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二百一十章 仲父之死(下)

「況秦越他人之境而遠攻楚,楚軍如勝,韓魏敗軍自歸本土,秦軍孤旅遠出,豈有保全之理也?東郡、洛陽,三川、河內諸郡,孤懸于關東,大軍之敗,趙軍南下,楚軍北上,韓魏趁火打劫,恐關東之地非秦所有也!如此其利自在韓魏于趙,不在秦楚也!」

「況楚為家國之邦,秦為官居之地,勝敗俱都不利,臣實不知君侯其欲何為也?」

「人多言李斯為文信侯之門下,故行此策,以將來陷君侯于不利之地,以助呂不韋復居相位,君侯聰明,豈有不察之理?」

「既知其謀而不能破之,非受制于人乎?」

昌平君熊啟掌政以來,雖說國內平安無事,但伐趙之戰失利,雖說是蒙恬出的主意,大王親自定的計策,但他是掌國大臣,怎麼說都是要承擔責任的。雖然秦王政沒有說什麼,還真有幾個小臣上奏彈劾昌平君的。

昌平君自然很想盡快扳回局面,因此對于李斯的建議,熊啟當初是第一個贊成的。

畢竟一戰而敗,消耗糧草甚巨,更別說丁壯的損失,如果秦國要單獨起大軍報復趙國,實在是有些吃力。但以這個計策,起四郡之兵,助韓魏攻楚,如此楚韓魏三國都卷入戰場,當然就不會對秦國關東和荊宛之地再有什麼威脅。

韓魏如果敗了,則兩國更弱,將來滅絕兩國當然更加容易,韓魏兩國勝了,秦國雖然沒什麼太多的好處,但畢竟楚國受到了消弱,而且讓三國之間暫時沒有合縱的可能性,更便于秦國分而治之。

而且,三國連橫起兵,對于趙、燕、齊國來說,也算是一種威懾。以小戰而威懾諸侯,總比什麼都不做,只是休養生息一年好些吧?

沒想到,居然諸侯會認為自己受制于呂不韋!

諸侯合縱連橫,勝敗利鈍各說紛紜,在結果出來之前,誰說有誰的道理。游客策士,為了本國的利益,自然會舌綻蓮花。

家國之邦也就罷了,從十歲時父親棄妻子而潛回故國,楚國之名,對于自己也不過就是一個諸侯國名罷了。

生于秦,長于秦,從小到大,從沒人不把自己當成秦人來看。

所謂楚系宗親,也不過別人的稱呼罷了,無非是說自己這些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楚國的血脈。但並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會去為楚國考慮。

從當初的宣太後、穰侯、華陽君,如今的華陽夫人和自己兄弟,哪一個不是楚人,那一個不是為了秦國而把楚國給收拾的夠嗆!雖然自己和兄弟都一直享有著楚國的封爵。

楚國血脈,呵呵,當今王室宗親,昭襄王子孫,那一個身上沒有楚人的血脈。

所以,對楚國如何不用考慮,關鍵是對秦國如何才是真正要好好掂量一下的。

這一仗不打便罷,要打,就一定要大利于秦國才行。

這可是自己出任右相之後的第二戰了,總不能打一仗損一仗吧?

真要再次大敗,那還真的就得成了大王的替罪羊,直接罷免下台是絕對的!

難道這真是李斯計策核心所在麼?

難道自己真的掉入了李斯和韓魏的圈套而不知麼?

昌平君送走了景瑜,仍然對自己乃是受制于呂不韋的說法惱怒不已。

在昌平君熊啟的心里,對于呂不韋這個政界的前輩,一直是既景仰又不服的。

呂不韋沒有自己高貴的出身,沒有老太後那種天然的血緣宗親的支持,卻憑著一己之力翻雲覆雨兩定國君,一躍為候相。天下賢才趨之若鶩,以致門客三千,功名道德無人能及。

如果不是有老太後一力支撐,只怕自己還真沒有取而代之的可能!

此人為相十幾年,大權獨攬,勢力根深蒂固,雖然朝堂之上,暫時沒人為他說話,但難保某一天大王不會想起了呂不韋的好處。真要是呂不韋有機會回朝,對于自己,恐怕好日子就算過到頭了!

就算呂不韋在秦不可能再得重用,以呂不韋之才,謀取諸侯卿相之位也易如反掌,此人深知秦國虛實強弱,萬一登高一呼,合縱而制秦,勝敗不說,終究是個後患。

昌平君思之再三,也覺得攻楚之議,確實有些利弊不定。

自己為相,當以穩重為上,以免給人一可趁之機。既然看的不清,那就不如緩緩。況且如今是楚國主動來使求和,如果能借謀和之機取利又何必冒險出戰。

想通了這些,昌平君熊啟遂將楚國景瑜求和之事報給了大王嬴政。

對于楚國來使,嬴政並不奇怪,三國合作攻楚,又不是什麼秘密,楚國來人求和才是應有之義。

景瑜面對嬴政當然不會說什麼家國之邦的鬼話。

景瑜雖然是第一次來到秦國,可他出身世家子弟,自小養成的風度,面見大王不是什麼新鮮事,嬴政的威儀還嚇不著他。

景瑜不卑不亢的說道︰「秦楚乃世親,俱為大國,和則兩利,爭則兩害。」

「秦助韓魏攻楚,楚敗則韓魏得其利,韓魏,秦之月復心,韓魏強非秦之利也!」

「楚勝,韓魏反復之國,定然棄秦而歸楚,楚強而為秦仇,恐非秦國之利!」

「莫如秦楚相和,楚歸秦去年所取之地,則秦不戰而得地,以秦楚之力而脅韓魏,則韓魏必為秦之內臣,是大王一舉而得三國也!」

嬴政高坐在上,听了哈哈大笑,贊道︰「卿真乃利口也!」

待景瑜退下,嬴政就此事與眾大臣商議,昌平君奏報︰「今年大旱,關東四郡大受其害,據各地來報,估計要減產近半。去年大戰失敗,四郡傷殘不小,如今又有大災,出兵之事確實難為!」

