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二十三章 東胡與燕國的糾葛

東胡和燕國之間,恩怨並不是從秦開北逐東胡才開始的,而是已經有了數百年的糾纏。

東胡之先,乃是堯舜之時的黃帝後裔夔,夔為東夷歸姓始祖,于中原建歸國,當時所謂國,不過也就是氏族部落罷了,當時天下九州號稱萬國,歸國乃是其一。經歷夏商兩代,天下諸部互相兼並,到了商代末期,天下所謂諸侯,仍有千余,故而有周武王伐商,于孟津會八百諸侯之說。

當時歸國已經分化出一個分支,為胡國。歸胡兩國,位于中原,離商都不遠,卻是不在周武王所會八百諸侯之內,屬于親商的那部分諸侯。

武王滅商,自然不能放過那些跟著商紂王和自己對抗的諸侯,因此把歸胡兩國都給滅了,並封姬姓宗族于胡地,為胡子國。

周朝建立之後,營建洛邑,又平滅了商遺族的叛亂,很多商朝的貴族、諸侯,不願屈從于周的統治,紛紛北遷,避開周的核心勢力,所謂箕子封于朝鮮,不過就是箕子帶領自己的氏族,遠遷東北朝鮮一代,避開周朝的統治,周的統治力量根本達不到那麼遠,所以借機封之,以示天下之人莫非王臣罷了。

歸姓胡人也就是在此時,紛紛向東北逃避,逐漸遷于後世的河北、山西的北部。

當時召公受封于燕,其最早的國都並非是現在的薊城,那是這里還是一個叫做薊的國家。

當時召公所封,遠離洛邑,周室的目的就是以召公的北燕來震懾北部諸商國遺族和諸侯,為周室屏蔽北方。

召公封燕之後,在燕的四周,可說是戎狄四立。當然了,這戎狄並不是說這些民族的文化就是很落後,很野蠻,而只是和周室的文化有很多的差異和不同罷了,說穿了,還都是那些上千的諸侯當中的部分罷了。

自召公以降,燕國和齊、晉、魯等周室所封諸侯一樣,都是在不斷的討伐四周諸侯,擴張自己的國土和人口。隨著諸侯的兼並,很多戎狄之族,或者遷移,或者被同化,等到了春秋起始,天下所謂諸侯的數量就大大的減少了,說起來也不過是百余諸侯,整整減少了百分之九十。

當時諸侯征伐,實力相差的太大,直接是滅掉對方的國家,而有些國家或者稱為部落更合適,則在抵抗不利的情況下,常常采用遷移躲避的辦法來保存自己的氏族和部落。

尤其是以畜牧為業的部落更是如此,他們不像農耕為主的部落,耕作的土地沒法遷移,到一個新地方開墾甚難。反正牲畜是活的,到處都有草地植物,打不過,全族帶著牲畜轉移就是了。

歸姓胡人在遷移離開中原之後,到達河北北部一帶,也是在逐漸的擴張自己,吸納別族壯大力量。這中間可沒少和燕國發生征戰踫撞。燕國吃虧是不少,但漸漸的還是越來越強,逐漸佔領易水流域,又攻滅了薊國,將國都遷到了薊城。後來又在齊國的幫助下,打敗山戎諸部,國土日益擴大。

歸姓胡人從太行以東,燕山以南站不住腳,遂遷移到了燕山之北和太行以西。漸漸分為了兩支,一支在後世山西北部的林地一代,成為林胡,一支則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麓,位居大澤(在雁門郡)之東,自號東胡。

到了百年之內,東胡經過不斷的兼並攻伐,吸納了不少山戎諸族和其他的游牧部落,實力也很是強盛。

此時戰國七雄,基本上已經將自己周圍的小諸侯都差不多吞並完畢,主要的戰爭,已經是在七大國之間展開,但無論是秦還是燕趙,都沒忘了向外的擴張,像秦吞並義渠,趙武靈王北逐林胡等等。

而這些戎胡諸侯,其實也沒少往內進擊,像義渠就和諸侯聯手,攻擊秦國,而東胡在燕國子之之亂的時候,也曾和當時的中山、齊國一道,狠狠的宰了燕國一刀。

齊國滅燕,受到了諸侯的聯合抵制,尤其是東胡的內侵和中山的擴張,更不符合諸侯的利益,尤其是對于趙武靈王來說,中山位于趙國月復心,中山的強盛,就是趙國的大患。故而趙武靈王扶立燕國最為積極。將在韓國為質的公子職送了回來,立為燕王,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昭王即位,國破家慘,雖然有趙國的支持,可一樣面臨著強敵四環的險境,對于這種困難境地,燕昭王除了采取禮賢下士,吊貧問孤等各項恢復國力的措施外,對外,燕昭王采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

