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16章唐鄭背刺

陸淵為什麼那麼恨鄭國呢?

原因就在這里了。

本來唐國突然獅子大開口,想要一口氣吞下梁國東部的三個郡,幾乎已經擊中梁國的致命弱點,差點就把他給打趴下了的。

為何這麼說呢?

首先來看看,梁國現在到底有多少地盤。

在楚國北伐之後,梁國先丟了,小半個廣陵郡,一個江夏郡,一個滎陽郡,一個東海郡,一個濟陰郡,足足四個半郡的地盤,一口氣就全丟了。

從此青國東部,不負為梁所有。

然後在青州中部,北邊的徐國搶了東平郡,楚國的東路行營又打進了城陽郡和任城郡。

在這兩郡,都佔據了一半,或過半的地盤,和梁國打的火熱。

因此在青州中部,梁國只佔有梁郡、山陽郡、城陽郡北部、和任城郡的東北部,差不多三個郡的地盤。

並且這些地盤都處在前線,數百萬楚軍和梁軍來回拉鋸,地方百姓受戰火影響,大批量的逃亡和死亡,早已經成了一片廢土。

像這種地盤,是根本無法專心生產,提供任何收益的。

除了拿來當做防線,提供戰略價值外,對梁國再無任何一絲益處。

因此兩國真正的後勤基地,其實就只剩下青州東部的一小片地盤了。

也就是青平郡、膠西郡、東來郡、營陵郡、膠東郡,這五郡之地而已。

可現在呢?

膠東郡去年就已經成了戰場,楚梁兩軍,近三百萬人在此交戰。

這里受戰爭的影響,甚至比梁國中部還要嚴重,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可能作為後勤基地。

因此梁國在青州東部,實際可當做後方月復地的地盤,僅有四郡而已。

但就這麼四郡地盤,梁國最後的命根子,如今也被唐國的背後捅刀,給徹底打破了。

青平郡直接被唐國搶走,膠西郡和東來郡,也受到了七十萬唐軍的入侵。

若是這兩郡再被奪走,那麼梁國真正可以依賴的地盤,可就只剩下一個營陵郡了。

想要以區區一郡之地,供養梁國如今規模迅速膨脹,數量已經達到近四百萬的兵馬。

這想想就令人絕望,是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不。

或許連這最後一郡,都可能沒有。

因為誰也不清楚韓國在奪走了膠西、東來二郡後,會不會繼續南下,把梁國最後剩下的一個太平的營陵郡給搶了。

畢竟以唐國如今的表現來看,對方根本就不管不顧,一點也不在乎梁國覆滅後,楚國東進,自己能不能擋住的問題。

雖然如今是大爭之世,各國間彼此合縱連橫,眾弱國聯合起來對抗強國,已經是稀疏平常之事。

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看得長遠,都願意為長遠考慮。

有些人就是想要短期利益,只在乎眼前能得到什麼,而不在乎以後是否會失去什麼。

唐國從目前來看,無疑是後者了。

人家就不管什麼楚國。

他就想要拿走梁國的東部五郡,先把這兩萬里山河,數千萬人口給吃下,撈足好之後再說。

至于之後的楚國,吃了青州東部之後,我都膨脹了近一倍,自問實力已經不弱于開戰前的梁國了。

屆時有這等實力,不求打敗楚國,學著趙國、徐國那樣死守一地,這種沒什麼問題了吧?

唐國就不信了。

自己用數百萬大軍擋在前線,楚國還真能攻破不成?

