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09章開國登基

沉丘確實有這個自信斗志。

他今年不過一百零二歲,這個年紀對于那些普通人來說,或許已經到了天人大限。

但對于先天宗師來說,卻是一生中最年富力強的時候,還有將近五十歲可活。

更為難得的是,他如今已經是天天第二境的修為,距離先天第三境,也就是傳說中的大宗師之境,也有著一絲觸模機會。

就以上這麼多條件,對于沉丘來說,眼前的暫時失敗和退讓,完全是可以容忍的。

望著那一個個垂頭喪氣的家伙,他大聲呵斥。

「不就是割讓了三郡嗎?

且讓陸淵那些賊子得意去。

待本將軍登臨大位,繼承皇統,到時休養生息個二三十載,以臨海郡、豫章郡的富庶,重新聚集百萬雄兵,不在話下。

到時我親提雄兵,再一一討平那些賊子。」

沉丘心中,對此充滿著雄心壯志。

他還等得起。

足可用二三十年休養生息,再用二三十年討平天下。

到時前朝蕭越丟失的山河故土,沉氏新朝重新奪了回來,無疑更能證明沉代蕭氏的正統。

而有這個功勞在,他長洲沉氏,並能得到其他世家支持。倒是多做個一二百年皇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繼任之時,就丟失三郡,雖然糟糕。

但對于沉丘來說,也不算太過糟糕。

楊景等人听了他的話,一個個也不由稍稍振奮起來,總算有了些心氣。

確實,以這位大將軍的實力和壽命。

只要他們能夠緩過這口氣來,那麼等到二三十年後,以江東四郡為根基,重新再收拾舊山河,並無太大問題。

一念至此,楊景也振奮道︰「若真到那時,我願為先鋒,為大將軍破滅陸賊,收復洞庭郡。」

二三十年後,楊景也才八九十歲,正值壯年,一身實力處在巔峰。

到那個時候,他要親自將自己塑造出的錯誤,給親手解決。

沉丘听聞此言,哈哈大笑︰「那到時,我必以楊卿為征西將軍,領三十萬大軍,討平陸逆。」

對于楊景,沉丘還是很重視的。

畢竟這是世家之中,僅存的六位先天之一。

而如果等到二三十年後,更是可能是五位之一。

因為武安侯白夢陽大限已至,已經活不到朝廷重振旗鼓,討平天下的那一年了。

再到那時,沉丘自己也會因為衰老,漸漸虛弱。

到那個時候,朝廷挑大梁的,就是楊景、上官明這些下一代了。

此時看到後輩能有如此心氣,沉丘自然開心無比,因為這代表了新朝未來的活力朝氣。

「我等為大將軍祝。」

看兩人如此斗志昂揚,尚書令霍廷玉等人,也不由出聲恭祝。

只不過相比于二人,他們明顯沒那麼激動。

在場除了沉丘、楊景外,其他四人都不是先天,只能如常人般,活個八九十歲,或者百歲。

而能身處如今高位,他們年紀也已經五六十,甚至更大了。

大將軍沉丘所言的新朝盛世,四人注定是看不見、參與不了了。

相反。

在那新朝盛世到來前,大越亡國,新朝初建的艱難時期,他們幾人倒是要度過。

如此事情,真不值得高興。

當然,大將軍和楊景能有如此斗志,新朝日後若真能收復三郡失土,那對這幾人來說,也是好事。

畢竟他們享受不了盛世,可他們的家族,他們的子孫後代,確實能夠享受的。

新朝能夠昌盛,對他們,對整個臨海世家,都是好事。

而就在這種共識之中,沉丘六人達成了妥協,關于冊封陸淵三人為國主的詔書,也迅速的在朝廷擬詔,然後由弘道帝用璽,給發了下來。

不過據傳弘道帝用璽之時,幾次哽咽,痛哭流涕,直呼子孫不孝,使江山社稷如此,神情悲痛至極。

顯然。

雖然退位之後,還能作為六姓七族之一的世家,在新朝混個高官,繼續高高在上的俯視天下眾生。

可做慣了皇族,坐慣了這天下的九五至尊,習慣了天下人俯首稱臣。

此時驟然跌落高位,這位蕭氏皇帝依舊有些難以接受。

但沒奈何,整個臨海世家達成的共識,就已經代表了整個朝廷的意見。

在這股大勢之下,他這個傀儡皇帝,也無可奈何。

除了做一個蓋皮印章,再難做任何事情。

……

弘道七年五月十五。

離開近月的楊景,在拿到了朝廷冊封詔書之後,又日夜兼程,快速返回了洞庭郡。

然後與益陽城外,又見到了陸淵。

「朝廷已同意冊封你為長沙王,以洞庭郡為國。冊封嚴望秋為南海王,以南海郡為國。冊封蘇玄歌為寧海王,以郁林郡為國。」

見面之後,楊景單刀直入,說出了朝廷給的冊封。

長沙王?

