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咸陽風雲 第七十九章 伏殺(上)

一日黑票,居然超過十張,以老醋現在的點擊和排名,如此高的黑票,聞所未聞呀!!懇求支持《斬秦》的各位猛砸紅票!

華陽太後問策,群臣都是默然不語。

親近華陽太後的昌平君楚系宗親一脈,都知道此事對于自己前途,關系甚重,一旦處置不當,被趙太後和嫪毐控制了局面,那自己的前程和性命可能就是灰飛煙滅之局,太後問策,可像不是平日問政之時,可以冠冕堂皇的說一番大話,那是要拿出行之有效的計策,來平定叛亂的,倉促之間,如何能思慮周詳,自然要費些時間琢磨。

呂不韋等大臣,則是另一番考慮。

趙太後支持嫪毐,矛頭對的乃是華陽太後等楚系宗親一脈,華陽太後說嫪毐是謀逆,那趙太後支持嫪毐,又該怎麼說?趙太後也是謀逆?

如說趙太後是謀逆,按律法將來趙太後可也活不了!現在的大王嬴政乃是趙太後和先王唯一的兒子,他能甘心讓自己的親生母後死在律法之下?大王就坐在上面,自己當出頭鳥獻策,那將來大王還不把自己恨死?得罪大王,自己嫌命長還是咋的?

為趙太後開月兌?華陽太後差點死在嫪毐的追兵之下,現在對嫪毐和趙太後那是恨到了骨子里,自己偏在此時為趙太後開月兌,那是拿項上人頭往刀斧上撞呀!

沒法說,實在沒法說!

沒法說那就不說!

反正華陽太後又沒直接問道自己,誰愛獻策誰獻,反正我是沉默如金!我兩邊都不幫,不管誰贏誰輸,他也不能將群臣全都換了,不出頭就沒罪,將來局面底定,官職富貴該是我的還是我的,誰也硬搶不走!

大殿內一片肅靜,靜的每個人連自己的喘氣聲都嫌太響。

華陽太後看眾人都是不語。她入宮四十來年,什麼勾心斗角的事沒見過,眾人的心思猜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華陽太後心里冷笑,暗道︰「一個個都是明哲保身,想著能進退有據,嘿嘿,老身在這,豈能讓你們如願!」

華陽太後打量著群臣,一眼看到國尉王陵,微閉著雙目,在下面肅然而立。華陽太後問道︰「國尉乃軍之宿將,殺伐決斷,勇而有謀,不知今日之事,國尉以何策應之?」

華陽太後一點出國尉兩字,其他的人都是暗松一口氣,好了,出頭鳥有了,看看風向如何!

王陵一激靈,暗自嘆口氣,看來這老了也不是好事,別人都是黑發黑胡須,自己這白發白須的老人站在其中,咋就這麼明顯呀。

王陵跨前一步,向上一拱手,還沒說話,先咳了幾下︰「咳,咳,咳。」

「太後夸獎,臣何以克當!老臣自少年從軍,為國效力,不過一粗直好武漢子罷了,僥幸為太後和大王提拔,竊據高位,這心里實在惶恐的很!」

「太後要用兵,臣就一直在想,那里可調,何人可用。這想來想去,偏偏記不起許多人馬數字,還需回去問了長史令丞們才可得明細。」

「至于如何擺布此事,老臣這腦子糊涂,越盤算越不知如何著手。看來臣這顆老頭當著無用的很!」

「只是臣這身子骨依然壯實,開的強弓,放的長箭。如太後和大王有用臣之處,但有一聲令下,臣只管手提金戈沖鋒在前就是了!」

高人,真是高人,不愧是歷任四朝的元老重臣,這一番話,主意沒出一個,卻也不肯得罪華陽太後︰我年老,腦子不管用,听命令,你和大王說啥我干啥!

這番話,華陽太後當然不滿意。

不滿意可也沒辦法,畢竟王陵這一批人,現在是無論如何不能得罪的。

這批人和昌平君、呂不韋等人不同。

呂不韋是為子楚謀國,幫先王登基大位,與其說是對國有功,還不如說是對先王及其子孫有功更準確。

昌平君等人,則是以貴入仕,以官建功,更多是在勢力派系的扶持下,才能趁勢而起,建功立業。

而王陵這批大大小小軍功貴族,一步步從軍伍起家,雖說也要靠些上司親族的提攜賞識,但更主要的則要靠了一槍一刀的血拼,熬出來官爵,名望和地位。商君變法百余年來,雖然這將相大位,時常變化些名士宗室的面孔,好像風光無限。但實際上真正成為秦國中流砥柱的,正是這些軍功貴族。

不管誰當政,都離不了這些人的支持和協助。但凡得罪了這批人的將相,不管怎麼在大王那里得寵,到最後都是一個結局︰倒霉。

華陽太後當然希望王陵能大力支持自己。

只可惜,王陵也是老狐狸。倚老賣老,仍然想法保持了自己的超然位置。

同時,王陵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支持大王,我听令行事!有這個態度,華陽太後就是不滿意也就不能再逼問了,否則一旦逼急了,雙方下不來台,說不定就要弄巧成拙,變成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局面。

王陵是這態度,那王琯、羌瘣、李瑤這幾個也就不用問了。

剩下的那些大臣,或是楚系的,或是親近呂不韋的。呂不韋乃是掌國大臣,這事他總要說話。

「文信侯,你乃相國,大王尊你為仲父,請問文信侯計將安出?」

呂不韋都琢磨半天了,今天這事不好辦!

