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章 西方兵聖的《戰爭論》與東方偉人的《論持久戰》(軍事向內容,非劇情向)

在有些時候,敵人出于階級問題,敵視革命的態度是一致的。

對此可以參照俄國革命的時候,英法美等國支持白軍的情況。

但是有些時候,敵人內部的矛盾又會使得他們中的一部分打算利用革命。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要把握,並且反過來利用的。

當年,我軍就是充分的利用了這一點。

比如我軍在長征的時候,很多軍閥,不僅敵視我軍,而且更怕跟在我軍後面的中央軍。

他們往往不願意和我軍死拼硬磕。

若是我軍軟弱,他們自然會上來吃肉——要知道槍可很重要的,地方軍閥他們也裝備不怎麼樣,也想著從紅軍那搶槍。

但是若是我軍表現的很能打,那麼那些地方軍閥是不會為了消滅我軍而和我軍硬拼的。

因為拼到最後,兩敗俱傷,那麼接下來壓上來的中央軍就會把他們的地盤跟佔了的。

所以在見識到了紅軍彪悍的戰斗力之後,有些地方軍閥寧願開槍送行,不願與紅軍戰斗。

或者是出工不出力。

他們都覺得,反正紅軍是過境的軍隊,後面跟著的中央軍反而更可能搶他們的地盤。

當然,現在謝爾蓋同樣可以考慮學習借鑒當年的那些事情。

除了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分化瓦解之外。謝爾蓋還有一件堅定的事情,就是要學習使用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方式,來戰勝敵人。

謝爾蓋深知那樣做的正確之處。它幫助了中國革命的成功。

當年,在抗日戰爭中的時候,國民黨曾經污蔑八路軍的游擊戰是「游而不擊」。

而現在,某些人又把那套老掉牙的陳詞濫調撿了回來,質問個不停。還自以為很正確。

其實,都是一幫不懂軍事的貨!

事實上,**所領導的敵後武裝工作的正確性,在德國的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的著作《戰爭論》中,就有所涉及。

**所做出的舉動,是正確的,符合軍事科學的。

相反。要是按照那些指責者所說的。去搞什麼正面大決戰,那麼才是錯誤的。

那是在《戰爭論》第二十六章,《民眾武裝》之中的內容。

克勞塞維茨在那一章中,不但做出了支持**所領導的敵後武裝工作方式的論述。還批駁了**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盡管,他是個19世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抗日戰爭。但是他作為西方兵聖,依舊把握住了戰爭的脈絡。使得我們在今天在對照抗日戰爭中的具體情況與克勞塞維茨的理論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他做出了多麼正確的預言。幸運的是,中國有一個偉人,叫**,吸納了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觀點。不幸的是,以蔣介石為首的那群中央政府。軍事學懂得不夠多。

克勞塞維茨在第二十六章中說道「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認為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自己的整個存亡取決于一次會戰(即使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一個國家即使戰敗了,通過征集自己的新兵和利用敵人在每次持續性的進攻中必然要受到的兵力上的削弱,也可以期待形勢的轉變,此外,還可能得到外來的援助。一次會戰的失敗離亡國還有很大的距離。」

這一點。就很有啟發意義。當時,國民黨奉行片面抗戰路線。過于看重于一兩次會戰的得失。使得白白的損耗了很多精銳部隊。例如說淞滬會戰,居然將那麼多的骨干力量送到了日軍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海空力量之中,讓他們成群成群的倒在敵人的重火力之下。其目的之一居然在于「盡量爭取時間,喚取友邦同情。」

如果**很好的研讀過《戰爭論》,就應該看出,他們不該把那麼多的部隊填到一些明明局勢不利的會戰之中。

而當時,因為許多會戰打了敗仗。中國也有很多人的觀點,是持「亡國論」,「投降論」的。可若是以克勞塞維茨的軍事學說,則是可以輕易駁斥這些人的。

而事實上,**同志所著作的《論持久戰》一文,就確實成功的反駁了「亡國論」「投降論」。而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點是,在書寫《論持久戰》之前,**同志是專門研讀過《戰爭論》的,並且對其的評價非常高。當然決不能指責**同志是在抄襲。只能說,**同志將《戰爭論》給發揚光大了。因為《戰爭論》畢竟是資產階級的軍事學著作。對于階級屬性的問題,認識很不夠。而**同志的著作彌補了這個不足。

