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83章梁國君臣

梁國,大梁城。

自上古華光帝成為第一任人皇以來,便選擇定都大梁,以統御中州四夷,此地繁華由此而始。

不過上古年間,仙神並立。

整個九州世界佔據主導的,並不是那些如同螻蟻的凡人,而是那些掌握了超凡偉力,能移山填海的仙神。

所以那個時候所謂的人皇,其實也不過是降服了所有仙神,得到所有修士承認的共主罷了。

上古三帝,只統御仙神,並不直接對凡人進行統治。

其是仙神的帝,而非凡人的帝。

而仙神修士,為了修行,多居于洞天福地,處在靈氣充裕之所。

此類地方,又往往在深山大澤,遠離平原。

所以上古年間,三帝和修士們,對于世俗凡人的治理,其實是沒放多大心思的,完全是任其自流,不以為意。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除了中州之外,其它九州之土的開發,都是從近兩三千年來,靈氣開始極速枯竭,仙神隱蔽之後才開始的。

就如兩千多年前,臨海世家南部揚州,定都金陵,以此據點慢慢開發南土。

其它雍州、冀州、徐州等地,也多是如此。

由此可見,已經開發了數萬年的中州,該是何等之繁華。

而處于中洲之核心的上古帝都大梁,又是何等之雄偉。

事實也是如此。

大梁城處在大河之南,周圍三水環繞,灌既良田百萬余頃,養活之生民以千萬計。

整個九州之中,一直都是以青州為首,而佔據了整個青州的梁國,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九州第一強國。

自神武七年,攻滅來國,統一青州以來,梁國就常年不興兵戈,而是專心梳理內政,修養生息,積蓄內力。

如今六年時間過去,隨著梁國的深入治理,青州東部五郡的新收領土,早已盡數歸心,開始產出大量的錢糧賦稅,向東輸入大良。

而來自天南海北,九州各地的商旅,也紛紛運輸著貨物,往這座天下最中心的城市而來。

匯聚了天下所有財富的大梁城,以及坐擁此城的梁國,也借此輻射天下,施加著自己的影響力。

就如此時,針對梁國西面與南面的變故,如今大梁城內的君臣,展開了一場會議。

梁皇宮。

議政殿內,梁帝高坐于首,下方兩列群臣各自並座,每個人桉前都擺放著一些資料和奏疏,臉色凝重。

「諸卿,如今魏逼于周,周人國都長安,日日聞警,兵戈之聲不絕。

同樣趙人興師河內,三十萬大軍日夜操練,廣造戰船,訓練水師。

大河之上,皆是趙人船影。

其覬覦河南之心,可謂人盡皆知。

以周人現如今的處境,四面皆敵,國內興兵七載,將士死傷以百萬計,民眾苦于賦稅,往來疲憊,流離失所。

此等景象,已有亡國之勢。

以朕觀之,周人怕是保不住其河南、南陽地了。

諸卿以為,我大梁是否該有舉動,興兵向西,奪取此二郡,以免為魏、趙、楚等國所取。

也好屏蔽我大梁西境,安穩邊疆。」

梁帝的聲音威嚴而莊重,帶著一股強大無比的自信和底氣,似乎面對魏、趙、楚等三大霸國,也毫無畏懼。

這在外人看來,或許有些多大。

但若是深入了解過當今梁帝,便能知曉此並非狂妄,反倒還算是謙遜了。

當今梁帝歲已四十有二,登基已有二十二載,其自繼位以來,便連年興兵,征討四疆南北。

即位之初,就南征揚州越國,用兵數載,最終逼的越國割讓江北廣陵三府,並以弟事梁,令這個江南大國屈服。

打服了越國之後,梁帝回國休養不到一載,又領兵東征青州東海諸國,掃滅數個小國,設置了東海郡。

緊接著,又北上征討來國,花了數年時間,在北邊霸主徐國干涉的情況下,消滅了這個青州東北的兩郡大國,徹底解決了其統一青州的絆腳石。

隨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沒了來國阻礙之後,青州東部的一應小國,都沒撐過兩年,便一一被梁國消滅設置了郡縣。

