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二十九章 論政(四)

剛安撫了尉繚和陳余,趙午站了出來。

趙午和貫高等人,都是出自張耳門下,到了太子丹門下之後,雖然已不再有主賓之份,但這些人還多是和張耳走的近些。

日常之時,張耳、趙午、貫高等人,也常聚在一起,探討燕國的富強之道。

對于燕國的境況,大家想來想去,在沒有足夠的實力之前,是絕對不能和齊、趙發生沖突的,燕國要想不引起和齊趙兩國諸侯之間的攻伐而擴張勢力,那一開始只能是向外,而不是向內。

關于如何向外,張耳、貫高、趙午等人私下里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如今太子門下論政,作為上大夫之一的張耳,偏偏受令到魏楚之地為太子尋訪豪杰,趙午作為他的好友,自然不能讓這大會之上少了張耳的聲音。

趙午一攏大袖,拱手為禮,笑道︰「太子,臣和外黃張君曾屢次研討強國之道,略有心得,還請太子容臣代張君稟報。」

姬丹呵呵一笑,抬手示意,道︰「張卿乃是大才,趙卿亦是不凡,丹願聞高論!」

趙午朗聲說道︰「昔日太子曾言,化胡為夏,以增國力。臣等大以為善!」

接著,趙午開始詳細闡述自己和張耳等人的想法。

國力的增強,就是人口、錢糧的增加,這一點和剛才陽慶所說,並無不同。

只是從如何增加人口精壯上面,張耳、趙午等人卻是另闢蹊徑。

增加人口,一般來說,多是像當初越,今日的秦一樣,一是鼓勵生育,二是招納流民。對于燕國來說,鼓勵生育這條,肯定是要做的,但對于快速增加國力以對抗強秦,恐怕是緩不濟急。至于招撫流民,南面是齊、趙兩國,除非也不易見到成效。

張耳、趙午等人想到太子說過的化胡為夏,于是把主意打在了東胡人、肅慎人、扶余人身上。

東胡諸國,雖然號稱一國,其實內部遠沒有像中原諸侯各國這樣形成了完整的政治實體。游牧民族的性質,決定了他們大部分還是處于一個部族聯盟的階段,內部力量的消長,天災人禍的影響,都會很快的導致其政治狀態的變化。

橫向的比較來看,目前東胡這一部分的內部,很是有點像幾百年前的中原。諸侯(部落)林立,所謂東胡王,對其下面部落的控制,更多的是實力的壓迫和籠絡羈絆而已。其統治力遠沒有達到中原諸侯對郡縣和內部封君的統治力度。

這樣的一種統治體系,當他對外擴張時,由于有巨大的戰勝利益在前,各部族齊心協力,其爆發力和破壞性是很強的,但一旦處于弱勢,由于沒有統一的國民意識和向心力,其崩潰和散亂,也是速度極快。

燕國要做的,就是要打破東胡諸族的統治體系,讓東胡內部的控制力減弱,迅速分割東胡目前的各部族,利用各部族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特點,將各部族由敵人,轉化為自己的燕國國民。在削弱北方威脅的同時,增加自己的人口基數和精壯數量。

而且,這些游牧民族,由于生活苦寒,其部民吃苦耐勞,作戰凶悍。一旦納入燕軍,對于燕軍的實力也是很大的提高,同時,這些胡人的戰馬、皮毛,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

燕國在昭王時,也北逐東胡,闢地千里。只是當時的做法,更多的是為了土地,原先在這些土地上生活放牧的東胡諸族,只是留下了一小部分歸化成了燕民,大部分部族都是北遷走了。如今要化胡為夏,那就要主動出擊,針對其部落進行突擊,斬殺其豪帥首領,而將其部落民眾,南遷到燕國境內,教以農耕,編為庶民。也就是說,不以奪佔土地為目標,而是以擄掠部民百姓為目標。

燕國遼東之地,雖然也是苦寒,但比起東胡之地,還是溫暖肥沃的多,這些部民一旦南遷,只需有一兩年的功夫,就可安居下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上有意的教化培育,很短的時間內,就可同化為燕人。這樣,數年之內,燕國就可以增加幾十萬的精壯。人多了,生產自然就更多,錢糧也會增加不少。

另外,燕國北五郡,長城數千里,佔用了不少的精壯和駐軍,用于防範東胡諸族的襲擾。如果燕國主動出擊,不斷把胡族內遷,一來東胡勢力自然會不斷消弱,二來隨著人口的減少,大漠草原之上人煙越發的稀少,部民生存的空間也隨之擴大,東胡諸族的南侵自然也就少了。燕國耗在長城防守的人力物資,也就可以省下很大一部分,增加了可以用來對抗諸侯的本錢。

至于華胡之辨,東胡諸族能否很快被同化,會不會形成不但沒有同化了諸胡,反而成了引狼入室的局面。在張耳趙午等人看來,快速同化是一定的,絕不存在問題,因為這華胡之分,原本就不是人有什麼不同,不過是生活習俗和信奉不同罷了。當初周武王封建諸侯,這各諸侯之間,還不是遍布夷狄蠻戎?如今這些夷狄蠻戎何在?不都是成為各國諸侯的子民了麼?

這華胡之防,原本就是存在于各諸侯權貴的思想意識之中罷了,對于一個普通庶民,是華、是胡、是戎狄蠻夷,其實沒有任何的區別。置于華夏,受華夏之教,則是華夏子民,置于諸胡,受其部落大人所領,茹毛飲血,則是諸胡。只要去其首領,將其民內遷,稍加教化,那一定很快就可化為華夏之民。

姬丹听了,不置可否,只是問道︰「如今我大燕,精兵數萬,以長城為依托,方能使東胡不侵,如今卿要舉兵北上,豈不是更要大耗國力?如此豈不是給諸侯以可趁之機?」

貫高接過話來,對太子和眾人道︰「不然,舉兵北上,無需多兵!」

貫高分析道︰東胡諸族的民眾和燕國的民眾不同。燕國民眾,多是以農耕為生,即便半農半牧,也都是定居下來。而東胡諸族,多是以部落為群,根據水草氣候,分散游牧。如果燕國大軍出擊,攻伐東胡,這大軍行動,中原多是步卒,最多是車騎,行動起來實在遲緩,一旦北上,只怕還沒走到,那些東胡諸族發現力不可敵,為了避免損失,早就遷移的走了。燕國最後最好不過是和當初一樣,空奪其地。

而且,一旦燕軍北上消息傳開,東胡諸族感到了巨大的威脅,東胡王自然要集結力量進行反擊。東胡人自幼生長在馬背之上,習慣騎乘,戰馬又多,行動快捷飄忽。燕國大軍,乃是外境作戰,又是草原大漠之地,兵馬錢糧消耗巨大。攻,又打不著,退就有可能被人所趁。如此進進退失據。反倒是惹禍。

所以燕軍要攻擊東胡,只能師從胡人長技。用人數不多的精銳之兵,也組成以戰馬為主的騎兵,不與東胡大軍正面對抗,而是偷襲攻擊其分散部落。

東胡雖強,但具體到某一個部落,其實力並不如何,部落游牧,畢竟其家小牲口俱在,行動不會太快。這樣燕軍在每一個局部,都是以強擊弱,以大擊小,又是以快對慢,自然勝算多多。而且以戰養戰,靠搶奪的牲畜皮毛,不用太多的錢糧,就足以供養和賞賜這些敢戰之士!

++++++++++++++++++++++++++++++++++++

求紅票,更求收藏,各位兄弟支持一下,千萬收藏一下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