至于各國動態,昌平君也有判斷︰「此次之旱,韓、魏、趙、燕、齊都受其害,臣料各國救災尚且不及,如無戰事,諸侯當趁機休養生息,絕不會妄挑戰端。」

左丞相王琯,國尉王陵和茅焦、賈遺都道是有理,唯有李斯極力反對。

不過,對于目下各國和關東四郡的旱災,卻是是李斯所沒有想到的變數,嬴政盤恆指下,終于決定,停止攻楚之議,關東四郡全力防守救災。

楚國以一座去年拿下的城池為代價,和秦國謀和。

諸侯各自忙著救災,秋收,但秦國的政局卻變得有些混亂了。

先有兵敗,後有天災,這次和議,不過是楚國拿出了一個城池而已,相比去年楚國所得,秦國還是吃了虧的。

自孝公以下百余年,秦國或戰或和,只有佔別人便宜的,何曾被別人沾過便宜!于是這朝中不免有人就論及前後兩相的長短優劣。

偏偏韓魏兩國,對于秦國這次反復極為的失望,對昌平君很是不滿,一面大派貴使,拜謁文信侯,一面派賓客游說秦王政換相!

昌平君以為這一切全是文信侯呂不韋所謀,頓時大怒,立刻密奏大王嬴政和華陽太後,道呂不韋出居封國,卻與諸侯交通,其罪不小。

對于這個罪名,大王嬴政心里還是清楚的,呂不韋不甘寂寞,借諸侯以自重罷了,至于交通諸侯,他不過是封君而已,難道還能拿著洛陽送給別人?

就是他相送,別人也不敢收呀。

不過,昌平君可不只是這一招,沒幾日,就有一個千石之吏上表︰揭開了呂不韋和趙太後的老底,道呂不韋穢亂宮闈,又引嫪毐入宮,導致嫪毐之亂,實乃罪在不赦!甚至提出,之所以有人暗中傳播所謂大王非大王血脈的謠言,正是因為有呂不韋暗中鼓吹,借以高己之位。

這篇奏章,讓大王嬴政氣的火冒三丈,當時真想把這名小官給碎尸萬段。不過沒辦法,雖然人家死了趙太後的老臉,可說的卻是實情。這原本就不是什麼秘密,嬴政就算再要面子也不能說人家污蔑。

呂不韋不死,看來這事就沒個結束呀!

朝中有這麼打的動靜,瞞也瞞不住,真要是呂不韋恐懼之下,投了他國,還真是個麻煩!

所以嬴政斷然下旨︰遷呂不韋于蜀。

不過這詔書之上,卻是有些殺氣騰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時在九月,秋風瑟瑟,更兼陰雲密布,呂不韋接到詔書,看到這般詞句,呆坐在大堂之內,心里冰涼到了極點,想自己破家為秦,先扶莊襄王登基,後佐嬴政即位,辛苦二十余年,立下功勛無數,到頭來不過一句話,何功之有!連安享晚年都不得,居然要遷于巴蜀之地!

巴蜀濕漳偏僻之地又是自己所能去的?

身在洛陽,尚負天下之望,諸侯矚目,還有一絲重起之機,真要到了巴蜀,窮鄉僻壤之間,莫說重起,就是活,以昌平君等人的手段,隨便一個手腕,只怕合家都是死無葬身之地呀!

與其將來為人陷害負罪而死,還不如今日一了百了!還能為子孫掙一絲生機,保的合家安然。

畢竟自己現在還沒被別人污加族滅之罪!自己之功天下人皆知!

秦王政十二年九月,文信侯呂不韋服毒自盡。

呂不韋賓客後人,將呂不韋偷葬于邙山。

此時貫高已經到了韓國,邀請韓國公子非前往燕國,韓公子非苦于救國無計,雖從貫高北游,到了洛陽之時,呂不韋已葬了五日。秦國洛陽守令,因呂不韋服毒而死,又被賓客私葬,生怕受了牽累,故而派了官兵,在呂不韋府邸四周嚴密看守,禁人出入,貫高不得其門而入,不知現在呂府狀況如何,深以為憂,嘆息不已。

恰有秦王詔旨,呂不韋門客,但凡三晉之人並呂不韋家眷盡皆逐之。貫高得了消息,趕緊和呂覽聯系,呂家上下,此時對于秦國,已經恨之入骨,這貫高又是相熟的,前日奉太子之令盛邀入燕,呂覽就頗為心動,到了此時,還有什麼猶豫的,當即帶了情願跟隨的門客五百余人和子佷六人,一同北上武陽城!

人準備的差不多了,兵馬也該到位了吧,呵呵!!!!

第四卷橫掃大漠馬上開始,應該要痛快的多,大家多收藏吧,拜托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