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01章箭在弦上

從神武二十五年開始,這已經持續了十幾年的神武盛世,似乎就出現了問題。

先是西北漢中郡那邊,開始不斷有自北、自西而來蠻人異族犯境。

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常年派出二三十萬大軍,定期掃蕩緊鄰漢中的隴西、河西二郡,幾十萬大軍和數量更多的遷徙蠻人,幾乎將整個雍西五郡打成了尸山血海。

每年都有上百萬的蠻人被殺,朝廷也沒好到哪去,歷年戰死在西北邊疆的士卒不下五萬,傷者更是十萬以上,損失堪稱慘烈。

可就算如此,那些草原蠻人、西域異族,依舊像是殺不干淨一樣。

每年殺了一批,第二年就會有更多的人,涌進雍西這片土地上來,然後重復上一批人做過的事情,與楚國展開拼死爭斗。

為了生存,想要求活的人,那種堅定的意志,是根本無法摧毀的。

因為這是刻在人骨子里,刻在一個族群文化里的本能。

為了活下去,哪怕知道如今的雍西五郡,已經成了一個來者必死的生命絞肉機,可依舊有大量為了族群存亡搏一條生路的人,前僕後繼的沖進來,在這生命獵場求一個機會。

楚國,則只能被動的加入這場戰爭,跟著那些蠻人異族,在這生存場廝殺著。

就和當年的周國一樣,被一個河隴二郡,牽絆住了腳步,被無數想求活的異族拉住了手腳,不斷的在這片異域流血虛弱。

不過楚國比周國好上一點的,就是楚國的體量比周國更大,面對的敵人也比周國更少、更弱,所以哪怕被不斷放血,但因為自身的造血能力卻是更強。

流失的這點血液,還沒等對身體造成各種影響,就有更多的新鮮血液被補了回來,身體甚至還更強壯了。

或許也正是因此,所以面對這殘酷的西北戰事,哪怕死傷損失如此慘重,楚國卻也能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而不是選擇龜縮保守吧。