就算破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頂多就是將現在吃到的地盤,給吐出去,領著兵馬撤回唐國就是了。

反正在唐國前面,還有趙國、徐國、以及鄭國擋著,這幾個國家與楚國距離更近,接壤的面積也更多。

對楚國的威脅,都要比唐國更大。

就算要倒霉,也是這三國先倒霉,唐國完全可以躲在後面,繼續玩自己的左右逢源,大撈便宜。

嗯,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確實很短視。

但同樣也很現實。

火不燒到自己眉毛前,總是不會感到熱和痛的。

唐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他們的君臣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各國就算恨得牙癢癢,但面對這樣一個無恥之國,卻也沒什麼辦法。

不過相比于各國的痛恨,楚國自然是開心的。

唐國如此之睿智,奇兵出于東北,一口氣就打中了梁國的七寸,可謂幫了楚國大忙。

面對這種好人,楚國上下,自然是感激萬分的。

陸淵當時聞听消息後,立刻就派出了使者,趕往唐軍大營,想要和對方商談合擊梁軍之事。

畢竟,先不管唐國是不是想要奪走青州東部,此時兩國先聯起手來,把梁國給打趴下去,這對于雙方總是沒有壞處的。

唐國不來,楚國還得和梁國在青州中部的大梁城死磕,用時間和無數生命去磨這條中部防線,去和梁國以及梁國背後的各國較勁。

唐國來了,楚國便可趁著兩國月復背受敵的機會,先擊破它的中部防線,把中部幾郡給吃掉再說。

這可是實打實的好處。

至于後面的青州東部,以及北部徐國佔領的一些地盤,完全可以等吃下中部,打垮梁國之後,再慢慢和對方計較。

楚國的錢糧積蓄還有許多,今年一場鐵拳行動,在清理了青州西部之後,從那些地方豪族門派之中,又繳獲了大筆的錢糧。

再加上青州西部清理之後的安穩環境,預計明年,這些地方就可以開始生產,給楚國提供錢糧賦稅,這又是一筆收入。

所以楚國如今的錢糧儲備,可謂極其富足。

因此哪怕繼續維持如今一千八百萬的兵馬,以及一千八百萬的移民工程,也還能再撐個兩年時間。

有錢有糧,就有底氣信心。

陸淵在整理出來這些家底收獲後,便做好了繼續和梁國,以及其他各國,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這也是他為什麼不在意,唐國吞並梁國東部後,有可能迅速膨脹出另一個梁國的原因。

一個上下一心的梁國,楚國都能用一年時間打垮。

那麼一個吃撐了的唐國,就算看上去體型巨大,很是嚇人,難道還能比過原版的梁國嗎?

左右不過又是一場梁楚之戰的翻版,不,可能是一場更進一步的,酣暢淋灕的大戰罷了。

所以陸淵並不在乎唐國獲利,對方胃口越大,對楚國來說就越好。

有些東西,可不是吃下去,就能立刻利用的。

不見楚國奪了青州東部後,那些地方郡府上,多少敵國故民起來反抗,鬧出了多少的亂子?

而楚國還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擊敗了梁國,這都有那麼多人不服氣,冒出了如此多的反抗者。

唐國這種背後捅刀子,為各國所不齒的家伙,又有誰會服這種小人?

