精銳,殺入大草原,以戰養戰,專門針對草原上放牧的部落氏族下手,四處突擊,同樣是依靠機動性,以小擊大。別看東胡號稱十幾萬控弦之士,但平日是分布在數千公里的廣闊地域上,東胡王庭面對殺到肚子里來的這支利劍,同樣是不好對付,防不勝防。

真要是東胡氣急敗壞,集結大軍來圍剿,這支部隊,還可以回撤到長城之內,誘敵深入,在有利的地勢上,給東胡軍一個狠狠的打擊。

東胡之下的各部,都不過是因東胡實力更強,而依附在東胡之下,並非對東胡有什麼天然的認同。只要燕軍狠狠的打擊了東胡的勢力,這些部落對于東胡王庭的離心離德是可以想見的。有了這個基礎,將東胡之下的部落氏族逐步的挖過來,蠶食東胡的實力,壯大燕國的地盤和人口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時,由于是逐步的吃下東胡的一小部分,處置其子民男女也更加的方便。編戶為民也好,賜賞給功臣將士為奴也罷,安置起來都不用太費事。甚至太子丹還想著,能不能一邊佔領,一邊收攏這些部族,形成跟隨自己的部落新軍用來對付東胡!

想的是很好,不過這些日子仔細考慮下來,再結合現有的資料,太子丹發現,自己前面想錯了。

以小打大,悄然出兵,先行攻擊臨近燕境的東胡部落和氏族,以精銳之軍對付游牧之民,就算牧民悍勇,但畢竟是以少敵眾,又有家小拖累,猝不及防之下,敗亡那是一定的。燕軍精銳連續行動,干掉幾個部落,劫掠一些人口和牛羊之類的絕對不成問題。

但干掉幾個部落,吃掉一些弱小的氏族,肯定會引起東胡其他各族和部落的警覺和注意,就算是策劃實施的再周密,也不可能保證絕對的不泄露消息。

自己得手幾次以後,只怕後面再想繼續那就難了。先不說東胡集結大軍進行反撲和報復,單是那些得到消息的部落,從鄰居的遭遇,也知道惹不起這幫殺神,說不定就會大遷移,帶著家眷子女和牛羊牲畜北上躲避,離開燕國遠遠的,反正他們本來就是逐水草而居,遷移起來可沒什麼大損失。

可這樣卻等于是給自己來個堅壁清野,那自己這小部隊,如果每次出擊都要趕上幾百里的路才能有攻擊目標,只怕就難以再獲得什麼戰果了。

而且,化胡為夏,不但要佔有其人口,還要佔領這一大片土地才行!

攻佔幾個小部落,掠奪一些人口,面對東胡可能的大軍報復和爭奪,就只能是把這些人口部落給遷到內地來,打散編戶化為燕民,要是想仍然讓他們駐扎在關外,只怕還是東胡口中肉,碗中菜,用不了幾天,就要連本帶利的給人家拿回去。守都守不住,還談何化胡為夏!

可要是把人都遷入長城以內,確實可以消減東胡的實力,但畢竟塞外地域廣闊,那些空閑的地帶,水草豐盛,早晚也會有游牧之民填補進來,一旦自己專注中原,這些臨邊之胡,只怕又是無窮無盡的騷擾之徒。

化胡為夏,就是不但要打的下來,還要能佔的住腳,管的住人。否則一切都是空的。仍然是後患。想兩漢擊破匈奴,南匈奴內附,北匈奴敗亡,大漠成為了勢力空白,沒過多久,草原上就崛起了強大的鮮卑。

鮮卑入主中原,遷入內地,北方馬上就崛起了柔然和突厥,所以,要想避免游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就必須牢牢的佔據和掌握蒙古高原這塊土地,把現在這塊土地上的部落氏族,化胡為夏,將草原和中原連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而且,迄今為止,草原上還沒有一個一統草原的民族,也沒有這樣的政權意識,相對于後世,從思想上和文化上,草原與中原更容易融合。因為無論是中原諸侯,還是草原部落,都還在處于不斷的擴張融合過程當中,彼此之間,並還沒有形成相對立的意識和區隔。

也只有融合和控制了大草原,自己才能依托草原的資源,建成數萬鐵騎南下爭奪中原,也只有控制了整個中原,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原和草原的交流,完成草原和中原的及早融合。

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要想逐步融合各族,就要立刻除掉逐漸擴張和正在形成國家政權的東胡王室。只有打掉了東胡王室,草原部落群龍無首,才會給自己吞下和控制東胡諸部創造更好地條件。

收藏呢?怎麼沒見增加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