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19章難捱的寒冬

魏國朝堂那邊打著的主意,稍稍細思,陸淵便知曉了對方心思。

不過對于此事,他倒沒有太過擔憂。

梁國能夠對抗楚國,除了它本身底蘊確實強大之外,固然少不了徐國在背後的支持。

可徐國能放心支持梁國,這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

那就是徐國處在後方,並沒有和楚國直接接壤,它的本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正是得益于國內的安穩,所以徐國才可以不被其他事情分心,牽扯自身精力,能抽出足夠的資源來,用來扶持梁國。

這才是事情的核心本質。

但徐國能有這個條件,是因為梁國擋在了前面,所以保證了他的安全。

可你趙國,有這個條件能耐嗎?

別忘了,趙國的東郡,如今還正面臨著楚國西路行營的入侵啊。

兩百萬楚軍正囤積在東郡,時刻威脅著趙國的安全。

趙國為了抵抗楚軍,同樣不得不在東郡屯兵百余萬,兩國就這樣耗了下去。

這種情況下,趙國自己都自顧不暇了,哪還有多少精力和心思,去幫魏國?

而且就算他想幫,其實也沒那個能力幫了。

魏趙徐三國,這些年的發展核心,其實都是一個路子。

那就是逐步放棄中州外的舊有本土,重點經營自身已經佔據了中州土地。

即魏國之河南、南陽二郡,趙國之東郡,徐國之樂安郡。

為了經營河南、南陽二郡,魏國把國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都遷徙到了這兩個地方,並在河南郡設了一個東都河陰。

這待遇,完全就是未來帝都了。

趙徐二國,同樣也不差。

在東郡,聚集了趙國三分之二的人口,一千六百余萬人,生活在了這里,可謂國中最為富庶之地。

同時在東郡,也設置了一個南都城,帝丘。

如今趙國在東郡的主力,基本就是圍繞在帝丘城附近,和楚軍進行對抗。

徐國那邊,因為遠離趙魏二國,難以聯合呼應的緣故,倒是沒那麼激進。

他在樂安郡,只是遷徙了國中一半人口,大概一千二百萬人左右,同樣也設置了一個南都城,樂陵。

這麼一解釋,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趙國遷徙了大量人口,重點經營的東郡,被楚國奪了一半,幾乎瞬間就損失了,相當于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

同時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受到了楚國的嚴重威脅,時刻受到戰火籠罩,壯丁大量被征召入伍,難以安心生產。

這種情況下,趙國支撐自己打下去都夠嗆,哪還有余力來幫魏國?

魏國想要從趙國手中獲得足夠的錢糧,用來支持自己在河陽、關內兩個戰區的戰爭,純粹是想多了。

派使者找趙國求援,怕不是錢糧沒要到,自己反倒被人要走了不少東西。

因此,長了時間不好說,可短期內,趙國是無法給魏國,提供任何幫助的了。

但以魏國如今的情況,別說長期了,就這麼一個短期,能否撐過去都是夠嗆。

所以對于魏國朝廷那點事情,陸淵在確定對方草原大軍全軍覆沒,以及河南、南陽戰場,大局已定後,便沒有過多關注了。

這個遷到朔方靈壽的小朝廷,未來或許依舊能繼續維持下去國祚,甚至朔方郡也能繼續把控在手中。

因為陸淵對這個,最多只能存在二三十年的北方邊郡,沒多大興趣。

但剩下的關內、河南、南陽三郡,楚國全都能順利入手,這卻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了。

頂多一年半載,以上三郡,就將全都為楚土。

魏國最為精華的地盤,將被楚國掌控。

而失去了這些的魏國,只靠一個人口才三百多萬的朔方郡,又能翻出什麼風浪來?

