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血浸伯爾尼 第五十八章 民略

整頓吏治,首重教育。畢竟,在中世紀,知識這個東西不是誰都能學習到的,也只有教士和貴族才有資格去學習。教士學來用以傳播教義、研究教義,換句話說就是忽悠群眾、忽悠自己;貴族學習,大多是用來裝點門面,真正可以學以致用的東西,他們也不學,但是,畢竟是受過貴族教育的,懂的東西要比一般平民多,所以說,一般領土的管理者都是貴族。可此次西秦前來,幾乎把所有瑞士原本的貴族都驅除了,誠然,這些失去土地的貴族,再次在瑞士掀起浪花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但是也導致了現在,大部分的瑞士領土沒有人管理。

應急策略是挑選一些懂的拉丁語的西秦人,去各個地方實行管理。但這樣做肯定不是長久之計,畢竟,西秦人是入侵者,還沒有得到這塊土地上原住民的民心,而且,西秦也不可能永遠都只使用西秦族人為官吏,不管是從便于統治方面上看,還是從盡量挖掘人才這方面看,肯定是要任用一些當地人的,一如一度侵佔中土的蒙古、滿清,都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任用中土名宿。

但是,還是那句話。中世紀歐羅巴大陸上,平民幾乎都沒有收到過教育(印刷術還沒有真正普及,也阻礙了大多數人獲得知識),甚至是每當有貴族要宣布什麼事情時,不會像中土那樣,貼出幾張紙榜,就算是告知大家了,因為那樣做,對于歐洲平民來說,沒有人能看得懂,這些貴族通常會派人在人口聚集多的地方,用喊話的方式把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告知平民,再由這些平民口口相傳,把消息傳遞給其他人。

這就表示,現在柏舟在沒有普及教育之前,根本不可能啟用瑞士人為官吏,除非他現在召回那些貴族,為他效力,比如說退爾這樣的,但是,那些奢華的貴族,根本不可能好好的為了西秦而效力,只會剝削民眾的他們,柏舟對他們實在是不抱有太大的信心。

誠然,柏舟也知道,這樣一力排斥本地貴族,也可能會把一些有才學,且較為實干的貴族也給排除在外,可是現在對于柏舟而言,是在統治瑞士的初期,沒有功夫去一一識別到底誰優誰劣,只能這樣去做,畢竟,穩定對瑞士的統治才是西秦,這個少數民族所要做到的。

其實嚴格說起來,西秦這個民族,在整個瑞士西部,還是算多數民族,因為,整個瑞士西面,說起來有六十萬人,但是,其中有日耳曼人、意大利人、法蘭西高盧人,還有許多其他民族,這大大小小十數個民族加起來才有這六十萬的人數,但是,別忘了,雖然這些人嚴格說起來不是一個民族,但他們相比于黃皮膚的西秦人來說,肯定更像一個大民族,他們之間的血脈聯系,也肯定要比西秦人緊密的多,所以說,西秦人還是得算一個少數民族,只不過是如果單看這瑞士一隅,西秦人口比,還不太劣勢。

言歸正傳,整頓吏治,在教育方面已然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因為短時間內,就算西秦人有足夠的物力人力興建普及起學堂(私塾、門館、學館,坐館等等,叫法很多,本書一律用學堂代替),也不可能讓目不識丁的普通人學會點兒什麼,所以,目前暫時,還是需要用大量西秦人,分散到各地。

其實,整頓吏治,還有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是律法。西秦是大秦王朝的一支,在諸子百家中推崇法家為治國方策,不似中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依法治國,這個後世柏舟習以為常的詞匯,其實在西秦人中,已然流傳了千年。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每個西秦人、特別是每一代公子辰都知道的規矩,可在歐羅巴,甚至是中土,律法這個東西只是貴族的特權,任他們玩弄于玩弄于股掌之中。特別是歐洲大陸,普通民眾是接觸不到法律的,也就意味著,律法這個玩意,對于貴族來說,確實只是一個「玩意兒」。