如果說西北河隴的戰死,對楚國來說,就是一個雖然痛,但是能接受的傷口的話。

那麼同樣起自神武二十五年,禍端興于南海的海寇之亂,就一個讓人全身發癢,卻又無法根治的頑疾了。

因為南極地火已經開始爆發,生活在南海島域的大量島國,不得不乘船出海,前往沒有地火滋擾的北方,希冀在那里求得一處棲息之地。

于是雖然限于海船不足的緣故,那些南方島國無法像草原蠻人、西域異族一樣,直接來個舉族、舉國遷徙。

但是以南海的環境,萬島林立,那些島國過往生活習性,就喜歡乘舟而行,喜歡打大船,往來皆以舟船為主。

如果說九州的各國,建國是以陸軍為主的話,那南海各國,則就是以水師的為主了。

因而任一南海小國,基本都能拿出數千條船,其中能通行海域的百料大船,不下數十。

一些南海大國,更是舟船十數萬,海船數千,遮天蔽日,蓋絕域海。

像這些島國,此一窩蜂的朝北邊涌來,那幾乎就意味著海疆糜爛。

楚國在九州諸國之中,已經算是興盛舟船的大國了。

可哪怕是楚國,舉國船只也不會超過十萬,其中可稱得上大船,能通行大海者,更不會超過三千。

以這點實力,面對鋪天蓋地而來,數量多達數萬、十萬的南海舟師,根本就是浪濤里的石子,只要撞上,那瞬間就會被淹沒。

因此,除了在開始時,依舊堅持巡視海域,清掃海寇,硬撐了一段時間外。

等楚國那僅有二十萬的水師,在損失了過半人後,就果斷撤回了港口,保存實力。

除護衛一些重點區域外,便再不外出了。

但如此一來,楚國的數萬里海疆,也就徹底淪為了那些南海匪寇的樂園,從此烽火四起了。

上萬條船,數十萬海寇,活躍在楚國的沿海,時不時就上岸劫掠,嚴重的甚至還攻打城鎮,公然割據。

畢竟這泛海而來的海寇,本質還是想給自己國家部族尋一個棲息之地,與尋常只為劫財的海寇,還是有極大區別的。

不過這種想佔據領地的行為,自然受到了楚國的嚴厲打擊。

在海上,受限于船只水師的勢弱,楚國不得不避讓。

但是那些南海海寇如果上岸,沒了舟船依托,楚軍可就半點不懼了。

甚至都不用楚軍出手,那些被封在嶺南的臨海藩國,自己就帶兵把那些跟他們來搶地盤的海寇,給直接趕下了海去。

兩邊一個想上岸,一個苦于海疆的匪患,就這麼拉扯了下去。

就連楚國的臨海、廣陵、建安三郡,也因為海寇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了沿海的大片小城鎮,除了幾個重兵把守的大城外,大量的百姓都被遷到了更為安全的內地。

沿海一百里內,就這麼被放棄了。

不僅是楚國,北邊同樣臨海的梁國、南鄭、晉國等國,也和楚國一樣,受到了海寇的襲擾。

只不過他們因為身處北邊,距離南海有些遙遠,來自南海的海寇趕不到那麼遠,海疆寇患少一些罷了。

只是晉國、許國那邊,海寇的匪患較為嚴重些。

因為那里不只有來自南海的海寇,從東海那邊,也有被海上風暴驅趕而來的海寇,開始向著九州遷徙。

目前這些人已經在豫州、梁州一帶登陸,正頻繁的騷擾晉、許二國的海疆,給他們造成極大困擾。

就連豫州的戰事,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影響。

總之,整個九州,凡是沿海之國,那永無止境的海寇的騷擾下,就沒有不飽受其苦的。

只是楚國的運氣差了點,北疆有草原蠻人、西域異族入侵,海疆則有南海海寇作亂,騷擾沿海。

哦,不對,還要再加上一樣。

西南那邊,緊挨著的南域雨林,近段時間也出現了一些往北遷徙的小國部族。

似乎在雨林的最南端,也開始出現了地火肆虐的情況。

一些雨林南部的小國部落,因此失去了家園,不得不向北遷徙,尋找新的棲息之地。

在他們的遷徙潮影響下,雨林南部、中部的一部分國家部族,也被裹挾著向北遷徙。

只不過因為雨林中,地火出現的區域還是太小,覆蓋面還不算很大,所以受到波及的部族國家不算多。

由此引起的遷徙潮,就算有影響,也被雨林中部、北部的國家部族給暫時擋住了,僅有一小部分擴散到了楚國西南。

這些僅有的影響,也很快就被西南的大理、南詔一系的藩國,給輕松解決了,並沒鬧出亂子了。

只是這個消息,被傳回了巴陵,讓朝廷好對此有個準備。

畢竟任誰都清楚,眼下雨林的騷亂,僅是個預兆。

隨著地火的北上,很快整個雨林都會受到波及,最終所有林海都化為火海。

而在這沖擊之下,凡是生存在雨林中的部族國家,為了生存,都會向北遷徙。

屆時,楚國就不得不面對,整整一個域的人口遷徙潮的沖擊了。

哪怕南域雨林因為環境的緣故,里面生存的人口較少,可能還比不上北域草原。

但再這麼少,那也是一個域的人口,數量也是以千萬計的。

這麼一個遷徙潮,可不像北邊的草原蠻人、西域異族那樣,還有一個魏國在幫著分擔壓力。

南域雨林的林中之人,可是只能由楚國一力抗下的。

現在西南那邊的十幾個小國,甚至包括嶺南的藩國,在得知了雨林的異變之後,都已經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當中。

建設關隘,修繕城牆,征募兵馬,囤積糧草……

凡是和戰爭有關的事物,西南、嶺南的藩國們,都開始了準備。

因為來自南域雨林的遷徙潮如果真的到來,那麼第一波受到沖擊的,就是西南、嶺南區域。

他們這些藩國抵在第一線,那是想逃都逃不了,只能和那些雨林之民死磕下去。

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敢懈怠。

總之,北疆戰事正酣,海疆匪寇不斷,西南戰雲籠罩,這就是近十余年來,楚國所遭受的事情了。

在這三大戰場拖累的情況下,楚國境內月復地,盡管依舊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但這份盛世,也是帶上了一分陰霾,著實暗澹了幾分顏色。

