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章 無題

「唯!」眾人一听紛紛應道。

如此,開元二年正月初六的朝會方才算是結束。

朝會結束,劉進方才對尚書令張安世說道︰「今日朝會考成之事當在《大漢日報》刊發,並將討論人才選拔之事一並刊發。

此外,針對今日考成之事及人才選拔之事擬定詔書,待朕審核後,發至大漢全境。」

「唯。」張安世默默記下並及時應道。

今日朝會幾乎是從早上一直開到晚上,饒是劉進雖然年輕,也非常注意保養,但還是感覺異常的疲憊。

吃過飯後,便歇著去了,躺在床上一閉眼便睡著了。

不知什麼時候,劉進眼前突然出現一陣強烈的光芒。

他茫然的抬頭一看,發現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現代風格的館閣建築。

建築的正上方寫著「三秦省歷史博物館。」

劉進便抬腿進入了,進入該博物館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身穿深藍色色職場半身裙的靚麗小姐姐,嘴邊懸掛著一個黑色的擴音器的麥克風正對著一件文物對眾人介紹著。

劉進抬眼望去,便看到一張非常有歷史氣息,且有些明顯破損的詔書被放置在一個透明鋼化玻璃罩內。

一群人一邊伸頭看著眼前的文物,一邊認真听著靚麗小姐姐的講解。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件文物是我華夏千古一帝漢襄帝在開元二年頒布的詔書。

大家可以看到,早在兩千多年前,漢襄帝便開創了科舉制度。

此詔書與《漢書》中記載的內容絲毫不差。

科舉制自漢襄帝創立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均用這種方式選拔人才……」

「朕的這詔書能保存兩千多年也是極為不容易了。」劉進一邊想著一邊點著頭。

然而無論是靚麗小姐姐還是參觀的游客卻仿佛感應不到劉進的存在一般,從劉進身邊走過。

「下面這件文物也是漢襄帝的詔書。但我想恐怕沒有人定然會無比痛恨,他怎麼這麼惡毒,竟然會想出這麼惡毒的東西,以至兩千多年後,我們依舊深受其害。

沒錯,這道詔書便是漢襄帝為了考核官員,發明出來的考成法第一次考成成績的詔書。

考成法乃是績效考核雛形,此制度兩千多年便已經被漢襄帝給發明出來了,也不知道前來參觀的有多少打工人,反正作為打工人的我現在沒少受績效考核的的折磨。

我也姓劉,算上去,漢襄帝他老人家還是我老祖宗呢。唉,我這老祖宗發明什麼不好,非得發明這東西,這不是禍害他的後裔麼!」

靚麗小姐姐幽默的似乎在抱怨,引的眾人哈哈大笑,紛紛贊同小姐姐的話。

劉進急了,當即紅著脖子說什麼︰「大漢以孝治天下,你這口無遮攔的小輩胡說是要承擔責任的。

你憑什麼污人清白……」

然盡管劉進扯著嗓子喊,然靚麗小姐姐卻對其視若無睹,繼續講解起來。

劉進一生氣,再次準備訓斥一番這小輩,然靚麗小姐姐依舊听不見,把劉進給急的不行,這一急,劉進 然睜開眼坐起來。

看著宣室殿寢室那熟悉的裝飾、床榻,劉進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夢啊!