中山因為有趙國不斷的進攻,自顧不暇,對于燕國威脅已經不大,對于另外倆個強敵,燕昭王都采取了屈己待之的策略。

對于齊,燕昭王面上可說是惟命是從,暗里也是誘導齊國南向伐宋。為了能麻痹齊王,不但出軍幫助齊國攻伐,就連齊王斬了燕國的統軍將領,燕昭王都是派人請罪而絲毫不敢有一絲的埋怨。始終保持著謙卑討好的態度以松懈齊國對燕的防範。

對于東胡,趙王在即位之初,就派出質子到東胡。

質子當然是王室中人,但在質子身邊,卻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物,這就是秦開。

秦開陪質子出質東胡,卻是和東胡的上下打的火熱,對東胡的情況也搞了個清清楚楚,等秦開回國,秦開就向昭王提出了攻擊東胡的計劃。

燕國經過十幾年的恢復,此時國力雖然還比不上齊國,但對于東胡,已經不再是劣勢。畢竟燕國之地,田土豐美,物產豐富,人丁也比東胡要多的多。

三大仇敵,總是要收拾的,中山之地,不能和趙國去搶,齊國暫時還不到火候,對付東胡就順理成章了。

秦開知己知彼,燕昭王遂以秦開為將,率燕軍北擊東胡。

東胡前面,已經被趙國收拾了一番,如今又不敵燕國,還是過去的老策略,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東胡北遷,燕國遂將所奪的東胡之地,設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于鎮守北疆。

打跑了東胡,昭王的目光就轉向了齊國,這才有了五國聯合伐齊,樂毅領燕軍取齊七十城的輝煌。

只可惜,昭王早死,燕惠王比起老父實在是差了不少。要不是惠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燕國滅齊恐怕諸侯看不過去,但穩定所佔區域,將齊國壓為一個苟延殘喘的小國還是很有可能的。

齊國大反攻,燕國自此基本處于守勢,至今四十多年,燕國大多是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好不容易燕王喜逮著了一個機會,想佔佔趙國的便宜,舉全國之兵以伐趙,不想又被趙國的老弱病殘給收拾的夠嗆,連薊城都被圍了半年。

東胡逃到了北方,可也沒有衰敗下去,幾十年來,東胡也是東征西討的,擴張也很猛,如今的東胡,早已成了一個草原的大國。

當然,如果按照如今七雄的國家狀態,東胡成為國家其實稍微勉強一些,因為東胡仍是以畜牧為主,其內部的社會結構仍然是處于氏族和部族的狀態,對于周圍各族各部的吞並,更多是整體的吞下。只要你肯屈服,听從號令也就罷了,並沒有像中原各諸侯那樣,將吞並的地區原有的夷狄部落氏族打散,編為戶民。

說穿了,東胡目前的狀態,就是有一個核心的實力較強的部族,依靠實力,壓服了四周的部族部落,組建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部落聯盟。

這個聯盟里面,既有原本也是從中原遠避塞外的其他游牧部落,也有原本就生活在這草原、山林的當地部落和一些山戎之族。其勢力所及,涵蓋了整個蒙古草原的東部。其中心,就在饒樂水和狼河之間。

東胡之民,雖然也自華夏遷出,但其數百年發展,全以畜牧為主,並無桑麻可用,故其衣飾于華夏各國大不相同,多以獸皮制成寬襟左衽長統,窄袖,緊領的袍服為主,穿著時,內穿緊身,中衽緊領,緊袖內衣,下穿窄腿,緊襠長褲,外罩上述袍服,並將腰部用長寬布帶束緊,布帶上飾以多種形態的鳥形制的銅帶勾。和中原的峨冠博帶大相徑庭。

當初趙武靈王,正是看到了林胡、東胡的精騎的優勢,才推行了「胡服騎射」的變革,所謂胡服,就是以這種東胡的服飾改進而來。

如今燕趙之北,西有匈奴,中有東胡,東北有扶余等國,以東胡為最強,其兵刃皆為銅制,兼有金銀之用。據任默等人探查訪問,其約有口近百萬,號稱控弦之士十萬于眾。皆為精騎,來去如風。

當然了,十萬是其全部的兵力,除了在面臨大敵生死存亡的決戰當中,或者是全體南下大劫掠的時候,十萬人並不是全部可以用來對敵的。畢竟部落當中,總要留下些精壯保護婦孺,支撐畜牧所需。尤其是春夏之際,更不能抽出來大戰,否則畜牧大受影響,只怕到了秋冬,不待敵人進擊,自己就要過不去了。

至于東胡王庭,其常備之兵,更遠不及此數。

資料查的很累,而且說法不一,只能擇其一而用之。這可能是寫的最慢的章節之一了。

為啥老有人給黑票呢?紅票和收藏給力些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