這個天下第三強國,此時雖然看起來聲勢依舊可以,還有幾分霸國之資,但刨除表面,深究內里,其虛弱已經是注定的了。

一個偏安小朝廷,根本不值得多做關注。

陸淵也只是提醒一遍黃欣,做好漢中、關內二郡的防務,小心雍西和南部草原,那些蠻夷異族的入侵。

以及青雲子盡快抓緊結束河陽戰事,然後分兵前往支援關內戰場後,就沒過多投入精力了。

相比于大局已定的魏國雍州戰場,還是如今各國插手,更加波瀾壯闊的青州戰場,更值得他關注。

……

春雪花開,寒冬漸退。

轉眼又是一個新年,時間來到了神武四十二年的春三月。

去年的寒冬,就如一個寫實,如實的訴說了各國的難捱。

楚國難捱,一千八百萬的大軍和一千八百萬的移民,還有國內那數以百萬計的災民,正以一個驚人的速度,消耗著他三十年的積累。

梁國難捱,一口氣丟了半數國土,大梁帝都時刻處在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內,天下第一霸主的位置,一戰交了出來,徹底淪為了笑話。

魏國難捱,國土丟了一半,帝都北狩,幾乎成了個偏安小朝廷。

趙國難捱,核心經營的東郡受到楚軍進攻,南都帝丘日日響警,幾無寧日。

徐國難捱,為了遏制楚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屏障,舉國上下咬牙向以前的仇敵梁國輸送糧草,幾乎將自己給掏空了。