到如今,整個梁國已地擁十五郡,成了青州唯一之國,是名副其實的中州霸主。

而梁國十五郡之中,則有足足五郡之地,是當今這位梁帝打下來的。

如此威望,如此功績,再加上連續擊敗數霸主的戰績,以及如今梁國強大的國力,自然認得這位梁帝有這個底氣說出此話。

因為他,可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武帝。

開疆拓土即為武。

「陛下,我國統一青州,便已為天下諸國所忌懼,令諸國戒備敵視于我。

而且我等已佔據半個中州之地,叫天下諸國來說,所得可謂最厚,天下未來之利,半數已在我手。

盈滿則溢,過猶不及。

只統一青州,便令北邊趙徐二國,南邊楚寧二國,皆虎視于我,覬覦青州之地。

此時若是再奪河南、南陽二郡,那麼西邊之周魏二國,怕也要立刻罷兵休戰,揮師向東了。」

下方群臣之中,梁國名將,昌邑君楊辰,見自家皇帝似乎對河南南陽二郡起了貪念,想要揮兵攻伐,立刻起來勸戒道︰「我大梁獨佔一州,為天下之最。

可一州之地,國力再強,也難抵整個九州。

我大梁周邊,北邊趙國據冀州,徐國據徐州;西邊周國據雍州;南邊楚國據揚州;東邊鄭國據豫州。

同時北邊兗州魏國,亦開始大舉南下,想要向中州月復地推進。

以上六國,皆為一州之霸主,國中可發百萬雄兵。

這四方各國若是聯合,稍一動員,便可出三五百萬之軍,攻打我梁國。

我大梁雖強,可經過這些年休養生息,戶口也不過增長到了六千余萬,兵馬三百萬而已。

此等實力雖強,可遠沒達到可以一國敵天下的地步。

現在各國之所以沒有聯合攻打我梁國,只是因為周國疲憊于蕃人、魏人之禍,楚寧爭霸于江南,趙、徐國北江有胡患。

鄭國同處中州,與我國接著各國覬覦,自顧不暇。

各國皆各有麻煩,難以顧及我國罷了。

可如今,周國將亡于魏,楚人已有一統江南之勢,趙徐二國已穩固北疆。

我梁國周邊,已有四國可以抽出余力,插手青州事宜。

此時他們之所以沒立刻動手,不過是因為以一國之力,難以抗衡我大梁,心中有所畏懼罷了。

可等他們彼此串聯,溝通愈發密切,遲早能合縱連橫,組成聯軍,共伐我國。

所以當今之時,我國首要之務,絕不是奪佔河南、南陽二郡,將附近的最後一塊中州之土奪下。

這樣會刺激附近各國,讓他們加快聯合腳步,討伐我國。

我大梁要做的,是要大力扶持周國,讓其幫助正從北邊南下,氣勢洶洶的魏國。

魏國擁地十郡,人口三千余萬。舉國可用之兵,足有兩百萬。

另外其還得的了神劍門的全力支持,國中先天宗師,足有二十余位。

放眼天下諸國,魏國是僅次于我梁國的。

若讓其吞並了周國,魏國國勢還要進一步上漲,屆時地跨兩州,聲勢比我大梁還要更上一籌。

到時魏人揮兵西來,怕是憑其一國,就可敵我大梁。

這實在是我大梁有史以來,最為可怕的大敵。

所以,為阻此等局面出現,就必須阻止魏國南下,將它擋在西北,不令其與我接壤。

正好周人疲弊,國力大衰,隱有跌落霸主之位,實力不復從前,再難為我梁國西境之患。

而且周國雖弱,但也還有千萬之民,百萬之軍,先天宗師亦有七人。

此等實力,進取不足,但自保有余。

只是一心防守的話,還是能擋住魏國的。

甚至北邊的趙國,也能用周國牽制一二,令其無法全新向南,與我梁國為敵。

而周國得我之助,可以坐穩南陽、河南二郡,于日後也有了退路,國祚可保無虞。

