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一十六章 根源

桓禮雖然是秦人,但桓齮身為大將,主要的對手雖是關東六國,但對位居諸侯之北的東胡、匈奴等諸胡之屬,也知道的不少。桓禮跟在族叔身邊,當然也有所耳聞。

而歸降燕國之後,四萬余大軍北上,在遼西、遼東等地屯田,這里是邊郡,對于東胡的事情知道的自然更多。

東胡也算是北邊大國,可是不好惹呀。

三千之軍,就要北上攻擊東胡,听在桓禮的耳中,自然吃驚不小。

不過,他畢竟沒和東胡交過手,雖然吃驚,倒還不至于失態,而另外五位,則是大驚失色。

三千軍,就算是精銳,怎麼敢輕入敵境!

要知道東胡從東到西,國境橫跨三千里,據大漠南北,雖說游牧之民,地廣人稀,可也有百萬之數。往年東胡剽掠,動輒萬余騎。往往到了秋冬之際,各郡都要征調數萬之軍,沿長城把守關隘,防敵突擊。現在居然要用三千軍殺過去,這不是送給人家吃麼?

這是誰給太子出的缺德主意?

這不是拿我們將士的命開玩笑麼!

遼西來的軍侯胡玢當時就跳了起來,嚷道︰「怎麼可能,區區三千人,還想出擊東胡,只怕不是征北將軍,倒是送死將軍了!」

那幾個都是贊同,道︰「就是,將軍有所不知,我等把守邊郡,也是長與東胡交戰的,如此行事,看敵太輕,豈不是白白讓將士送死?」

上谷郡耿祿,在其中年歲最長,官職也高,原本是個都尉,還算是持重,笑道︰「將軍,太子常在諸侯,不曾北上巡視,不知東胡厲害,此事委實行不得!」

酈商端坐在椅子上,看這幾位態度,不由冷笑,道︰「我道各位來自邊郡,必是軍中驍勇,真沒想到,原來都是無謀無膽的怕死之輩!」

酈商這麼說,當即惹惱了這幾位將佐,遼東軍侯趙長怒道︰「將軍,我等把守邊郡,都是戰陣之上殺出來的,哪一個是怕死的!」

「將軍身為上官,就算是太子器重,大權在握,也休要辱人太甚!」漁陽韓楓也是臉色大變,氣沖沖的嚷道。

幾個人的反應,酈商早已料的到。這些人常年駐守在邊郡,血戰中滾打出來的精銳,不知道有多少同袍死在東胡人的手中,對于東胡的痛恨也非同一般。否則也不會對出擊東胡都那麼高興。

當然,他們對東胡軍的戰斗力的也很了解。可正因為了解,才會對以三千人馬征討東胡感到不可思議。

酈商饒有興趣的看看幾位,慢悠悠的說道︰「怎麼是我辱人太甚?」

「太子英武天縱,執掌燕南大軍不過年余,選兵練武,和趙抗秦,聲名聞于諸侯。籌思破胡之策已有年余,如非萬全,以太子之明,豈能輕舉妄動?」

對于太子之功,這些將佐雖是在邊郡,當然也曉得一二。不過,畢竟他們沒在姬丹身邊,在他們看來,像這樣以太子領軍之戰,十有八九,太子都是個掛名而已,真正掌軍的一般都另有其人。

況且此戰之勝不在于軍事,而在于謀略,在于和趙抗秦謀略的順利實施。

所以,太子之功,那沒法質疑。但太子之能麼,這些廝殺漢子,還真沒因太子的身份去高看一樣。所以酈商告訴大家,說就以三千軍出擊東胡的時候,大家才會反應那麼大。大家並不是怕死,而是怕白白的去送死。

畢竟太子身邊有什麼高人,大家並不清楚,太子之才如何,大家也不清楚,萬一這是太子受了別人的蒙蔽,誤信書生狂妄之言,那大家才死的冤枉呢!

所以,酈商用太子壓了眾人一下,眾人不能回嘴,但心里也是不服的。

酈商倒是無所謂,現在不服不要緊,誰讓大家還不知道太子之策呢?

當初太子和趙初回,還沒有在朝中公開露面,就曾在武陽黃金台大會諸賢,商議富國強兵之策,當時就曾經有趙午、貫高等人提出,要南和諸侯,北擊東胡,先開疆拓土積聚實力,然後再圖爭霸天下。

對于這一計策,當時在座的,都以為有理。

畢竟以國力來講,燕國在諸侯當中,算是比較孤弱的。要想有爭霸的實力,首先要增強自己。

可燕國之鄰,不是趙國就是齊國。

趙國這些年來,軍力之強,在列國諸侯乃是上上之選,別看在秦國手里吃了不少的虧,但對付燕國,哪怕就是長平之敗後的老弱病殘,就能打的燕軍屁滾尿流。將薊城都圍了半年。

況且諸侯之首的秦國,如今正要大舉統一諸侯,要是沒了趙國當在前面,面對秦國的大兵壓境,燕國更是不堪一擊。所以,要想富強,就要給自己時間,想爭取時間,就一定要拉住趙國,一來減少一個強敵,二來利用趙國抗住秦國的攻勢。

至于齊國,雖然是敗後重起,但比起燕國的先強後衰,局面還是要好很多,畢竟齊國之地,要比燕國這里富饒的多,輕易招惹齊國,不但沒法富強,恐怕還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所以,燕國要富強,一則變法圖新,二則要面向北方,開疆拓土。

北方之地,廣闊無垠,雖然人口稀少,但水草豐美之地,盛產牛馬畜牧。

得其牛可利于耕,得其馬可利于戰,得其人可利于國。

在燕國能夠確保南部安定的時候,北滅東胡是強盛的必然之路。

北滅東胡,不但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資源,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了東胡的威脅之後,就可以將目前戍守北部邊郡的力量解放出來,給燕國的南下爭霸提供更多的資源!