唐國難捱,原本好好的入侵梁國撿便宜,結果卻遭到了梁國和徐國的夾擊,一口氣丟了八十萬大軍,國中主力丟了近半。

後面就連想要報復回去時,又同時受到了周邊所有霸國的威脅,堪稱憋屈至極。

許國難捱,隨著他的不斷南進,南邊靖國的領土不斷縮小,取而代之的是晉國的反抗決心,也在不斷增長。

尤其是隨著鄭國重新歸一,復又成了一個不遜于唐許的霸國,重新有了干涉各國的能力。

因此面對東邊咄咄逼人,勢力在不斷壯大的許國,鄭國毫無猶豫的選擇了支持晉國,扶持這個原本的仇敵,作為自己的東部屏障。

面對鄭晉兩國聯合,許國一時間,也不得不暫避鋒芒,停止了自己南下擴張的腳步。

而同時在他旁邊的唐國,實力也在急劇擴張著。

這些年,更是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擴張的格外強烈。

現在更是不顧各國利益,死命的配合楚軍打壓梁國,一副昏了頭的模樣。

面對這種有實力,有能力,同樣又毫無下限,極會搞事的鄰居,就算是許國,也大感頭疼和忌憚。

他放棄向南擴增的舉動,固然有忌憚鄭晉兩國聯合的緣故,可也未嘗沒有害怕鄰居唐國,突然背刺自己的顧慮。

晉國同樣難捱,北邊就是奪走了自己三郡國土,同時依舊虎視眈眈,想要南下的死敵許國。

南邊則是重新合一,實力暴增,徹底堵死了自己北失南補之希望的鄭國。

面對鄭許兩大強國的夾擊,晉國就如風浪中的一艘小船,隨時都有可能覆滅。

鄭國更加難捱,原本好好的,當做東部屏障的楚國,突然間就雄起了。

堂堂天下霸主的梁國,在楚國的一擊之下,險些亡國。

楚國也瞬間從原本的屏障,變為了鄭國東部的最大威脅。

于是為了抵抗防備這個威脅,鄭國不得不派兵牽制楚軍,不得不協調各國,支持梁國。

楚鄭兩國的關系,瞬間急轉直下。

而到了去年九月末,隨著陽夏郡的百萬楚軍,直接放棄了梁國,掉頭殺進了與之緊鄰的鄭國高密郡後。

兩國的關系,就徹底由原本的盟國,變為了難以化解的仇敵了。

雖然在高密郡內,鄭軍同樣聚集了八十萬人,實力不遜色于楚軍多少。

可面對陽夏行營里,那些陸淵從楚國各地挑選而出的精銳,依舊有些難以抵擋。

才交戰月余,高密郡就丟了小半,戰線隱隱有崩潰的趨勢。

更讓鄭國難受的是。

隨著高密前線的主力,被楚軍牽制,處在高密郡後方的長廣郡,突然間也受到了浮海而來的楚軍突襲。

長廣郡的十萬鄭國水師,面對素以水師稱雄的楚國,直接被一戰盡沒。

沒了水面屏障,水路行營搭載的的楚國陸路五十萬大軍,直接登陸長廣,開始肆虐鄭國的後方。

剩下的二十萬楚國水師,則開始封鎖鄭國海面,沿著江河深入其內地,開始封鎖其水路交通商道。

其背叛之後,來自于楚國的報復,在鄭國土地上,轟轟烈烈的拉開了。

魏國享受的兩路行營待遇,這位楚國曾經的盟友,此時也享受上了。

不知其感受滋味如何。

不僅僅九州各國,甚至連雍西、南部草原的。拔汗那國、墨羅國、火吐羅國,日子也不怎麼好過。

前兩者,在和楚軍在河隴戰場的交鋒上,被打的一敗涂地。

兩國都各損失了百余萬人口,丟失了不少土地。

雖然後面隨著楚軍的撤離,丟失的土地,很快就被他們收復了回來。

可那損失的人口,卻不是隨著土地的收復,就能跟著回來的。

以兩國的體量,一口氣損失百多萬人,也是足以讓人心疼,甚至稱得上傷筋動骨的了。

至于火吐羅國,那就更不用說了。

孟成林率領的五十萬魏軍,都直接打到他的首都了。

雖然在首都攻防戰中,因為斷了補給,魏軍漸漸不敵越聚越多的火吐羅軍。

可孟成林所部到底是魏軍精銳,哪怕身處絕境之中,最後的爆發依舊不容小覷。

為了消滅這股魏軍,火吐羅軍前後付出了七十余萬人的犧牲,比死亡的魏軍人數都還要更多,這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就算是如此,火土羅軍最後也沒能抓到,孟成林等魏軍的高級將官。

除了三位魏軍先天來不及撤離,被火吐羅人拖住,最終硬生生耗死在萬軍之中外。

孟成林後面,還是帶著五位魏國先天,一路從黑水城戰場,突圍而出了。

後面更是與後軍取得聯系,繼續與緊追而來的火吐羅軍,且戰且退,其間又大量殺傷了火吐羅人,順利撤回了魏國。

不過,等他回到魏國時,關內郡已經大半被楚軍掌控。

這只撤離的魏軍,直接迎頭撞上了早有準備的楚軍,然後被以逸待勞,直接包了餃子。

終沒有逃離全軍覆沒的下場。

倒是孟成林這些先天宗師,又一次發揮機動性。

見勢不妙,就直接丟棄了大軍,再一次突圍逃走了。

面對先天宗師有所準備,並且一意想逃的情況下,想要將他們擒殺,確實沒那麼簡單。

不過對此,楚軍倒也不以為意。

先天宗師,固然是戰略核彈,乃是一國最重要的威懾武器。

但威懾武器效果再大,也終究只能威懾。

缺少人普通大軍的配合,先天宗師所能發揮出的作用,終究還是有些單薄的。

此戰能覆滅西征魏軍,最後的數十萬殘兵,就已經消滅了魏國最後一股精銳主力。

剩下的魏國,縱然還有數百萬大軍,但也都只是烏合之眾,除了守守城外,根本難堪大用。

少了西征魏軍這個 梁,魏國已經廢了。

而作為魏國報廢的最大功臣,在草原上一直努力嘗試消滅他們的火吐羅軍,功勞自然是不小的。

同樣的,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整整一百一十余萬的火吐羅軍,折損在了這場戰役之上。

魏國固然被打的殘廢,可他們又何嘗好到哪去?