劉進悵然若失,道一聲︰「原來是夢啊。」

听得聲音,劉進新封的奉車都尉乃是劉進的表弟史玄進入宮中擔憂的問道︰「陛下,怎麼了?」

劉進听到奉車都尉關心的聲音,擺擺手道︰「無事,不過是做了個夢而已。」

奉車都尉史玄一听,趕緊皺眉問道︰「陛下,不知是何夢,可需太卜進行解夢。」

劉進擺擺手道︰「不必。此正夢,無所感動。」

听此,奉常都尉史玄方才點了點頭。

劉進看了看窗外,天色已經頗暗,劉進問道︰「朕睡了多久,現在什麼時辰了?」

「回稟陛下,此時當子時三刻。陛下已經休息了三個時辰有余了。」

劉進一听,皺了皺眉頭,心中暗自自責,他尋思睡上半個時辰便起來批閱奏疏,沒想到竟然睡了三個多時辰。

他一邊起身一邊說道︰「若是日後,亥時之前朕若休息,若奏疏未批閱完比,超半個時辰便將朕叫醒,切不可的耽誤了奏疏批閱。」

「唯。」史玄一听,趕緊應道。

劉進微微頷首,方才起來批閱奏疏。

待批閱完比,劉進打了個哈欠問道︰「此乃何時辰?」

陪著劉進熬夜的史玄此時也有些疲倦了,但還是看了一下夜漏道︰「回稟陛下,寅時了。」

劉進一听,大感意外,沒想到批閱奏疏竟然批閱了兩個多時辰。

已經有些疲倦的劉進決定還是再睡個回籠覺道︰「朕睡三個時辰,待辰時再將朕叫醒。」

「唯。」史玄應道。

此時劉進方才前去休息。

第二日辰時,尚書令張安世已經早早在外等待著了。

听奉車都尉之言,方才知曉劉進批閱奏疏批閱過晚,以至于睡的太晚,尚未起來。

一直到辰時日上三竿,劉進方才起床。

等待了許久的尚書令在奉車都尉史玄通稟後,得到允許方才看到劉進。

等見到劉進的時候,劉進還在宮女的伺候之下洗漱呢。

劉進一邊洗漱一邊看了張安世一眼道︰「安世,可有何事,給朕說說吧。」

「唯。」張安世應道,「陛下,詔書已經擬定完畢。請陛下過目一番。

《大漢日報》今日反饋,銷量增加了三成。

……」

尚書令匯報著眾多政事,劉進一邊洗漱一邊听著,待洗漱完畢,尚書令張安世也正好講完。

劉進坐在那里,其身後的侍從給劉進整理著頭發,劉進說道︰「且將詔書給朕看看。」

尚書令張安世奉上詔書。

劉進快熟瀏覽了一遍發現沒什麼問題,微微頷首道︰「嗯,令尚符璽郎用璽,發詔吧。」

「唯。」張安世躬身拜道,說完雙手接過詔書。

這時候張安世又說道︰「陛下,三公九卿各部在陛下考成總結完畢後,已經將今年考成目標報至尚書台。還需陛下過目一番是否合適。」

此時侍從已經給劉進整理完畢頭發退下去了。

劉進听此,看了一眼張安世道︰「此稍候朕須得仔細查看。」

這一年三公九卿各部有什麼想法,想干什麼,這事兒劉進自然是不敢馬虎的,定然要了然于胸。

張安世應道︰「臣已令尚書台郎官將此放在陛下書房。」

劉進點了點頭,問道︰「可還有他事?」

「回稟陛下,暫無他事了。」尚書令張安世應道。

劉進微微點頭︰「若無他事,你且先下去吧。」

「唯。」張安世起身應道,拜別劉進。

此時已經有人送上早膳,劉進吃完方才前去書房查看三公九卿各部的年度目標制定情況。

劉進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仔細查看,顯然經過此前的一番考評,眾人也基本上模清了劉進施政的方向了,眾人的目標倒也是根據劉進的施政方向結合各自實際制定的,與去年相比有了一個極大的進步。

劉進一邊滿意的點著頭一邊圈閱修改著。

一直忙活修改了許久,才算是徹底修改完。

「將此按照三公九卿各部送回。令他們查看一番,若無異議,便將此目標一式三份,送尚書台、丞相府、御史府備份。」劉進隨手吩咐身邊尚書台候著的郎官道。

「唯。」此郎官應了一聲。

而此時,長安城內外在看完今天的《大漢日報》之後,一個個熱烈的討論起來。

首先是普通百姓沒想到高高在上的三公九卿竟然也有考核,而且考核還很嚴謹,需要真的干事。

這一下就增加了整個大漢長安城的普通百姓對朝廷的認同。

布衣黔首們的心思很簡單,只要你做事,為布衣百姓謀利,他們就擁戴你坐穩江山。

現在通過報紙,他們能清清楚楚的知曉在台上的那些人確確實實在努力做事,且做事也算是卓有成效,這一下就讓大漢百姓產生了認同,有了認同,他們自然更加的擁護朝廷了。

然而,討論最多的卻不是這一個,誰也沒想到在「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政策取消之後,大家猜測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竟然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更沒想到竟然將口子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頭上。