愚民之術是每一代帝王的必修課,就算柏舟來自後世,也沒打算在中世紀就搞什麼絕對的公平公正,因為,這個時代的特性就決定了只有集權才能把實力聚集到一處,才能盡最大可能防止別人的侵犯。反面例子就比如意大利諸城邦,絕對是中世紀民權(只是指平民)最高的國度,文化、經濟無不發達,但是,他們的戰斗力就寒顫的可憐了,意大利兵士的裝備是整個歐洲大陸上數得著的精良,而他們的戰斗力也同樣是歐羅巴上數得著的差。

所以,柏舟並不打算仿效後世,但也不會讓治下的民眾對律法一點兒也不清楚,而是向這個時候的中土學習,平民可以告官,但是帝王的旨意是絕對正確的,也就是不可以告帝王。更何況,玩過「全面戰爭」的柏舟也知道,律法對于民心的提高還是很有幫助的,所以,適當普及一些法律,絕對是對西秦的統治有好處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字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絕對是箴言。可就要看施行的好壞了,執行的好,那就是盛世王朝的開端,執行的不好,那就是十六字笑話而已。

至于說到如何讓瑞士民眾盡快歸心,這是個一度讓尉上十分困擾的問題。玄德公都曾經提出過「以人為本」,尉上也肯定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對于統治瑞士,顯然只靠西秦一族是遠遠不夠的,可如何讓民心依附,尉上所想之法,要不是花費太高,要不就是成效不會太明顯。

柏舟思前想後,決定還是采用後世最簡單,也是效果最明顯的辦法「平均地權」。將土地分給普通民眾,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同時,僅僅需要上繳一定的賦稅。

這個辦法,對于現階段的西秦來說,很好實行。因為,大批手中掌握土地的貴族已經被西秦人驅逐了,剩下了這些無主的土地,名義上都是歸西秦人所有。但顯然,西秦不可能把這些土地都自己種上,所以,把這些土地分給瑞士的原住民眾,應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後世,一個「土地改革」,換來了三十一萬副挑擔,八十八萬架小推車(典故參見淮海戰役),可以想見,這絕對是一個收攏民心的很好的辦法。而且,日後,如果有人再次入侵瑞士,這些瑞士人就不再是單單為了貴族而戰,也是為了自己的土地而戰,自然,這種抵抗決心也會截然不同。

當然,這樣做也不是沒有壞處。首先,這必然觸犯了其他貴族的利益,西秦能在瑞士施行,是因為戰爭將瑞士原本的貴族都驅逐一空,留下了大批無主的土地,而如果西秦再次征伐別地,必然也要遭受到當地貴族的最激烈的反抗;而且,這麼做,必將讓西秦更加不融入這個社會,特別是貴族社會。在這麼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土地是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迫切需要的,一般貴族恨不得讓他手下的所有農民都以佃戶的形式存在,想盡辦法奪走一切他們可以奪走的土地,而西秦,卻偏偏把所有土地分給了平民。這種做法,必然招致他們的反感。

不過,在柏舟看來,這樣做,帶來的弊端與所得好處相比,實在是可以忽略不計,反正,那些高傲的貴族,原本就不怎麼承認自己的地位,也看不起他們這群黃皮膚的異族人。既然他們本就不怎麼待見西秦,那西秦也沒必要非按他們臉色做事,這土地,現在屬于西秦,自然由西秦人說了算。

其實真仔細考量,所收的田地賦稅,和租用出去,收取田租其實都是一個性質,如果田地賦稅定的高了,未必比收田租來的少,但是,一個土地所有權,就讓很多貴族執著于擁有大量的土地,或許,在他們看來,土地才是根本。

來自後世柏舟,看來是沒有這個執著,所以,他決定,在西秦族人去往各地任職時,同時負責給當地的民眾劃分土地,當然,柏舟也明白,這也是一個大工程。

………………………………………………………………………………………………………………………

Ps︰1,第三更到,數據那個東西,不是重點,我只會佔用很少的部分,為了是讓大家對西秦的財政有所了解。而關于建設,也不會佔用太多篇幅,畢竟,沒人喜歡看,我也不喜歡寫,老是一不小心就寫成黑色幽默了。本書不是種田流,所以建設方面不是重點,但肯定要有,特別是這幾章。

2,本書設定的時間是12世紀(1100年-1200年),這是宏觀設定,只是表示此時歐羅巴大陸的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等處于12世紀的水平,但是,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會在這一刻,與西秦產生交集。當然,由于西秦的到來,必然會影響到整塊大陸的科技發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