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四十三章︰評審

(感謝書友「葉落風追逐」的慷慨打賞,吼一聲求些票票。)

霍霍霍!

拳風揮舞,鼓蕩成聲,顯得頗有威勢。

一套《小天星拳》打完,江靜兒出了身香汗,嬌喘細細。侯在一邊的丫鬟阿格趕緊過來幫她擦汗。

江靜兒閉住眼楮,懶洋洋問︰「那呆子睡醒了沒?」

阿格咯咯笑道︰「還沒有呢。」

江靜兒哦了聲,不再言語。

阿格忽又道︰「倒是武山縣的朱老爺帶人過來了。」

江靜兒馬上睜開眼楮︰「朱八珍?」秀眉一揚,毫無客氣可言。

這朱八珍乃是江家對頭,在彭城鄰邊的武山縣開有八珍鏢局。正所謂同行冤家,彼此多有生意上的沖突。而朱八珍性格跋扈刻薄,嘴巴臭得很。對于他,江靜兒極為反感。

「走,去看看。」

船艙主廳上,江知年臉色有些陰沉,看著坐在傍邊的那位朱老爺,就覺得不舒服。

朱八珍今年剛四十歲,正值壯年,同為武林中人,自幼拜師學得一手《五行陰陽掌》,非常了得。論武功,還在江知年之上。更重要的是,他有個弟弟,在道安府里當大捕頭,手下有一票人。

「今晚詩會揭曉,不知朱兄來我這船上,有何指教?」

江知年打著哈哈,畢竟來者是客,不能趕人,表面的客套功夫要做出來。

朱八珍呵呵一笑︰「正因為揭曉結果,才來與知年兄同樂。」

這話有點難理解,作為商家,年年詩會都是花了金錢,然後陪太子讀書的主,何樂之有?

朱八珍沒有進一步解釋,轉而介紹身邊坐著的那青年︰「知年兄,我來介紹,此子乃我武山縣人,張姓,字‘致元’,張致元是也。」

青年身材瘦削,樣貌普通,此刻起身朝江知年拱一拱手,施個禮。

江知年還了禮,念叨著這個名字頗為熟稔,忽地腦海靈光一閃,失聲道︰「你就是張致元?」

張致元,武山縣人,秀才出身,年少即有詩作出世,在當地,屬于神童級別的人物,如今正積極備課,準備參加鄉試。

這樣的文才俊秀,就算江知年也曾听聞過的。

朱八珍很滿意他的震驚反應,笑道︰「莫非武山縣還有第二個張致元不成?嗯,知年兄,本屆詩會,張秀才正是本鏢局的代表。」

江知年倒吸口冷氣,終于明白那句「同樂」之意了,有張致元作代表,通過詩會初選已是板上釘釘之事,甚至可能問鼎三甲,自然是樂事。問題在于,對方這般架勢,敢情是來耀武揚威的。

臉色不禁更陰沉了。

朱八珍故作張望狀︰「知年兄,你的詩會代表呢,怎得不請出來認識認識?」

江知年寒著聲音道︰「不好意思,他病倒了,如今正睡在里頭呢。」

「呃,原來這樣,真是可惜了……嗯,知年兄,我可听說你這趟請的是葉家之子。」

江知年點點頭。

朱八珍就很驚嘆地道︰「葉家之子,彭城書痴,遠近聞名,孰人不識?昨晚定有上佳表現,寫出了好詩詞吧。」

反話,絕對的反話。

江知年臉上肌肉不禁跳了跳,恨不得一拳打在對方可惡的嘴臉上。話說昨晚葉君生根本就沒有到場,哪里寫過一個字?最後交稿,可是自家孫女臨時抱佛腳糊弄應付的——

其中關竅,江靜兒沒說,他自然不知曉。

那張致元也附和道︰「彭城書痴之名,某敬仰久矣,早想認識一番。」

江知年嘴角抽了抽,今晚這場子,肯定丟了。沒法子,舞文弄墨的東西,本來自家就不在行,只能眼睜睜看著朱八珍騎在頭上,拉屎撒尿,還不好發作。

就听見孫女冷冷的聲音在後面響起︰「虛偽,枉讀聖賢書,如此矯揉造作,實在是聞名不如見面。」

這番話,自是針對張致元的,可謂鞭闢入里,一針見血。

張致元面色一變,抬頭見是一位英氣逼人的小姐,卻不好批駁。

朱八珍卻無顧忌︰「知年兄,江小姐這話說得不對,傳揚出去,會教人指責缺乏教養的。」

江靜兒柳眉倒豎,冷言道︰「我口道我心,何必需要別人來教?朱老爺,如今詩會結果還未揭曉,你們也不要高興得太早。」

「哈哈哈。」

朱八珍當場就是一陣大笑。

江知年嘆了口氣,他心里當然明白孫女只是不想在口舌上輸了氣勢,如此而已。

只無奈,某些沒有懸念的事情,輸就是輸,贏就是贏,明明白白。不管嘴巴多硬,都是無用功。

……

中央大船之上,四位評委已開始工作,先把密封的詩詞稿件拆開,然後隨機一張張抽取出來觀閱。

他們並不是一起開工,而是輪流的,比如說先由老夫子宋文博取一份稿件,看完了,然後點評,隨即交給別的人看,看的人,再進行點評,交叉意見……

不過他們閱卷多矣,經驗豐富,目光老道,很少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

大浪淘沙,經過外廳的篩選,能進入初選的稿件不多,一共只得二十五份。這樣工作量就輕得多了。

四個評委的工作氛圍很是輕松寫意,讀一份詩詞,就抿一口茶,或者浮一大白,精彩的點評妙句,信口拈來︰

「向恆兄,這首《水調歌頭》固有獨到之處,可惜斧鑿之跡太重,用典太多,反而落了下乘,可惜,可惜!」

「遠山,你看這首《詠江》,破題氣勢不錯,不過到了頸聯結句則一瀉千里,水平大跌,當為此子功力不足之故。」

「宋老,今有句曰‘長江風急送千里’,竊以為結合整首詩的意境,那‘急’字當改為‘高’,如此,方能烘托出那份志氣高揚的氣勢。」

「嗯,不錯,當如此。此子還需多推敲,多煉字。」

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當有好詩詞,當即有執事過來,抄錄好幾份,然後傳出去,在各個船只上誦讀——這便是參加詩會的榮光,當作品得到傳播,作者名聲自然而然就得到宣揚。

有了名聲,其他的東西就好辦了。

「咦,好一首《念奴嬌》,呵呵,原來是武山張致元的作品,果然不負眾望……」

這時候,劉志清抽出了張致元的詞作,精神一振,仔細閱讀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