在當時出擊東胡的策略上,貫高和趙午就提出了以精銳部隊出擊,掠奪人口和牲畜,逐步消弱和瓦解東胡的方法。

當然,兩人提出精銳部隊的時候,還是指的諸侯傳統的精銳車騎和步卒,並不是太子現在所想建立的純騎兵部隊。

應該說,貫高和趙午、張耳等人,還真不是單純的書生談兵。他們對于游牧民族的習性還真做了不少的了解。

游牧之國和諸侯不同,諸侯之地,皆是以農耕定居為主,但凡繁華富饒之地,皆有城市都邑。而游牧之國,則是各部逐水草而居。

如果敵軍來攻,作為諸侯各國來講,只能興兵抗拒,或是對陣廝殺,或是憑城固守。對于進攻方,如果長期作戰,還可以劫掠敵國之糧草為己所用。

而游牧之國,可沒有憑城固守之說,要麼大兵對戰。要麼避兒不戰,你來攻,我打不過,大不了趕起牛羊,騎上馬一走了之罷了。你想劫掠都沒啥可劫的。

所以,要是想用和諸侯作戰的方式,出動大兵十幾二十萬,直接撲上去攻擊,那還真的不行。

因為你可能找不到攻擊的對象。

除非東胡集結各部之力前來應戰,否則你會發現,你的十幾、幾十萬大軍最多也就是做個勞民傷財的武裝大游行罷了,人家各部各族,在你出動的時候,可能早已避到了千里之外。

這就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同樣面對來敵入侵的時候最大的不同。

游牧民族可以采取大踏步後腿,大踏步前進的運動,躲避你大軍的鋒芒,讓你勞民傷財一無所獲。

而當你戰線拉長,一旦露出弱點,則可能又被對方呼嘯而至的騎兵所趁而吃個大虧。

所以,貫高趙午他們提出的想法,則是在穩固自己後方防守的基礎上,以精銳搞短促出擊。

燕國大軍固守在內,東胡當然也不會放棄臨近燕境的水草豐美之地,肯定會有部族在燕境附近游牧聚居。燕軍以小股精銳出動,不但動作快捷,還不會引起東胡的警覺和防備。

東胡的部族當中,當然是老幼青壯皆有。

但既然沒覺察到敵軍的行動,游牧的特點,又決定了在一個游牧區域內,又不可能聚攏太多的青壯人馬。

所以,只要燕軍精銳的速度夠快,行動夠隱蔽,在面對部族的時候,要形成以多打少,以強打弱不難。掠奪其牲畜和人口也不難。

如此可說是耗費既少,所得還大。

真要是東胡集結大軍前來報復,那燕國主力正好可以趁機應戰,憑險固守。在堅城長牆之下,東胡的進攻可不會得到什麼好果子的。

東胡和燕國之間,戰線長達兩千里,對于防守的一方,處處布防,等于處處薄弱,總是防不勝防的。東胡各部每到秋冬之際就常常南下剽掠,燕國數千里之邊總是不得安寧,被牽扯了巨大的軍力財力。而要是按照這個謀劃,燕國專在春夏之際對東胡各部如此襲擾,燕國所用不過是數千精銳罷了,那頭痛的可就是東胡了。集結大軍圍剿吧,敵軍早就跑了,自己這邊青壯都調過來,對于正好是在產羔期的畜牧業影響絕對小不了。可要是不管吧,這人口部族的不斷損失那可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這是貫高和趙午提出來的策略。

他們主張以這個策略,不斷的襲擾和削弱東胡,以達到擴張領土和增加人口的目的。

這個計策的看起來是以少擊多,但實際上就是利用隱蔽性和突然性,不斷的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以強擊弱。

況且,這一策又是在能守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當敵人集結大軍前來報復的時候,你有大軍可以抗衡和抵御敵軍,讓敵軍佔不到什麼便宜,這一招才好使。要是你根本就對付不了敵軍的大舉進攻,那這種襲擾攻擊就不是撈便宜,而是請敵人來佔便宜了。

當時太子就對此策大加贊賞。

經過一年的籌備,太子已經準備了很多,近日太子調集這些精銳過來的目的,就是要開始燕國出擊東胡的行動。

這個行動,從上面那個計策發展而來,但其目標和手段,又在這個策略上大大的前進了一步!

小風第三天,今天力爭四更,呵呵,各位大大切莫輕易放過,多多給票,立刻收藏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