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08章楚帝,兵仙也

豫州,新鄭城。

鄭國皇宮內,鄭帝鄭廉收到楚梁梁國,在陽夏郡和膠東郡互相對峙,隨時都要大打出手的消息,立刻召集人群臣。

「好,好啊!」

書房內,鄭廉面色興奮,來回踱步︰「楚國和梁國打了起來,豫青邊界一片戰火,只要楚國的百萬大軍沒滅,今後梁國就休想再入侵我鄭國了。」

「臣為陛下賀!有了楚國為我屏障,我大鄭西境,至此無憂也。」

「楚國能夠入甕,皆賴陛下之謀,臣等此前還有不解,此時真是慚愧。」

「那當然了,陛下乃天子,智計非凡,又豈是我等凡人可比的。」

房間里,一群鄭廉的近臣,很有眼色的開始歌功頌德。

鄭廉听了,也不免有些飄飄然。

不過在這時,皇叔兼執政的鄭產,卻是皺眉道︰「陛下,楚梁交戰,禍水東引,對我大鄭固然可喜。但是楚國陽夏行營總管黃玄,這幾日又派人來新鄭,催促索要一千萬石糧草。楚軍貪婪無度,實難應付。」

旁邊有人問道︰「不是給了他們百萬大軍的半年糧草物資了嗎?怎麼楚軍還來要糧。」

上次鄭使李戶,為了說動楚國接受鄭國的條件,答應了陸淵提出的由鄭國提供楚軍進駐陽夏郡之後的先期糧草物資。

也就是百萬大軍,半年時間的所耗。

這筆物資,大致包括了五百萬石糧草,一千萬支箭,十萬條弓弦,鎧甲萬領,刀槍劍戟各二十萬,以及一千萬兩銀子的賞銀。

老實說,這筆支出已經很大了,幾乎是當時鄭國國庫的三分之一了。

不是誰都是楚國,休養生息三十載,府庫充盈,錢糧多的都花不完。

鄭國和其他九州各國一樣,都打了十幾、幾十年的戰,剩下的家底很薄,並不富裕。

一下拿出這些物資,已經算是割肉了。

不過面對的梁國的強大壓力,那時鄭國君臣為了西境的安全,還是咬牙承擔下來了這筆支出。

可如今看來,這才過去不到一月,楚梁兩國還在對峙,戰還沒打起來,楚軍就先來叫窮,找自己搜刮來了?

鄭產道︰「陛下,楚軍借口在陽夏郡征了五十萬民夫,為了保證這些民夫和他們家人的耗糧,所以需要我國再提供一千萬石的糧食。

那黃玄還說這些民夫和陽夏郡的百姓,也都是鄭人。陛為鄭人之主,應該不會不顧自己子民的死活吧?」

鄭廉臉色有些難看︰「當初鄭想遷走這些百姓,楚國不願。如今其卻用這些借口和百姓,來要挾于我,真是可恨!」

鄭國開始的時候,說是割讓陽夏郡,但割讓的卻只是陽夏郡的土地,而不包括上面的百姓。

畢竟如今的鄭國,情況著實有些不妙,舉國只剩下七郡,人口也就兩千萬左右。

現在又要割走一郡,疆域就縮水更多了。

而陽夏郡雖然身處邊疆,但人口也有二百二三十萬人,已經相當于總人口的九分之一了。

一下子要送楚國這麼多的人口,鄭國當然舍不得。

可楚國那邊說的也很干脆,不僅要地,也要人。

不然上百萬楚軍跑來陽夏郡,入眼之處,一片荒涼,幾千里看不到人煙。

像這種地方,他吃什麼,喝什麼,用什麼啊?

