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六十四章 趙王拜將

趙王偃九年八月二十日,趙王偃發出征軍令。中山各縣的丁壯盡數征召,在各縣集中後,在縣尉率領之下,趕奔中山。

這一年,按照燕國紀年乃是燕王喜十九年,在秦則是秦王政十一年。

八月二十九,趙國大將軍龐煖要出城就軍。

趙都邯鄲城的北門外,早在兩日之前,就已築就一個高台,台高三丈,周圍二十多丈,南面四十九級台階,從台下直通台頂。

趙國出于晉,自以為也是承繼了周王室的火德,其國德火德為主,木德為輔,取木助火性,火德愈烈之意,其旗幟衣服,乃是七紅三藍。

趙軍在邯鄲四周征召宣調的士卒,有七萬余眾,都已匯聚在邯鄲城外,高台東、西、北三面,皆是各縣士卒屯駐的營寨,高台之南,乃是隨龐煖出征,作為大將軍龐煖直屬衛隊軍的邯鄲常備軍,共有將士一萬人。

四下里帳篷如丘陵般綿延不絕,隨風飄蕩的旗幟如同不斷起伏的海洋。

辰時整,邯鄲城門之內,上千盔甲鮮明的宮中衛士,當先乘車而出,後面大王儀仗,威風赫赫,護衛著趙王偃,從城內出來,直奔拜將台,後面朝中,宗室公子、文武重臣,都是高車駟馬,華裝勝負,隨在大王車駕之後。

隨著車隊的行進,趙軍各營看到大王車駕,齊呼萬歲!

趙王偃端坐的高車傘蓋之下,頭上冠冕堂皇,听著四周山呼海嘯般的萬歲之聲,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虎賁將士,趙王偃拱手端坐,臉上浮出微微笑意。

到了拜將台下,太僕約住車馬,自有隨行大夫、謁者,服飾趙王偃下了車,趙王偃整整腰間大帶和環佩,伸手端正一下頭上冠冕,右手按劍,在左右御史的隨侍下,緩步登上台階。

四十九階台階很短,不過片刻的功夫就可以登上。

四十九階台階也很長,從台下走上台頂,或許就像是走上了趙國的強盛之路,每一步都要向上!

趙王偃走到台頂,各營齊呼萬歲之後,聲音漸漸止歇,天地間只剩下東風吹動戰棋的咧咧之聲。

趙王偃掃目四望,台周四外,趙軍營帳綿延不絕,士卒們在各自官長的統領之下,分在各營之間列隊肅立。

天高雲淡。艷陽高照,下面是烈火的大海,戰士的大洋。望著台下這些肅然挺立的趙軍精銳之師,一股豪氣直沖上胸膛,趙王偃眼楮不由微微有些濕潤。

身後御史低聲奏道︰「大王,時辰已到!」

趙王偃抬步走到高台西首肅立,高聲道︰「有請老將軍!」

御史拱手,肅然答道︰「臣領旨!」隨後走到台邊,對著高台下沿路排列的朝中文武高聲宣道︰「大王有請大將軍龐煖登台!」

隨著一聲喊,站在台下矗立的十八架大鼓面前的壯士,同時舞動鼓槌,重重的敲擊在三尺闊的鼓面上。隨著咚咚咚的鼓聲,大將軍龐煖邁步出列,伸手摘下頭上銅盔,理理上面的紅纓,然後端端正正的戴在頭上,理順胸前隨風飄拂的尺長白須。又把腰間束扎銅甲的腰帶略端一端,身後大紅色披風拉展,這才邁步登台。鼓聲一響,一步台階,整整四十九聲鼓響,老將軍龐煖站到了台上。

終究是年過八十,雖然龐煖身體健壯,但身著重甲,又是登台上高,龐煖不由有些氣喘。

龐煖略定定心神,插手彎腰施禮,朗聲道︰「臣龐煖參見大王!」

趙王偃微笑著拱手還禮,道︰「老將軍免禮,請老將軍上佔!」

龐煖再行一禮,道︰「謝大王,恕老臣無禮!」

說著,龐煖到東側上手站定。趙王偃走到北首高幾之前,面向北方拜了一拜,起身在金盆之中淨手之後,然後從幾上取過一個紅綾包裹的斗大將軍金印,來自龐煖面前,雙手上捧,道︰「請老將軍接印!」

龐煖拱手行禮,雙手捧過大印,趙王偃道︰「閫以內,寡人制之,閫以外,將軍制之,一切軍功爵賞,悉決于外,歸而奏之,可也!」

龐煖手捧大印,彎腰為禮,朗聲道︰「臣遵大王旨!」

趙王偃又從幾上,取過一柄黃金鉞,遞給龐煖,高聲道︰「將軍出外,苟有按國家、利社稷之事,專之可也!」

龐煖右手抱了帥印,左手接了黃金鉞,屈身謝道︰「臣敢不披肝瀝膽,以為大趙之盛乎!」

趙王偃對龐煖一拜,然後起身,下台登車,徑自回宮。

老將軍龐煖目送趙王離去,這才將大印、金鉞放到幾上,手按寶劍,對台下高喝一聲︰「擂鼓,聚將!」

台下壯士聞令,奮力擂響戰鼓,震天半的鼓聲,從高台之下,一直向外傳去,鼓聲到處,萬歲之聲不絕。

趙王偃登台拜將,老將軍龐煖統兵二十萬征伐燕國,消息自邯鄲城中,以每日百里的速度四外散去,傳到了燕下都武陽,上都薊城,傳到了齊國臨淄,魏國大梁,韓國新鄭,更傳到了秦都咸陽。