唐國眼下想的挺好,等他真的吃下誘人的毒隻果,就會知道甘甜之中,隱含著什麼樣的劇毒了。

而等對方被毒的半身不遂的時候,就是楚國站出來,給予其最後一擊的機會了。

這是多麼完美的計劃,多麼完美的合作伙伴。

可就是這樣的計劃和伙伴,最後被一個鄭國給攪黃了。

唐國入侵膠東、東來二郡,這突然襲擊,一下就把梁國給分成了兩截。

一截是以大梁為中心的青州中部,一截是以膠東郡為核心的青州東部,兩塊領土之間雖然還有一些通道聯系。

但實際上,已經被分為了兩半,成了事實上的飛地。

而大梁和膠東兩地,梁國都囤積了大量兵馬。

此時這些兵馬兩分,後勤被斷,幾乎都陷入了必死之境。

大梁那邊還好,他有著徐國支持,有一個強國給他提供大量的錢糧物資,數百萬大軍的後勤暫時還能維持,不至于因為缺糧而陷入崩潰。

可是膠東這邊,西部、東部就是楚國,北邊則是唐國,南部則是大海海寇,可以說四面皆敵,已成死地。

不僅沒有什麼後勤,更是連一個安穩的後方都沒了。

梁國百余萬大軍陷在這樣一個死地,可以說,敗亡已成定局了。

位于陽夏郡的楚軍,只需稍加用力,就能吃下這股梁軍,取得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

正是這種危急存亡的時候,一直和楚國關系良好的鄭國出手了。

先是截斷了陽夏郡楚軍的後勤,不讓楚國繼續在鄭國領土上獲取物資。

然後又派遣水師,封鎖了海上通道斷絕了,陽夏行營從本土獲取補給的通道。

最後這調集兵馬,在陽夏郡邊界的鄭國領土上,聚集了八十萬兵馬,對楚軍做出了防守姿態。

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說明了鄭國對楚國的忌憚和敵視。

很顯然,在楚國展露出席卷整個青州的態勢之後,尤其是在豫州境內,還留著百萬楚軍的情況下。

就在青州旁邊的鄭國,已經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脅和恐懼。

因此在生存本能下,鄭國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和楚國斷交,並做出了一定的牽制和威脅姿態,以此表達對梁國的支持。

要不說如今是大爭之世呢?

原本還互為敵國,相互忌憚的梁鄭二國,只因形勢逆轉,互相有著需求,瞬間就成了友邦,開始了聯合。

當然,鄭國雖然開始傾向于梁國,但他和楚國到底有著過往交情在,並沒真正撕破臉面。

如今也僅僅只是做出了牽制和威脅的姿態,沒和楚國真正開戰。

嗯,楚軍那彪悍戰力的展現,引得鄭國畏懼,也是鄭國不敢開戰的原因之一。

總之,如今的鄭國,明面上自然不敢和楚國為敵。

可他這些掩飾,真的有用嗎?

後勤被斷了,八十萬鄭軍就在旁邊盯著,還有更多的鄭國大軍,在國內做著動員,只要有著需求,隨時就能朝著前線開來。

這種情況下,處在陽夏的楚軍,真的難當鄭軍不存在嗎?

黃玄領著的陽夏行營,在鄭國異動之後,瞬間就落到了梁國膠東大軍的境地。

後勤被斷,四面皆敵。

毫無疑問,鄭國這次背刺,也打中了陽夏行營的七寸。

有了鄭國的牽制,楚軍不得不把大半的精力,用來應付來自鄭國方面的威脅。

鄭國那邊分攤的多了,梁軍這邊自然承擔的壓力就少了。

所以燕雲慶在看到楚軍確實分不開手,立刻當機立斷,只留了三十萬人在膠東郡的兩個大城固守。

而後便領著七十萬主力,反身殺進了東來、膠西二郡,去教訓那些囂張的唐軍了。

同時梁國使者也前往徐國,請求對方出兵,幫著解決來自唐國方面的壓力。

在一陣雄辯,以及思慮再三後,徐國終于作出決定,認為梁國此時確實不能亡。

唐國趁火打劫的行為,實在過分,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各國利益,必須要得到遏制和教訓。

于是徐國從樂安郡出兵三十萬,殺進了唐國掌控的青平郡,直接截斷了前線殺進梁國月復地的唐軍後路。

後路被斷,自身又身處敵國,面對梁徐兩國的夾擊,毫無防備的唐軍自然不是對手。

短短一二月間,便在兩國大軍的 攻之下,潰不成軍,八十萬大軍覆滅在了梁國之內。

梁軍順利收復了失地,重新穩固住了後方。

隨後燕雲慶分撥了二十萬大軍,返回膠東,使此郡兵力達到五十萬。

又分撥了二十萬大軍,進入青平郡,和該軍三十萬徐軍會合,同樣使此郡兵力達到五十萬。

前後加起來共計一百萬大軍,構成了梁國東部的防線。

至于燕雲慶本人,則率著剩下二十余萬兵馬,進入任城郡,去遏制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楚軍,拱衛月復地安全。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唐軍大敗虧輸,八十萬大軍盡滅,可以說國內主力損失大半了。