所以本郡的人,絕不能被遷走,要留下來,給上百萬的楚軍提供服務。

說實話,這其實挺有道理的,也是供應百萬楚軍消耗的必需。

故而鄭國君臣這邊,經過商討之後,最終也只能咬了咬牙,同意了這個決定。

但誰能想到,當初他們的一時讓步,竟會成了楚軍再來要賬的借口。

「楚人真是無恥之尤,今秋陽夏郡豐收,他們就是靠在此郡收稅,都能收上來四百萬石糧。加上我們給他們的,就算多了五十萬征召民夫的消耗,也夠吃一年的了。」

鄭國大司農主管財政,此時憤憤道︰「現在又來要糧,我自己都不夠,那還有多余的給他?」

鄭產嘆氣道︰「可是那些楚人,威脅說,如果不給糧草,那他們就要退兵,放梁人過來。這次我們引來楚國,可是狠狠得罪了梁國。要是梁國真來了,那我大鄭可是就有亡國之憂了。」

大司農冷哼一聲︰「陽夏郡那麼好的地盤,他楚人若真舍得,當初就不會來了。」

鄭產搖頭︰「話雖如此,但我們還要依仗楚國,現在終是不好太過得罪他們。」

「行了。」

鄭廉打斷了兩個爭吵,然後問道︰「執政,我記得楚國富庶,向為天下第一。其太平了三十年,錢糧滿倉,應該不缺錢糧才對,為何此時卻要用這種手段向我鄭國要糧?」

鄭產苦笑︰「陛下,楚國雖然富庶,但是听聞在揚州之南,已有地火涌現,大量被地火逼迫的蠻夷之民,開始瘋狂的北遷。

所以其從今年初,就開始大規模的遷徙西南、嶺南的百姓,把他們向北轉移。

此項遷徙,就預計不下千萬人。

同時楚國在西北漢中,听說也準備出兵百余萬,和魏國聯合,出塞掃蕩雍西蠻夷。

為了保證這百萬大軍的供給,少說也要動用百萬民夫,這就又是數百萬人的消耗了。

只這兩項,楚國就要供應一千余萬、乃至兩千萬人的錢糧消耗。

現在又要保證陽夏郡大軍的消耗,想來以楚國的富裕,應該也有些支撐不住了吧。

或許正是如此,楚軍才想法設法的向我國討糧。」

鄭產說出了自己的推測。

「兩千萬人的消耗嗎?」

鄭廉低聲說著這個比自己舉國人口都要多的數字,心中一邊感慨羨慕楚國的強大,一邊也是有些理解楚國的難處人。

一下負擔這麼多人的消耗,怕就算是楚國,也支撐不住吧。

他這般想著,然後看著鄭產道︰「執政,楚軍的要求,我鄭國可以答應。不過一千萬石糧食,還是太多了,我自己也要供養大軍百姓,沒那麼多糧給他們。

朕最多再給楚國三百萬石糧,並且這是最後一次了。

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轉告黃玄,如果他還是不知足,那就隨楚軍撤兵吧。

梁人雖然可怕,但也不及一只貪婪無度的饕餮。

我鄭國寧願面對梁人,也不願面對後者。」

鄭廉語氣堅定,看來也是不願一直做個冤大頭,如今願意給這些,已經是極限了。

人也是有脾氣的。

「是。」

鄭產听了皇帝的吩咐,行禮答道︰「臣一定會轉告楚軍,盡力將他們說服的。」

鄭廉點點頭︰「那就拜托執政了。」

……

豫青之交,陽夏膠東前線。

清晨霧氣濃濃,十余身穿青甲的梁軍騎著駿馬,上了一處山頭。

「那就是楚軍營寨嗎?」

燕雲慶駐馬遠眺,數里開外,遼闊平原之上,一片綿延無際的營寨坐落,遠遠觀之,猶如一頭巨獸,讓人望而生懼。不由感慨道︰「規制嚴整,巡視有度,讓人找不到絲毫破綻。

黃玄不愧為天下名將,治軍若此,敗之難矣。

楚軍果為我大梁勁敵!」

旁邊有人听到這話,不服氣道︰「大將軍何必如此抬舉楚人。大將軍五年前率百萬之師,領著我們大破魏趙徐數百萬之軍,長垣一戰,令三國喪膽。

最後若非楚賊背信棄義,斷我糧草,大將軍早就帶著大軍平滅三國了。

那黃玄以往也就欺負一下江南鼠輩,戰績也是平平,如何能比得上大將軍擊破的九州群雄?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也能被吹成名將。