損失了這麼多大軍勇士,對于一個人口才千萬出頭的火吐羅國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魏國是打斷了 梁,可他們是把整個 梁都給抽空了,再難站起。

原本火吐羅軍想的,覆滅了魏國主力後,順勢東征,取魏國陷入彌補自身之損失,也隨著楚國的入場,化為了泡影。

在楚國的手中,一個已經被打廢了的火吐羅國,根本沒有絲毫虎口奪食的機會。

他們最後一絲恢復元氣的機會,也就此消散。

今後別說繼續攻略騷擾關內、朔方了,就是保住自己,都是夠嗆。

在草原上,人們都是只服從強者的。

如今被抽空了 梁的火吐羅國,自然再稱不上強者了。

那麼原本受他們奴役的草原蠻人,以及遷徙路上,征服的諸多大小部落國家的遺民,那還可能繼續乖乖的做他們的奴隸,受他們的壓迫。

實質上,整個南部草原中,各個火土羅國之內的附庸部落,已經在蠢蠢欲動了。

甚至都不僅是這些附庸部落。

和南部草原緊鄰的雍西拔汗那國、墨羅國,在看到自己鄰居這副慘樣之後,都有些蠢蠢欲動,想要入侵。

現在雍州的局面很明朗了。

曾經的霸主魏國,在楚國的打擊之下,迅速衰落,幾乎已經成了偏安朝廷,再不成氣候。

而有楚國這麼一個強國,擋在東邊,拔汗那國、墨羅國想要東進,面對的阻力遠勝過曾經的魏國。

繼續向東遷移的希望,幾乎成了渺茫。

這種情況下,只靠他們一國一家之力,已經根本沒有機會,從楚國手中爭奪生存領土了。

甚至靠他們三家聯合,在各有私心,人心不齊的情況下,也機會渺茫。

唯一的機會,大概就是整合三家西域之國,使三者合一,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國。

拔汗那國、墨羅國、火吐羅國三者相加,總人口還是有個四五千萬的,底蘊潛力,比開戰前的魏國還要強一些。

若真能統一起來,屆時舉國之力,和楚國力爭雍州,再聯系其他九州各國配合,說不定還真有那麼一絲機會。

不,在這些西域異國眼中,應該說大有可為。

所以眼下一個整合機會擺在眼前,他們當然不會放過。

損失了大半主力,盤踞在整個南部草原的火吐羅國,已然成為了拔汗那國、墨羅國眼中的肥肉。

不出意外的話,今後數年,乃至十年內,雍西以及南部草原地區的異族,應該是沒什麼精力東顧了。

總而言之,從去年開始,九州各國都陷入到了一種緊張艱苦的氛圍中。

開始為了自己的生存,苦苦死撐,難捱下去。

這個時候,捱的越久,撐到最後,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楚國如果撐到了最後,那自然九州一統,天下混一。

各國若是撐到最後,那在陸淵這個超常規戰力,不親自出手的情況下,便可保住現有國祚,繼續和楚國耗個百余年。

一直耗到他們先天凋零,再無威懾為止。

這是一場求生求存的比拼,一旦開始,便無回頭之路。

……

三月初春。

休養生息了一冬之後,在各國還在暗舌忝傷口之際,初步整合了青州東部後。

陸淵再發兵三百萬,北上梁郡,征討大梁。

出兵之日,才稍稍安寧了三四月的九州,瞬間又沸騰起來,兵燹之災再度降臨。

同月。

去年忙碌了一個夏秋後,還滯留在江南,沒能得到安置的七百余萬移民,也在陸續調派得楚國官員安排下,繼續北上遷移。

按照計劃,在今年春夏兩季,這些第一批移民最後的人,將陸續填充在東海、城陽二郡之中。

也在同月。

嶺南、西南,傳回消息。

雨林、南海諸夷人,在經過去年試探之後,確認楚國確實已經開始大規模移民,正在放棄兩地之後。

瞬間瘋狂。

經過一個冬天籌備,到今年春,寒冬稍退,兩地遷徙的移民浪潮,蜂擁而來。

楚國布置在嶺南、西南的防備兵力,在少了地方百姓的支持之後,根本難以阻擋。

前線官員將領,已經開始請命,希望能逐步撤後防線,退路更加月復心,有充足地方百姓支持的本土區域防守。

將嶺南、西南兩地,當做西北的河隴,純用來練兵,以及緩沖之用。

陸淵收到請求之後,稍加思慮,便同意了這個提議。

四極末世,已經越演越烈。

即便是他,也難阻這種大勢。

只能在這風浪之中,盡力掙扎,為自己和楚國,尋得一條明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