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二百零三章 中央官制

範增在殿上侃侃而談,要大改官制。

還沒等坐在高高的台陛之上的燕王喜表態,站在台下兩側的宗室重臣早已又驚又怒。

什麼改革官制,這不就是明明要取消自己的封邑麼?

各地封邑,乃是先王因親、因公所封,你一個外來卿士居然上下牙一踫,就這麼輕而一舉的給奪走!

就算你有太子撐腰,你也太狂妄了些吧?

顧不得大殿失儀,大宗伯公子隆已經上前一步,站了出來。高聲大喝道︰「住口,範增!」

「大王,範增所言,禍國殃民,萬萬不可!」

範增剛剛說完郡縣官位設置,就被公子隆打斷,心中不由一怒。他身為亞相,這一年執掌國政,外有太子撐腰,上有燕王喜支持,諸般朝議奏事,還從沒人如此無禮。範增將臉一沉,轉身一瞪公子隆,冷道︰「大宗伯身為朝中重臣,難道還不懂朝議之禮?」

「大殿之上,豈能如此無禮喧嘩,爾置大王威嚴于何?」

範增心機深沉,雖然心中動了怒氣,但對于公子隆對他的攻擊之詞絲毫不理會,因為什麼禍國殃民,直接甩一個黑鍋出來就想扣到自己身上,這種大話,對于政策的爭論,那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畢竟燕王就在上面坐著,這一位雖然才干不及太子,可也是安坐大王之位二十年的人物,這點事還是能看的明白的。

即便燕王喜不支持自己的建議,也頂多是駁回就是了。甚至基于自己的亞相掌政的身份,燕王喜根本就不可能直接當面駁回,最多是推後再議罷了。

但公子隆這麼著急的跳出來阻攔自己,卻不能任他大放厥詞,否則宗室重臣七嘴八舌的嚷起來,燕王腦子一亂,這事還真議不下去。

所以,範增抓住公子隆大殿失議這一點,直接刺了公子隆一句。

燕王喜正听的入神,邊听邊琢磨其中的利弊參差,還真被公子隆這一聲大喝給震了一下。

待听到範增之言,燕王喜臉色一黑,冷道︰「大殿奏議,吾弟不可無禮!且听範卿講完。」

公子隆臉色通紅,急道︰「大王,非是臣弟無禮,實乃範增所言,不合先王法度,擾亂國家!」

燕王喜見公子隆還要硬頂,心中薄怒,斥道︰「範卿乃是寡人親任亞相,同鞠卿共同執掌國政,有所奏議,自當明言,寡人難道不懂是非!」

「暫且退下,稍後自有吾弟講話之時!」

公子隆心中不甘,但燕王喜如此說,卻是不好駁的,只得狠狠瞪了範增一樣,怏怏退回班中。

範增見燕王示意,遂繼續將中央官制如何變動繼續往下講。

中央官制,文武分職,各管其事乃是其要則。

對于朝中官制,在姬丹的印象中,歷代規制最完善的當屬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另有御史台負責監察諸事,更有五監九寺具體辦事機構。其中台省是中央的政務機關和監察機關,位在百官之上;而卿、監則掌具體事務,接受台省的指令而辦理各種專門事務。

三省六部制,乃是從秦漢三公九卿制的基礎上,不斷演變完善而成。由于分工甚細,各省、台、寺、監的官吏佐員的定額在唐初多達萬人之多,其後更是不斷增加。

不過,完善是完善,但現下的燕國卻不適應。

最先進的不是最好的,最適應的才是最好的。這是姬丹一慣的觀點。故而在設定新官制的時候,姬丹還是參考秦漢之制更多一些,也更便于與現在的燕國的需要餃接。所以,姬丹所制定的新官制,是一個在秦漢之制的基礎上,混雜了自己不少想法和後世模式的新官制。

百官之首為相國,丞相是承天子之命,督率百官、執行政務。

國尉是武官之首,金印紫綬,掌管武官的任命黜涉,掌武事,武庫。

御史大夫,掌監察百官位上卿,銀印青綬,為丞相之佐貳,掌副丞相。

以上為三公,俸祿萬石,各自開府。相府之中,設長史、左右丞、和諸曹。御史大夫府中,設丞、中丞,長史,分別掌管中外監察和府事。國尉府中,設長史和諸曹參軍事。更有舍人不等為辦事之人。

丞相以下設監、寺、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為王室和大王、太子服務的各監,一類是執行中央具體政務的各寺、部、院、監。