那江南的名將,也就這樣了。」

五年前,魏趙徐三國二百余萬大軍來犯,梁國彼時久戰疲弊,兼之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被大大分薄了兵力。

最終,東拼西湊之下,只能聚集百萬之軍應對。

那時局面可謂是危急萬分,亡國只在旦夕之間。

也正是在這時候,燕雲慶挺身而出,領受重命,接過了統兵御敵的職責,率著百萬之師抵御魏趙徐三國兩百余萬大軍。

燕雲慶仔細研究之後,認為三國內部利益不同,各存心思,配合必有破綻,于是大膽的采用了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策略。

利用魏帝急于軍功立威的想法,誘使魏軍與聯軍大隊月兌離,孤軍深入梁國滎陽郡之長垣縣,而後于長垣之野,率軍與魏國決戰。

魏軍輕兵急進,士卒疲弊,面對養精蓄銳的梁軍,根本不是對手。

最後被一戰擊破,數十萬魏軍喪命于長垣,梁軍大獲全勝。

此後梁軍乘勝追擊,追著潰逃的魏軍,就殺向了趙徐二軍所駐區域。這二國之軍先被魏軍大敗的消息驚嚇,後又被魏國潰兵裹挾,士氣一下大喪沒,徹底沒了死戰之心。

在梁軍的一陣 攻之下,也丟了營寨,跟著魏軍一起逃命了。

如此,魏趙徐二百余萬大軍,就這樣被燕雲慶帶領的百萬之軍給殺的大敗,死者逾百萬。

三國由是元氣大傷,此後再無力與梁國爭鋒。

燕雲慶也借由此戰,奠定了自己天下名將的威名,成了梁國、乃至整個九州都炙手可熱的名將。

說實在的,與這位新星名將相比,黃玄這個名將,無論是戰績還是名氣,卻是遜色不止一籌。

也難怪,听到燕雲慶夸贊黃玄,他的部下中,會有人不服氣了。

「好了,我雖得陛下的信任,和同袍們的相助,僥幸有了些名氣,被人稱之名將。

但我深知自身本事,就不敢因此便自得自滿,開始小覷天下人。」

燕雲慶听了部下的話,搖了搖頭︰「楚國自草莽中崛起,期間平定擊敗了江南揚州群雄,先後平滅了大小十余國,擊敗周寧霸主,鎮服了千萬兵,方能有如今基業。

似這樣一個廝殺中建立的戰國,其建國之將,又能差到哪去?

須知,江南的那位楚帝,可也是名將。其成名,比我早多了,四十年前便為天下人推崇。

論知兵,天下莫過于其人了。

能在這樣一個人的麾下當大將,必是有真本事的。

楚帝將黃玄派來陽夏,還不能說明對面楚將的厲害嗎?」

燕雲慶看著自己那些部下,意味深長的說道。

而听了他這番話,眾人皆是神色一凜,肅穆了幾分。

便連方才開口的那人,也不再多話了。

這不是燕雲慶口才多好,一下就能把這麼多人的心思統一。而是他拿來舉例的人,實在太重量級了。

如果說黃玄、或者楚國諸多大將的名將稱號,說出來,會因為戰績的問題,有大把人跑出來質疑的話。

那麼在楚國之中,有一個人的名將資格,就絕對無人敢多做置喙,那就是楚帝陸淵。

正如燕雲慶所說,陸淵成名于四十余年前,那時初出道,就參與了越國北伐這種含金量極高的大戰。

並于此戰中,大放異彩,在戰陣之中,就連殺周國二先天柱國,取得了北伐之首功。

而後又數千里奔襲,在敵國三郡境內,來回迂回,硬生生殺了出來,一舉扭轉了越國在江北戰場的頹勢。

可以說,越國北伐周國,大半戰績都是靠陸淵打出來的。

此戰對越國的重要性,絲毫不下于五年前燕雲慶指揮的長垣之戰,不僅殺的周人大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改變了周越之間的戰略攻守,使其再無力南下。

還更進一步,收復了西川失地,再奪得了周國二郡之土。

這戰績,含金量還不足嗎?

