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九章 下一步重點工作

劉岩沉思片刻後,接著對周海洋說道︰「還有一件事,你得幫我想想,縣供銷社,咱們有什麼熟悉的人脈關系……」

「供銷社?你想買什麼?」

「這麼跟你說吧!剛才所說的,都是考慮咱倆自己。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但是,咱們也不能光想著自己,還得為源平的老百姓想想,得幫助他們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畢竟在這個地方五年多了。

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農村月兌貧致富奔小康,農村的教育和醫療,將是華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如果咱們大學畢業後要進入仕途,從現在開始,就得逐步探索和模索出一條振興農村經濟的路子,和適合于社會主義鄉村經濟發展的模式。」

「不是,你真的想在大學畢業時候,進入仕途?」

「是的,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尤其是經歷了上山下鄉。

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國情,沒有人比我們更能體恤民情。

我這輩子,就想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事,做更多的事情。

同時,我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走這條路。

所以,我計劃在上大學之前,為源平村做兩件事情。

其中一件最領我頭疼的事情,就是源平公路建設的事。

沒想到今天在會上借題發揮後,裴書記和你爸很爽快就答應幫忙了。

估計你爸把這件事情上報總局之後,應該還能爭取到一部分資金。

如果裴書記再使把勁,省財政、市財政和縣財政還能出點錢。

源平公路是源平經濟長遠發展的基礎,只有把源平公路公路建起來,源平的教育和醫療條件才能上去,源平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提高。

這也算是咱倆給源平村,給範岩平書記的一個交代。

這件事情你一定得幫我盯著你爸。

地震局方面能撥多少錢,就看你的能耐了。

在今晚飯桌上,裴書記答應我了,源平公路建設,將作為今年永峰縣的重點工程項目,最遲九月初立項,今年國慶前開工,務必作為永峰縣明年國慶節的獻禮。

這件事情,咱倆得叮囑裴曉虹,讓她盯著她爸。

如果在我們上大學之前,源平公路的道路能通車,這就了了我一樁心事。」

「听你這麼一說,我覺得,不僅僅是裴曉虹,這件事情還應該發動咱們知青點的其他回城知青。讓他們給自己的父母做做工作。

咱們源平知青點,凡是從縣里去那兒插隊的,絕大多數都是永峰縣的干部子女,這些人跟我的關系都不錯,多少都能幫上忙。

譚媛媛,你記得吧?她爸是縣革委會副主任。

袁姍姍,岳小明。

這三人的父親都是縣委常委……

誒對了!想起來了,王強……對!王強他爸就是縣供銷社主任,沒錯!縣供銷社的事情可以找他爸。」

「太好了!在咱們離開源平之前,必須為源平建一個竹器廠。正好你回來了,幫了我一個大忙。」

「竹器廠?你的意思是……」

「我想為源平村的長遠經濟發展,找到一條穩定的道路,也讓那些苦哈哈的源平老百姓,能多掙點兒錢。

源平當地最豐富的資源就是竹子,而且家家戶戶、老人小孩都會竹工。

這個事情我跟麗莉她爸商量過了,如果把源平的婦女老人組織起來,一年不僅能為源平生產隊的財政創造可觀的收入,而且還能增加社員個人的收入。

範岩平表示全力支持我,公社的工作他去想辦法做工作。

今天會後在跟範岩平通電話的時候,他說明天就跟公社匯報這件事情。

我估模著,有源平公路這件事情打頭陣,天源公社應該不會反對竹器廠的事情。

現在關鍵是,要搭上縣供銷社這條線,才能打通竹制品的銷路。」

「沒想到,被麗莉她二哥揍了一頓,睡了一個晚上,你腦子里的這些點子就冒出來了……

源平公路和竹器廠這兩件大事要是辦成了,那咱們可真的是為源平老百姓造福了。」

劉岩並沒有接周海洋的話茬,而是接著說道︰「華國將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無論我們將來怎樣,都必須時時刻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為老百姓盡自己的一份力。

我是這麼想的,明天咱們先聯系縣供銷社,把縣供銷社這條路打通。

等咱倆回寧城的時候,讓你爸幫助聯系對接省供銷社和寧城供銷社。

如果省供銷社能和源平竹器廠直接合作,那這件事情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行!一會兒我就給王強打個電話,明天上午讓他陪我們去供銷社一趟。」

周海洋頓了頓,接著說道︰「對了,你準備什麼時候回源平?

吃飯的時候听我爸說,裴曉虹他爸想請咱倆在臨走前,到家里坐坐。」

「明天上午去縣供銷社,最遲明天下午無論得趕回天源公社。

說實話,好不容易來縣城一趟,如果時間充裕,我還真的想跟縣里的這些回城知青見見面。

在知青點的這些年,因為家庭問題,我跟這些人很少交流,有些人根本就對不上名字。

還好你跟大伙兒的關系一直保持的不錯,今後有很多事情還需要他們協助配合。

但我跟麗莉說好了,明天一定回去,不能讓她等太久」

「要不咱們明天中午去裴曉虹家吧,下午有兩趟縣城到天源公社的班車,肯定來得及。」

……

︰長篇連載小說《重生1976從知青開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到二十一世紀,故事主線跨越四十多年。

本作品與眾多描寫寒門弟子官場升遷的作品不同,主要描寫了以劉岩為代表的,經歷五、六、七十年代的江寧省干部子弟,八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後,主動放棄在部委和省市機關的機會,要求進入鄉村基層工作後的一步步成長歷程……

當年的經歷,使得他們學會了冷靜地、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了國情、民情,尤其是農村的實際情況。

他們親眼看到並親身體會到,城鄉差別是多麼巨大,地域間發展是多麼不平衡,廣大農村是多麼貧窮,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的反差。

他們在上山下鄉的運動中,在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的社會工程中,在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並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業績。

同時,他們也清醒認識到了一個現實,那就是︰要徹底改變農村貧困面貌,不僅是物質上的月兌貧,更是精神上的月兌貧,而且任重而道遠。

上山下鄉,使得他們自覺不自覺地養成了不甘落後、不甘沉淪、奮發進取的人生信念。

培養起了體察國情、民情,關切民族命運,希冀國家穩步發展的政治品格。

所以,當他們走進官場的時候,無論處在哪個位置上,都會以一種更深沉的目光,去理解國情、體恤民情、觀察和參與國家在每一步重大改革中的變遷和發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