其一為宗正監,掌宗室的賜封、爵祿等宗人事。

其二為宗伯監,管祭祀禮儀和陵廟等事。

其三為少府監,管宮廷制作、供應、山海湖澤之稅、內廷采買等事。

其四為內侍監,管宮內諸般雜務奉應。

其五為太僕監,管理王室車馬乘輿等事。

以上各監,各有令為其主,丞為其副,其下依事務多少,分為各司。專一執掌諸般宮廷宗室諸務,不預國事。

其六為中書監,掌詔敕草擬,設令,下有舍人、謁者不等。

其七為郎中監,掌宮廷內外警戒侍從,其下屬諸郎、中郎將、公車司馬令等官。

其八為衛尉監,掌宮室門戶警戒侍從。

其九為學士監,掌議論,勸諫,備顧問,下設大夫、博士不等。

以上各監,或是溝通內外,或是掌警戒侍從。既是為王室服務,又有參與執行部分政務的職能,佐相國統領之。

其十為度之寺,掌管財政的賦稅收取和支付度之等事宜,有兩丞,屬官有太倉令丞,主管谷藏。此外,還有平準令,丞,掌物價,

其十一為大理寺,掌管司法治獄。有丞,內設諸司,各設令丞主其事。

其十二為護軍寺,掌管京師治安和執掌京中軍大營。主官為護軍中尉,有兩丞、校尉、侯、司馬、參軍事等屬官幕僚。

其十三為司農寺,掌管各地農耕以及農耕技術推廣、農具應用等諸事。

其十四為國子寺,掌管官學和各地私學的督導。

其十五為典牧寺,掌管各地畜牧、馬政、牛羊和獸醫學的推廣。

其十六為工商寺,掌管各地私營、官營的各種工商作坊和技術推廣

其十七為將作寺,負責宮殿陵寢、水利等大型工程。

其十八位冶礦寺,負責鑄造、礦山的管理和技術。

其十九為吏爵寺,掌管爵祿升降和管吏選拔、升遷,調轉。

其二十為行人寺,掌各地官吏上都和各國來使的接待、禮儀安排等事。

以上各寺主官均為卿,下有令丞、並設諸司,以參事、舍人充其任。

其二十一為翰林院,掌圖書典籍、文學和諸家學術典籍修訂。

另設客卿以待諸侯大賢,參議國政

太子宮中,則設︰太子卿總管太子府事諸事,下有詹事掌皇後太子家,屬官有︰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掌知漏刻;太子衛率,中庶子,太子門大夫,洗馬,少庶子等屬官。

統以上所有,除三公之外,其中以度之卿、吏爵卿,司農卿為上卿。皆為金印紫綬,其余為列卿皆是銀印青綬。

在國尉府之外,另設將軍參議院,內有大將軍,金印紫綬為上卿,前後左右將軍,均位列卿,銀印青綬。

大將軍國家大征伐不出,出則統領諸將,歸則罷其兵。前後左右將軍,則以征伐方向不同而任,或在外統軍,或在內參謀軍事。或以中尉、衛尉之官掌軍旅。其下以長史、參軍事為幕僚。

三公、大將軍秩為萬石,上卿為中兩千石,列卿為兩千石,其余則為比兩千石、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乃至百石不等。

同時,另有太師、太傅、太保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或為為上卿和列卿加官,或優容國家忠耿重德之老臣,得以參與軍國大事。以大將軍和三公致仕加此官者,排班在現任三公和大將軍之前,其余列卿加官或列卿致仕加此官者,排班在列前之前,三公和大將軍之後,以重現任。

範增泱泱大論,口說指畫,足足說了近兩個時辰,才將新的官制從上到下解說一遍。

燕王喜在上面,听的聚精會神,左右百官,也都是傾耳細听,不敢漏了半句,這一邊听,還一邊琢磨,這新的官制推行,以自己的才干、聲望,能做到哪一個位置。

站在班中的宗室諸臣和各城封君,則越听越是震怒。雖說如今各國征戰,都以軍功為上,但除了秦以外,其他各國對于宗室諸人還是頗為優容,或是出質,或是參與國政,多多少少都有不少功勞可拿,大王兄弟子佷,能得封邑,參國政的不在少數,像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等人,都是以宗室而重,然後以才而貴。

燕國自昭王即位,以國家殘破,全賴諸侯支持和下都各城邑封君大夫才得以復興,除了重用樂毅、劇辛、郭槐等卿士外,對宗室子弟很是器重。自昭王駕崩,樂毅奔趙,燕國宗室更重,相位多有宗室出任。

當今大王即位,對于宗室已經多有顧忌,前用栗月復,後用劇辛、還有蔡澤、張唐等秦人所置之相,如今又是鞠武和範增,唯獨就是沒有宗室。

不過好在宗室之人,,雖不易也不願到戰陣之上以軍功得位,除了可得封邑,掌一城之政外,還很容易得任以王室諸官和祭祀禮官,不但清貴無比,更可參與國政。想現下朝中,公子隆就已經出任大宗伯,雖說還未拜相,但畢竟已是上卿,參與國政乃是理所當然。

但範增的新官之制,王室諸官皆為御史大夫所領,不過是列卿而已,事多而雜,還不能參與國政!

這豈能容得!!

出差在外,,更新晚些,大家原諒!!求收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