華陽太後對自己,這十幾年來,一直是信重有加。可趙太後那里,對自己也不薄呀。

雖說這兩年,兩位太後和自己都漸有疏遠,在朝中都有了更親近的寵臣愛將,可這名份大面上,對他這相國依然很是倚重的。

這兩位,哪一個倒霉,對自己都沒有好處。

但有一方佔了絕對上風,將另一方打垮之後,這隨後要被排擠的,就是自己這原本都可接受,居中平衡協調之人。

雙方實力越是不相上下,自己這潤滑和平衡作用也就越重要。

如果非得是要打到一方的話,呂不韋從心里更希望能留下趙太後這一派。

趙太後雖然親近嫪毐,但對嫪毐也了解,知道嫪毐不是將相之才。趙太後掌權,她本來就沒治國之才,也沒有掌權之欲,自己肯定仍然要受重用的,雖然嫪毐肯定會不斷的給自己搗亂和牽制自己。但一時半會,趙太後找不到代替自己的重臣,自己自然還是掌國大臣

可華陽太後就不一樣了,華陽太後本來就是治國理政的能手,如今昌平君已經習練出來,一旦趕走了趙太後一系,宮中、朝中再無牽扯,拿下自己,讓昌平君上位,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過現在可是在華陽太後的屋檐下。

自己雖然位高權重,那是對于其他官員臣民和諸侯來說。華陽太後平日或許還會顧忌,但今日嫪毐一發動,已經將華陽太後逼到了絕路上,如果自己不能順著她來,只怕現下要對付的,就是自己。

論官位,當然自己乃百官之長,除了太後、大王就是自己。

可如今看看這殿上殿外,執戟中郎近百位,昌文君掌侍衛兵馬,這些人又是他剛剛帶過來的,想必以昌文君心月復居多,如說昌文君和大王對抗,這些人未必都敢動手。但要是華陽太後在此,她和熊啟兄弟聯手,動手對付這些大臣,這些執戟中郎都肯定不會含糊,大王嬴政也未必能攔得下。

他和王陵不同,他的地位和相國身份都讓他沒法打馬虎眼應付。

可讓他全力支持華陽太後,這可是自己給自己挖坑,無論如何,呂不韋是不肯的!

咬牙硬撐吧!。

呂不韋定定神,朗聲道︰「太後,嫪毐謀反是實,大逆不道萬死不足以抵其罪!」

話鋒一轉,呂不韋繼續道︰「只是嫪毐挾持趙太後,都中局勢不明,如何處置還需慎重!」

呂不韋這話一出口,嬴政心里就是一輕,華陽太後則是臉色微變。

呂不韋對趙太後還是心懷維護之意呀!

「以臣之見,一面可嚴整雍城禁衛防亂,一面當速派郎官大夫,帶大王詔旨赴都,廣為宣撫諸臣民軍吏。令其勿從叛逆。也可趁機探明都中詳情,以便太後和大王相機處置!」

華陽太後听了,不由面漏譏諷之色,冷道︰「相國果然是謀國之臣,老成的很呀!」

昌文君熊顛早叫了起來,喝道︰「太後,相國之言差矣!」

「非趙太後縱容,嫪毐何能出監謀叛?」

「如今嫪毐新得咸陽,都中臣民官吏縱然一時歸附,也是人心不定,時日越長,則賊勢越盛。那嫪毐手下,既能行計救出嫪毐?如何不會獻計封鎖都城?」

「派人宣撫,只是拖延時日罷了,于事定然無補!速速發兵平叛才是正理!」

呂不韋听了熊顛的話,只是微微動了一下嘴角,卻是垂目不發一言!

嬴政在座上,卻是面沉似水,一臉的沉重。

華陽太後看在眼里,暗自嘆口氣,待過了這一關,呂不韋這人可是用不得了。只是熊顛說話,仍然欠考慮!

呂不韋雖然奸猾,但是他說的有一句是對的︰嫪毐挾持趙太後。

不管事實如何,按這句話去辦,可以最大限度的拉住大王嬴政。畢竟那是他生母,血肉相連,曾經相依為命的母後。非要將趙姬推到叛逆一黨里面,豈不是給自己出難題?難道真逼著嬴政殺趙姬呀?

自己就算再有恩,也比不上他親生母親親近呀!

將嬴政拉下王位?那倒是不用顧忌趙姬的身份了,可那樣的話,嫪毐這造反一事,在很多人眼里,可就不是謀逆,而是名正言順的起義勤王了!以都中軍力,這雍城可無力抵擋!況且,自己也沒有更合適的人來頂替嬴政做這大王之位。

要對付嫪毐,就一定要拉住嬴政這桿大旗,自己才能佔了名份大義。要拉住嬴政,就要放過趙姬。這是一而二,二而三的明理。

熊顛比起熊啟,還真就差了這麼一點。

華陽太後頓一頓道︰「昌文君說的,也有些道理,如今嫪毐挾持趙太後做反,等是等不得,可一面廣發詔旨,宣撫內史各縣,征士卒前來雍城,拱衛大王,一面派軍回擊咸陽。這咸陽諸臣,定不會統統附逆,都中如有內亂,我軍縱然兵少,亦有可趁之機。大王以為如何?」

收藏!紅票!!!求打賞,求支持!!!,莫讓黑票太猖狂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