克勞塞維茨還評價道,「如果在主力會戰失敗後一個政府只想使民眾迅速地酣睡在和平中,並且由于被嚴重的失望情緒所壓倒,失去了發動一切力量的勇氣和願望,那麼,它一定會由于軟弱而犯下不能堅持到底的錯誤,並且表明自己是不配獲得勝利的。也許正因為如此,也就根本沒有能力取得勝利。」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正是對蔣介石為首的那些國府官員的一個極刻薄但是準確的評價。

事實上,國民黨之所以推行片面抗戰路線,在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即他所說的「也有人反對。在反對的人中間,有些基于政治上的理由,把民眾戰爭看作是一種革命的手段,是公認為合法的無政府狀態,認為這種狀態對國外的敵人固然危險,但對國內的社會秩序同樣是危險的。」

很明顯,國府也是擔心,懼怕民眾戰爭(克勞塞維茨是那麼說的,我們則稱之為人民戰爭。)成為革命的溫床。

至于八路軍所奉行的敵後武裝斗爭的路線,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觀點,卻是極為科學的。

因為,首先,按照他的學說,抗日戰爭的環境,非常合適進行民眾戰爭(即我們所說的人民戰爭)。他如此寫道︰「要想單靠民眾戰爭造成這種危機,就必須具備這樣的先決條件︰或者被侵入的國家的幅員非常遼闊(除俄國以外歐洲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存在這個條件),或者入侵軍隊的兵力同被侵入的國家的幅員極不相稱。」

這簡直太明顯了,抗日戰爭就是這樣的一場戰爭,我國的領土非常廣闊,而日本的入侵兵力是有限的,甚至于不得不依賴于大量的漢奸軍——而那很多都是**叛變過去了。包括國民黨高官汪精衛本人都公開偷了敵,至于那些下面的**投敵叛變的就更多了。

克勞塞維茨給出了他眼中的民眾戰爭獲勝的五個條件。即(1)戰爭是在本國月復地進行的;(2)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由一次失敗決定;(3)戰區包括很大一部分國土;(4)民族的性格有利于采取這種措施;(5)國土上有山脈、森林、沼澤,或耕作地,地形極其復雜,通行困難。

而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也是符合當時中國國內的情況的。每一條,簡直都是抗日戰爭的寫照。充分的說明了開展人民戰爭是符合軍事科學理論的。

至于說某些人所指責的什麼「游而不擊」,八路軍沒有打過多少大會戰。

若是讓懂得了軍事學的人看到了,會覺得非常的幼稚的。

克勞塞維茨,早就在19世紀指出了,那樣做是多麼的錯誤。而正確的做法又是什麼呢?他指出「這種很分散的抵抗不適于通過對敵人進行時間上和空間上集中的重大打擊來發揮效果,這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

這種抵抗的效果象物質的蒸發過程一樣,取決于面積的大小。面積越大,民眾武裝同敵軍的接觸越廣泛,也就是敵軍越分散,民眾武裝的作用就越大。民眾武裝象暗中不斷燃燒著的火焰一樣破壞著敵軍的根基。民眾武裝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取得成果」

這些,不的指出了,八路軍應該走什麼樣的抗戰路線,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打仗嗎?

克勞塞維茨寫道「民軍和武裝的民眾不能而且不應該用來對抗敵軍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來對付較大的部隊,它們不能用來粉碎敵軍的核心,而只能從外部和邊緣去蠶食敵人的軍隊。它們應該在進攻者的大部隊沒有到達的戰區兩側地區起來反抗,使這些地區完全擺月兌敵人的影響。它們應該象密集在戰區兩側的烏雲,緊跟著前進的敵人移動……這樣,反抗的火焰就會以燎原之勢蔓延,最後燒到進攻者的基地,燒到他的交通線,並破壞他的生命線……」

而**同志《論持久戰》中,也英明的指出「。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于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有一大部力量駐扎滿洲和日本內地。」

高速首發異界魔王領袖最新章節,本章節是第三章西方兵聖的《戰爭論》與東方偉人的《論持久戰》(軍事向內容,非劇情向)地址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