此等恩德,必可令其心生感激,從此緊靠我梁國,為我屏障。

故而臣以為,不如扶持一個弱小的周國,讓它成為我大梁從屬,替我梁國守著西境,擋住魏國之患。」

楊辰長篇大論,向梁帝講述著自己的看法。

而梁帝听完,沉思一會,最終緩緩點頭︰「昌邑君說的不錯,我大梁如今佔據半個中州,比之各國,已經是佔盡好處了。

再去貪圖河南、南陽,即便得之,與我也好處不大,反而會引起諸國之怒。

反倒是援助周國,可讓我得一西境屏障,以阻魏國之患,牽制趙國之力,對我大梁的好處還更大些。」

梁帝說到此,轉頭看向下方一人,吩咐道︰「張卿,稍後你和昌邑君,以及戶部、兵部商議一下,看該如何援助周國。

等有了一個章程之後,再挑選合適使者,上稟于朕,令其出使周國,商談兩國合盟之事。」

「是。」

鴻臚寺卿張凱,立刻起身應命。

說完了周國之事,梁帝看了眾人一圈,又繼續道︰「周國之事便這麼定了,我大梁西和周國,以屏障邊境。

有周國在,可保西境無憂。

但北邊趙徐二國,南邊楚國,這些年也不斷擴張,趙國滅北部三胡,收胡騎百萬,拓地兩郡。

如今趙國已有九郡之土,民眾兩千余萬,先天十六人,甲兵一百五十萬,為河北雄國。

徐國雖無擴土,但近些年也不斷出海行商各國,以商補貼國用。

近些年來,不僅使得府庫大增,還用錢糧招誘徐州大量夷狄為民,讓徐國戶口迅速殷實。

致使其不過六郡之地,人口卻達兩千萬,境內良田廣布,商貿發達,富庶甲于天下。

靠著這些錢糧積財,徐國已經養了百萬之軍,先天宗師也有十二人,不容小覷。

南邊的楚國,去歲更是擊敗了寧國,距離一統揚州,也不過這幾年之間。

到時候,它將是除我梁國外,第二個全據一州之國。

以揚州之富庶,哪怕這些年屢遭兵亂,地方貧苦,但怎麼著也能剩個三四千萬之民。

修養數載,便可出二三百萬大軍。

而其先天之將,更是足有二十五人,遠勝于各國。

楚王陸淵,天下名將,一手開創了這偌大基業,本人更是據傳仙武雙修,實力不下于仙門道主。

有此國力,有此明主,若不及早制之,怕是我大梁南疆,從此就要烽火不休了。」

梁帝說到楚國和陸淵,臉上難以掩飾的忌憚。

在九州諸國中,楚國一直是個極特殊的存在。

這特殊,並非是特殊在它的制度,或者文化、習俗。

而是因為楚國是九州各大霸國之中,唯一一個近些年立國,草根出身,並且迅速成長到如今地位的國度。

九州其它霸國,無不是傳承淵源,如寧國一樣有著深厚底蘊,出身高貴無比,由世家公卿治國。

所以同為世家公卿治國的梁國、周國等國,對于楚國這種草根出身,重用大量寒門人士,暴發戶一樣的國度,自然充滿了忌憚和敵視。

當然。

九州再怎麼沒落,也勉強算是個修仙界,這里以實力為尊。

所以面對有強大實力的楚國,各國別管心里如何想,但明面上卻依舊保持了尊重和友善,沒腦殘到無故招惹。

哪怕是被楚國打的極慘的寧國,如今那些臨海世家們,還不是照樣該跪舌忝的跪舌忝,該通敵的通敵,沒有絲毫猶豫。

可也正是因此。

面對一個草根崛起的楚國,面對一個以武力開創下的如今偌大基業的楚國,世人的警惕,也是前所未有的強。

尤其是近些年來,關于楚王陸淵的種種傳聞,流傳開來。

如什麼出道以來,領兵征戰,未嘗一敗,為天下名將。

如其個人神通驚人,仙武雙修,已有五位先天死于其手,所殺先天為世上之最。