出使秦國的趙使公子峽得知消息,更是興奮。他當初來到咸陽,立刻就給宮中趙太後送去重禮。立刻就受到了趙姬的親自接見。

太後趙姬如今雖回了甘泉宮,但畢竟眼楮不能視物,不耐和人交往,雖然秦王政也不時過來探望,趙姬仍是終日郁郁寡歡,這趙峽拜見,趙姬听著鄉音,落寞的臉上,倒露出了幾絲笑意。很是和氣的問起邯鄲今日風物,言語神態之間,頗有些思念之意。

秦王政陪侍在側,見母後有些高興,秦王政對趙峽也很是客氣,當即賞了大宅車馬,禮送出宮。

趙曉自覺受秦王和太後敬重,也是得意洋洋,整日里乘了駟馬大車,招搖過市,四處拜客,右丞相熊啟、左相槐狀等人見了,也甚是熱情,不時飲酒高會,稱贊趙峽風度見識,言語之間,對趙國很是親近,一旦提起燕國,這些人都是滿臉的痛恨不屑,道燕國無道,終受天譴。趙峽信以為真,不時寫回奏章,送于趙王過目。

得了趙軍北出的消息,趙峽立刻到各府走動,秦國朝中權貴,都對趙國北上伐燕很是贊同,都道燕國小弱,趙國大軍吊民伐罪,自是馬到成功!

趙峽自以為是,那些秦國權貴可是暗自鄙夷,不知為何趙國派來這麼一個草包宗室為使來秦。

再得到趙軍北上消息之後,秦王政立刻發出兵符旨意,將軍王翦、楊端和、桓齮三人,各自帶了五千中尉軍威主將衛隊,自咸陽啟程,趕赴河內郡。

關中之地,萬余大軍,戰車千乘,殺氣騰騰的自咸陽東進,出函谷關,渡河北上,渭水和黃河之中,數千艘船只,滿載糧草,順流而下,齊到河內郡為大軍後勤供應。

秦軍黑流滾滾,直奔趙國南部之地。而趙軍的滾滾紅流,則在大將軍龐煖的統帥之下,已經趕到了中山郡,扎下了趙軍大營。

趙軍大舉北上,中山郡各縣軍士大舉征召,消息自然瞞不住,燕太子丹在下都早就得到消息,姬丹一面飛報燕王,一面發出軍令,中都、下都屬下數十城,年二十以上,四十以下所有丁壯,均需在五日內會于各城,五日整訓完畢,再十日內趕到下都武陽城聚齊,但有延遲者,斬其司馬主將。

同時,為防敵諜,自武陽城以外百里,廣派斥候精銳,隔絕道路交通。凡有諸侯之客,各國行商,一律暫時控制,不得通行,待戰事底定,方準放行通過。

到龐煖到中山駐扎之時,聚于武陽城的燕軍已經有十六萬之眾。

姬丹和尉繚等人商議之後,留軍三萬,以吳仗劍為將駐守武陽城,並護衛大軍糧草。自己則和尉繚,統領十三萬大軍,前出方城御敵。

旌旗咧咧,大軍逶迤前行,不到三日,全軍趕到方城,方城不過是一個小城,城池周遭也不過才十里有余,城內總共才有百姓三千戶不到。

這樣一個小城,不可能十三萬大軍都駐扎進去,尉繚令軍兵在城東五里之處,立下一座大寨,又酈商統兵四萬在此駐扎。又在城西南立一座大寨,自統兵三萬駐扎。太子統兵六萬,並大軍糧草無算,進駐方城之內,和兩寨稱犄角呼應之勢。

太子統大軍南下御敵,燕國國內民心稍定,不過這些年,燕國和趙軍,差不多是打一仗敗一仗,大多數的百姓官吏,對太子統軍,還真沒有太多的信心。不過,既然趙國欺負到了門上,由大軍前去抵擋,總勝過束手待斃的好!

姬丹倒不著急,听說趙國拜將之事,姬丹心里倒是有些好笑。這龐煖乃是趙國大將軍,上任也不是一年半載的了,偏偏這次假攻燕南,實誘秦軍,趙王搞個什麼登台拜將,明明是演戲給秦王看的麼!

好吧,你們要演戲,我就好好陪你們演一場好了,正好前期只是操練下都各城常備之軍,這次就以這些常備軍為底子,好好把這些丁壯都整訓一遍好了。

趙國公子嘉在自己這邊為質,自己來而不往非禮也,總也要派個使臣,前去見見老龐煖,溝通一下消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