至于此後楚帝陸淵的征夷之戰,又是在西南滅一大國,敗一大國,拓地一郡,服藩國三。後又降西川二國,再得一郡。

一戰下來,前後破敵百萬,殺先天二人,得二郡三國,含金量同樣不差。

最後的滅寧之戰,也是滅霸國一,強國三,小國二,破敵數百萬,誅先天三人,盡收江南之土,統一了揚州。

這含金量,更是高的沒邊了。

更重要的是,這是發生在三四十年前的戰爭。

那時候,戰爭的烈度和規模,可遠不及現在。當時的人心和軍將們,還沒適應這種規模烈度的大戰,也沒那個經驗來指揮這種大戰。

而楚帝不僅指揮了,還打贏了,簡直是開了時代之先河,給後來者指明了方向。

告訴他們,仗,該怎麼打。

燕雲慶、還有眼前的這些梁將,那個不曾讀過楚帝出道以來,所指揮的每場戰例分析,研究過其中精妙之處。

最後分析研究下來,所有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

楚帝,真兵仙也。

嗯,陸淵打仗,向來三分靠自己,七分靠道法,從這方面講,他也確實當得一聲兵仙。

他的打仗手段,別人根本就學不了。

這樣一個教科書里走出來的人物,他所指派的大將,自然不可能差到哪去。

誰也不敢有質疑。

不然,別人像現在的燕雲慶一樣,問一句,你比楚帝還知兵知將嗎?

話題瞬間就堵死了。

除非你自認比開了掛的楚帝還厲害,否則誰也不敢小瞧他所派的黃玄。

這也是梁國為什麼一听到黃玄的名字,就立刻把燕雲慶這位大將派過來應對的原因。

因為側面想想,能從楚帝的兵仙光環之下,還闖出一個名將頭餃,還不能說明黃玄的厲害嗎?

「總之,從眼前的營寨來看,我是看不出什麼破綻的,就算把我放到黃玄的位置上,治軍也不過如此了。」

燕雲慶總結一句,想了想,又補充道︰「甚至可能還不如他。」

畢竟是百萬人的大軍,能布置防守的一絲破綻都沒有,這樣的調度治軍能力,想想就可怕。

最少,燕雲慶是難以保證這點的。

這不是他能力差。

而是作為一個統帥,燕雲慶再厲害,也最多保證管理十萬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不留破綻。

再多,就是自己精力所不及了,必須委任他人。

可換了別人,又難以保證對方有自己這樣的能力,能完美的治軍,不留疏漏。

果然,這麼一想,黃玄之可怕,不,楚軍之可怕,太讓人知之生懼了。

擅長從細節處看問題的燕雲慶,此時通過一個楚軍營盤的布置,就看出了對方的可怕。

這不是一個黃玄的可怕。

因為對方再厲害,也只是一人,相比百萬大軍,根本就微不足道。

楚軍可怕的是,他竟能將百萬大軍,都治理的和黃玄本人親自管理的一樣。

這意味著,楚軍內部的中高層將領素質,就算不如黃玄,那也差不到哪去了。

這就不是一個名將,而是一群名將了。

一想到自己在與這樣的對手為敵,燕雲慶心里的壓力,瞬間就劇增起來,再無絲毫輕松想法。

「走,我們再去其它楚軍營盤看看,是否與此處一樣。」

帶著極大的震撼,燕雲慶帶著部將,急切的往其它楚軍的營寨去求證了。

若是所有的楚軍都如這里一樣,那這一戰,可真就如自己說的一樣,敗之難矣了。

不,不該想著贏,因為那樣的楚軍,根本就是無敵的了。

自己該想的,是怎麼讓自己不會輸,或者輸的不那麼難看。

縱馬馳騁間,燕雲慶于路途中,心事重重。

嗯,陸淵的仙家兵法,再一次祭出,又嚇到了一人,還是個天下名將。

楚梁大戰還未正式開始,敵人心氣就已先低了一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