……

巴陵城。

經過長達三十余年的盛世渲染,這座帝都也漸漸多了幾分歷史的沉澱,展露出來獨屬一國中心的底蘊與富貴。

「真是一場繁華好夢啊!」

皇宮觀星台,陸淵站在台上,登高遠眺,看著幾乎無邊際的巴陵城,謂然長嘆一聲。

而後扭過頭來道︰「孫兄,你說是不是?」

旁邊孫思文點了點頭︰「確實是一場繁華好夢。」

時已神武四十年,又是十五年的太平歲月。

隨著人口的繁衍,四方之人的匯聚,巴陵城又大了一圈,人口也再度攀升到了三百萬的可怕數字。

在這種依舊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像巴陵這種巨型都市,幾乎是難以想象的存在。

別說在楚國了,就是在整個九州,那都是絕對的天下第一城。

因為如今的中州霸主,曾經的九州第一強國,如今的國都大梁,人口也才剛剛百萬的規模而已。

經歷了二十余年的戰爭,梁國也被拖的筋疲力盡,國都大梁的人口不僅從原本巔峰時的一百五十萬眾,跌落到了此時的一百萬人。

就連梁國天下第一強國的寶座,也人拉了下來,換了江山。

大梁的繁華,就和它的主人一樣,印證著一個帝國的興衰。

當然,這只是實際中的大梁。

在現實中,在外人看來,如今的大梁,依舊是天下第一城。

梁國,也依舊是天下第一國。

因為真正的第一,楚國,已經有十年時間,沒有向外人公布自己的人口、兵馬、錢糧產量的重要數據了。

「十五年積蓄,我大楚一直都在隱藏實力,用連綿兵戈,以及這場繁華大夢,來迷惑世人。」

陸淵注視著巴陵城,心中思緒飄遠,口中歷數︰「七千萬的人口,三百萬的兵馬,年入四億兩銀子,開田六億畝,產糧五億石,先天七十二人。

十五年時間,我大楚已經積蓄出了這些家底。

但是卻一直隱藏著,就為了等待一個機會。

為了取信于北國,我連年興兵,聚數十萬眾于隴西。

撤村廢鎮,棄守數萬里海疆。

姑息西南,放任林民坐大。

靠著這些近乎于自殘的手段,總算才讓那些人放心。」

近些年來,楚國向外界展示的,只有北疆的戰事,海疆的匪患,西南的烽火,以及國內的歌舞升平。

而楚國不公布自己數據的行為,也更像是自身被那連綿不絕的戰爭,給拖的不堪重負,整個國度都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眼下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在粉飾太平罷了。

嗯,這也的確是楚國,想傳遞給外人的信息。

不然,你難道要將楚國的真實信息,告訴天下人嗎?

這樣倒確實是大揚國威,震懾天下了。

但是震懾過後,就注定一地雞毛了。

原因嘛……

如果南邊的楚國,是個內憂外患,問題重重的國家,那麼北邊的梁國、魏趙徐等國,自然可以放心的大打出手。

可要是楚國是個錢糧充裕,兵戈銳利,內外無憂,底蘊冠絕天下的國家。

試問,這樣一個強國,就躲在你後面,一直虎視眈眈的盯著自己,誰心里不忐忑,誰心里不會防著一手?

梁國和魏趙徐等國開戰,又如何能全力以赴,不留余地。

魏趙徐三國,又會不會擔心,等自己和梁國拼了個兩敗俱傷,楚國來撿了桃子?

因此不解決這些國家的疑慮,他們是不會遂楚國的願,在青州大打出手的。

沒人想為他人做嫁衣。

這也是楚國明知只需防守隴山,就可以封鎖西北,以極小的代價護住漢中,卻依舊要硬是出兵河隴,與草原蠻人、西域異族死磕的原因。

你不舍得付出一定代價,怎麼取信于人?