這種堪稱元氣大傷的損失,自然讓唐國上下憤慨不已,根本咽不下這口氣。

因此在得到慘敗的消息後,唐國立刻就在國內重新招募動員兵馬,準備再度出征梁國,找回這個場子。

可正當唐國準備出兵的時候,徐國陳兵兩國邊境,做出了威脅警告的姿態。

不過這種警告,並沒什麼用處。

因為在唐國看來,此前慘敗,就有一半原因,是因為梁國的背刺偷襲。

所以打梁國和打徐國,這都是報仇,根本不用猶豫的。

可在徐國表明態度之後,緊接著,許國竟然也集結大軍,屯于唐國邊境。

甚至就連一直被他們打的鄭國,竟然也派出使者,強烈勸告譴責他們,不要出兵梁國。

這就讓唐國難受了。

唐國的西邊是徐國,東邊是許國,南邊是鄭國。

這三個國家,無疑不是一州之霸主,九州之強國。

其實卻因為一個梁國,都站出來反對唐國,並做出了不惜開戰的姿態。

這驟然惡化的國際關系,不得不讓唐國君臣反省,自身的國際處境,是不是真的可能出了點問題。

因此在徐許二國邊境大軍的威脅下,正要月兌韁的唐國馬車,不得不趕忙拉住了韁繩,收住了出兵的打算。

不過雖然沒有再出兵了,可這次被三國威脅的事情,還是讓唐國上下感到憤怒。

在放棄了出兵的打算之後,他們也沒解散大軍,而是繼續招募新兵入伍,擴充著自身軍備。

並且把唐國兵馬的人數,從原本的一百五十萬人,提升到了兩百萬人的地步。

很顯然,損失了八十萬主力兵馬之後,唐國無法抵抗周邊各國的壓力,所以這次不得不選擇退讓。

但退讓不代表放棄,也不代表服氣。

這次不僅沒撈到好處,反倒還吃了大虧的唐國,無疑是恨上了讓他們大敗的梁徐二國。

或許連鄭許兩國,也上了唐國的小本本上。

這個貪婪的荊州大國,此時依舊在積蓄實力,準備著再次露出獠牙的時候。

而在他的周邊,各個鄰居也感受到了壓力。

或者說,他們預見到了楚國崛起之後,帶來的那席卷天下的大勢,那股時代洪流。

他們不想成為時代車輪下,那顆被碾壓的石子,所以此時就只能奮起反抗了。

因此繼唐國之後,或被動,或主動,各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極限軍事競賽,紛紛開始了擴軍行動。

而作為引領這股時代洪流的楚國,在受到鄭國背刺,失去了消滅東部梁軍的機會,也開始做出了自己的反擊。

二十萬楚國水師渡海而出,搭載著從中路行營分出來的五十萬大軍,組成了新的水路行營,浩浩蕩蕩的沿著東海海疆,朝著豫州方向而去。

黃玄率領的陽夏行營,在確認無法繼續對青州梁軍做出威脅後,也終于在陸淵的命令下,放棄了原本和西路行營夾擊梁軍的計劃,轉而執行起了新計劃。

即,豫州攻略,或者說鄭國攻略。

是的,既然打不了青州了,那行,我打豫州總可以了吧?

你鄭國不是想和我大楚交手嗎?

我滿足你這個願望。

陽夏行營百萬大軍,不打梁國了,我來打你了。

以前陸淵報仇,是十年不晚。

可如今都已經是楚帝了,哪還能忍下這口氣。

現在他報仇,是從早到晚。

鄭國這個背叛者,他教訓定了。

不過鄭國這種小人,陸淵氣過一陣之後,在做完了報復行動,也就沒太關注對方了。

豫州攻略雖然重要,但也只是整個北伐的偏軍戰場,並不能影響正面戰局。

真正重要的,還是處在青州的主戰場。

因此他的關注點,很快就轉到了主戰場的另一個主角,魏國身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