要知此前,大漢講究的是「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在漢景帝之前,當官的家產標準是十萬錢,沒有十萬錢不能當官。

到了漢景帝時候,將十萬錢降低到了四萬。

但即便四萬錢依舊將絕大多數人隔絕在大漢官場之外。

然而這一次,劉進竟然打破了此前的規矩,只要是大漢合法身份,只要你有本事便可參與科舉。

不少人心動了。

尤其是不少「七科謫」之人,更是心動不已。

他們本身地位頗為底下,除效死立功之外,根本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然而這次,劉進取才竟然打破原有的身份限制,唯才是舉,豈能不令這些人心動?

然而報紙之上並未寫清楚科舉制如何考,考什麼內容。

眾人紛紛討論猜測起來。

而眾千石以上的官員、宗室劉氏等消息靈通的人早已經在昨日便知曉朝廷要選拔人才了。

因此一個個的回到家中開始和家中的族人商議起來,當推舉誰參與此次的人才選拔。

而此時丞相府中、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奉常張賀、大鴻臚蘇武、宗正劉德、光祿勛馬通在丞相府的正殿之中按在身份高低坐在一起正商討著這次人才選拔之事。

丞相府侍從給眾人端上茶水。

氤氳的茶水冒著熱氣,陽光通過氤氳的茶水熱氣照在眾人的臉上,折射出七彩的光。

坐在主位主坐的丞相桑弘羊開口道︰「諸位,陛下將人才選拔之事交由我等,便是充分體現了對我等的信任。

我等定然要將此事辦好。

今日召集眾人前來便是討論人才選拔當選拔多少人合適,選拔考核何等內容。

陛下所言的四類人才當按照何等比例確定人選。

諸位且說說吧。」

御史大夫趙過坐在那里沒有說話。

倒是大鴻臚蘇武出列說道︰「諸位。為國者,當公而忘私。

老朽以為,蔭官有諸多弊端,因此蔭官當數量最低。」

其乃是負責蔭官考核的負責者,他都這麼表態了,眾人相互看了看,自然也不好再說什麼。

奉常張賀其本身亦是世家出身,又豈能看得上布衣泥腿子?

因此他也首先站出來道︰「正所謂無恆產者無恆心。黔首百姓得陛下恩惠,能有機會進入官場便是其莫大的榮幸了。

老朽以為,陛下之科舉雖極具創舉,然耗費成本頗大,也不可過多。」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一听盡皆皺眉起來。

桑弘羊乃是一商賈家庭出身、御史大夫趙過也是出身農家。

兩家皆無傳承,兩人感覺奉常張賀帶著優越感說的這話,兩人有被是傷害到。

至于宗正劉德、光祿勛馬通則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

無論如何,劉氏的份額肯定是有的,至于是多是少,他說了不算,丞相等人說了也不算,唯有劉進說了才算。

而軍中選拔人才已經成了定例,這一次劉進已經說了要擴大選拔數量,自然也不會太少,他也不必爭取。

然而任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沒想到的是大鴻臚趙過、奉常張賀竟然不積極爭取名額,反倒是希望自己所負責的那一部分人員份額少一些。

若是劉進在此,他肯定要感嘆兩個人的高風亮節。

在劉進所知曉的明朝時候,很多朝廷大員為了能擔任一屆的主考官,得不知多少人擠破頭方可。

至于能錄取的名額那自然是越多越好。

畢竟,你錄取了人家,在人家看來雖然自己有真才實學,但畢竟人家主考官也是有恩情的,不然又怎麼衍生出什麼座師、房師之類的。

這樣一來,自己錄取的人員便打上了自己人的標簽了,最不濟到需要人搖旗吶喊的時候,也不用擔心缺人了。

然而單純的兩個人一個基于世家的身份,一個基于對蔭官的不認同竟然爭相希望減少自己手中的人員錄取份額,又豈能不令人感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