魏國和楚國一樣,同樣面對著草原蠻人、西域異族的入侵和威脅,在邊疆北面和西面,同樣深受此患。

為了抵御那些異族,魏國死傷的人,只會比楚國更大。

唯有經歷過,才能知道其中苦痛。

同樣的,深受海疆匪患之苦的梁國,也能體會楚國的難受。

所以對于楚國在無盡邊患中,不斷虛弱的言論,北邊四國,是頗為深信的。

因為他們面臨一個邊患,就深感疲憊,應支不暇了。

楚國一下面臨三個,幾乎等于面臨三個霸國圍攻,又怎麼可能好受?

梁國扛著魏趙徐三國的圍毆,被打了十幾年,最終變得民乏財困,海內虛耗,戶口大減,兵鈍甲破。

楚國就算好一點,又能好到哪去?

正是有著這種楚國和自己一樣的觀點,才有了如今九州盡皆疲憊的局面。

「而眼下,我是注明了,朕听說,魏國已經盡數放棄自己佔有的兗州之土,把舉國之民,都遷入了河南、南陽二郡,重點防守朔方、關內,經營原本的周國故地了。」

陸淵繼續提起最新的一則消息。

隨著時間過去,北邊最早發起的寒潮天災,在經過三十余年的演變之後,已經逼近到了兗州區域。

此時兗州整個北部,都已經化為了冰天雪國。

而兗州中部,則盡數被南遷的那些草原蠻人和兗州小國之民佔據,上千萬人擠在那里,每日都在瘋狂的向南進行遷徙沖擊。

寒潮在不斷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一日不向南走,下一刻就會被風雪吞噬。

這已經不是風雪逼迫,而是火燒眉毛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魏國在遷走了所有的兗州百姓後,也沒繼續死撐著不退,而是干脆利落的放棄了自己所有的兗州之土。

把兗州南部的土地,讓給的那些急紅了眼的南遷之人。

只是即將被寒潮吞沒,已經被遷的沒幾個人的兗北土地,可以隨手放棄。

但依舊是重要的產糧地,並且未來二三十年內,應該還能安穩的雍州東部之地,或者說朔方、關內二郡,魏國能放棄嗎?

當初此二郡,周國後方的河南、南陽二郡,就是安全的月復地,可以源源不斷的產出錢糧兵甲,以支應前線的戰爭。

有著這份底子,周國依舊是天下霸國,能稱雄于世。

而等到周國放棄了朔方、關內二郡,河南、南陽就成了前線,二郡百姓變得直面戰爭,再難以安心生產。

于是周國陷入了錢糧短缺,大面積饑荒的窘境。

國中再也難以支撐大規模的部隊,養活不了更多兵馬,最後哪怕有著梁國幫助,也迅速被魏國給消滅了。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有著周國的例子在,魏國應當清楚,他們已經退無可退了。」

陸淵說到此處,語氣有著感慨︰「但是來自北邊的草原蠻人,還好對付。經過了數十年的消耗,原本有數千萬人的草原蠻人,眼下已不足千萬了。

如當初的雪原蕃人一樣,死傷太多,成不了氣候。

最後不是被人吞並,就是消亡再南遷途中。

可西邊來的那些西域異族,他們可才剛剛啟動遷徙。

以西域之廣闊,這些異族最少也有三四千萬人。匯合草原蠻人以及兗州殘民之後,這些西邊的難民,人數甚至可能達到五千萬眾。

而如今之魏國,可還有四千萬人?

其東有梁國,西有異族,北邊盟友趙國,似乎也對魏國之河南郡,蠢蠢欲動。

今時之魏國,與它時之周國,何其相像?

魏國如果不想步周國後塵,那就必然需要作出取舍,放棄與梁國方面的戰場,全力保住國內。

其若是退出,趙徐二國,再難與與梁國抗衡。

我大楚消耗四國之策,也將失效。」

陸淵語氣低沉,聲音中帶著堅定︰「所以,我們等了數十年,盡管時機還不算成熟,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北伐,勢在必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