如楚國的青、黃二系真人,這些突然冒出來的修士,據傳與楚王陸淵也有著極深的關聯,疑似其分身。

這種種傳言,更是引得無數人注意忌憚。

再加上楚國近些年,接連取得的大勝,和其如今國力,早已讓梁帝將楚國當作的自己第一大敵。

現在正式提出來,便是要集思廣益,與群臣想個制衡辦法。

而眾臣听了梁帝所言,也是不由皺眉沉思,彼此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北疆南疆之患,確實是如今梁國急需應對之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眾臣一陣,最終還是昌邑君楊辰站出來,表達眾人意見︰「陛下,北疆趙徐二國,近些年來雖漸漸穩固其北境,可期北境胡患,並未解除。

受寒潮驅使,北國三州三域之胡虜夷狄,無不紛紛遷移南下。

趙徐二國,近些年便是因此,不得不在北境與眾多應敵胡虜夷狄大戰。

只不過趙國采取開疆拓土,邊境北移,以獲得足夠戰略縱深,保證北境安寧的策略。

而徐國,則以錢糧招誘胡虜夷狄,將其收編為民,充實國力罷了。

但北方三州三域之胡虜夷狄,人數以億計,又豈是這兩國能夠殺戮、招誘的盡的?

現在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百萬胡虜夷狄南下,騷擾兩國邊疆。

這兩國為了抵御胡虜夷狄,在其北境,無不屯駐數十萬兵馬,派遣重將鎮守,方保證國內無憂。

此等情況下,這兩國縱然想南下,攻伐我梁國也,難以出全力。

不見強如魏國,數次南征周國,不也每次才動用四五十萬兵馬,五六位先天嗎?

而趙徐二國,遠不如魏國。

依臣看,以兩國如今情形,趙國南下,最多出兵五六十萬,先天五六人。

徐國南下,最多出兵三四十萬,先天三四人。

兩國合計,兵馬也不到百萬,先天不到十數。

此等實力,我梁國只需在北疆安插百萬兵馬,設置十位先天,足可無憂了。

至于楚國……」

楊辰頓了頓,眉頭稍皺,語氣嚴肅幾分道︰「楚乃大敵,楚王陸淵更是深不可測。對此敵,臣以為不可主動出擊,須以防守為上。

不過雖不出兵,但對于楚國如今擴張之勢,也需全力遏止。

臣以為可以依周國例,扶持江南寧國,用其牽制楚國。

據臣所知,江南寧國,如今得了紫雲道全力資助,國中先天宗師仍有十三人之多,兵馬還有五六十萬之眾。

這等實力,比之周國還要強上一籌,唯兵馬稍遜而已。

若我大梁能資助寧國錢糧,助其招募足夠兵馬,再于江北為其聲援,屯重兵威懾楚國。

那寧人必受鼓舞,楚人也將驚懼,不得不以重兵與我對峙。

這樣其能用來統一江東之兵馬,必然大為減少。

寧國又得我資助,國力和聲勢大勝,必會拼死抵抗楚人。

如此雙管齊下,楚人想要一統江東,自然遙遙無期。

而江東不統,揚州不能歸一,有寧國這個大敵在側,楚國又怎麼敢揮兵北伐?

我大梁又有重兵屯于江北,邊境防守嚴密,楚人沒有機會,自然可以被封死在大江之南。

這樣守個百余年,等到四極廢毀,楚國根基破滅,自然不成威脅了。」

這位昌邑君楊辰,不知是不是吸取了寧國教訓,此次針對楚國之定計,采取了極為穩重之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