洞庭郡為國。

陸淵听到這兩個關鍵信息,自己久望的事情終于達成,心中頓時欣喜,就不由笑道︰「陛下厚恩,朝廷寬仁,臣在此謝過皇恩。」

楊景卻是伸了伸手,嚴肅道︰「先別急著謝,朝廷立下此賞,也並不是沒有條件的。

你們就國之後,必須在半年之內,各自出兵十萬,協助朝廷北擊周國。

助朝廷打退周人,收復西川失土。」

這一次陸淵他們突然發難,打了朝廷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雖然暫時退讓,給他們各自封了一郡為國,但卻不代表朝廷真的就這麼認栽,善罷甘休了。

如今的退讓只不過是暫時的。

這次回京,楊景與大將軍沉丘等人多方商議。

定下了先退周人,保住國祚,休養生息,再平逆賊的策略。

為了達成這個戰略,朝廷決定,原先打算冊封給白鳳寺的九真半郡,將重新收回。

白鳳寺和觀海山莊,將移封西川郡。

而九真郡,朝廷則繼續收在手中,有武平侯謝寧治理,在那里修理甲兵,儲蓄糧草。

待日後朝廷決定討平逆亂時,北邊朝廷數十萬大軍南下,武平侯謝寧則率兵至九真郡北上,與朝廷南北夾擊南海、寧海兩國。

所以對于這麼一個處在嶺南兩郡後方,戰略位置及其關鍵的九真郡,朝廷是絕不可能放手的。

但已經答應了白鳳寺與觀海山莊的條件,卻又不得不履行。

所以在江東四郡不可能動的情況下,朝廷也只能重新打退周人,然後從他們手中奪回西川郡,用來安置白鳳寺和觀海山莊了。

可想達成這個目的,僅靠朝廷如今的實力,自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陸淵等人的幫助,就是必須了。

既然此時已經無法改變,給陸淵他們封國的現實,那麼索性就以封國作為條件,換取陸淵他們的鼎力相助,把這些叛逆利用最大化了。

而陸淵听到這些條件,則立刻應允道︰「此無問題,只要朝廷公布詔書,公開冊封我為國主。那建國之後,我便可提十萬大軍,北上天門府,助朝廷打退周人。」

他回答的很是干脆。

其實對于周人,陸淵心中也是很憂慮的。

畢竟洞庭郡的北方,就是周國的襄陽郡,西邊,同樣是周國控制的西川郡。

如今周人陳兵三十萬在江北,虎視眈眈,隨時想要渡江南下。

對于早就把洞庭郡視為自己地盤的陸淵來說,這麼一個巨大威脅,怎麼可能忽視?

更不用說,現在朝廷已經把洞庭郡冊封于他,讓自己建立長沙國。

而長沙國的領土,可是包含天門府的。

如今周國三十萬大軍就在天門府,正在陸淵的國土肆虐。不把這些人打跑,他這長沙國就算立了,也過得不安穩。

此時能借著朝廷的手,把周人打跑趕走,對陸淵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而收回西川郡,更是一件好事。

把此郡收回來,那麼洞庭郡的西面,便能解除周人的威脅。

至于朝廷拿了此郡,會不會對洞庭郡有威脅?

現實的說,這個威脅自然是有的。

但卻不算很大。

畢竟西川郡北面,便就是周國漢中郡,朝廷收回了此郡,首要目的可不是夾擊陸淵,而是該怎麼抵擋周國的後續報復。

有著周國在北面牽制著,以現在被打爛的西川郡,能分出多少兵力來威脅洞庭郡,還真的是個問題。

所以擊退周人,收回西川郡,對于朝廷來說,是個好事。

對于陸淵來說,更是個好事。

面對這種合作雙贏的事情,他自然不會拒絕。

而听陸淵這般應允之後,楊景心中也松了口氣,總算是露出絲笑容道︰「若如此,那邊沒什麼問題了。將軍準備何時接受詔書,就封立國?」

陸淵聞言,笑道︰「此事先不急,可放到日後。倒是此時,我有一事,欲請楊兄相助。」

楊景問道︰「何事?」

陸淵笑了笑,沒立刻回答,而是拉著對方,走出營帳,然後指著遠處那座處在湖邊的益陽縣城道︰「楊兄且看,如今江南之地,周人只余這股殘軍。

如今我等既要北伐,自要先拔除這顆釘子。

所以,以我之見,楊兄既為征北將軍,現在還領著大軍留在潯陽,成何體統?

自可領兵而來,與我相聚此城之下。

武成侯也是,他為征西將軍,如今洞庭境內未平,龜縮在郡城,像什麼樣子?

也應領兵而來。

到時你我三家聯手,三十萬大軍齊至,正可聯手攻破此城,斬殺周人。

等以這些城中周人之血祭旗後,便領大軍北上,渡江而至天門府,此不妙哉?」

益陽縣城之內,周人殘兵雖然只有八千,但先天宗師卻有三位。

以陸淵此時兵馬,雖然並非無法打下此城。

但強攻之下,死傷定然也少不了。不丟個兩三萬具尸體,是別想破城的。

如今他即將開國,正是用兵之時,怎麼可能浪費兵馬于此城之下。

此時既然已經與朝廷和解,那有這麼一個強力盟友不用,豈不是傻?

那可是四位先天宗師,十四萬精銳戰兵呢?

這麼一股強悍力量,只要能拉到益陽城下,攻破此城,還不輕輕松松?

楊景听了陸淵的話,自然知曉對方打的算盤。

只不過陸淵說的也有理。

眼前這個周人埋在江南的釘子,若不將其拔除去,對于朝廷也是個隱患,會威脅到朝廷後路。

而且此城不破,想要讓眼前這位征南將軍,未來的長沙國主出兵北上,恐怕也不可能。

所以沉吟一下,他終是點頭道︰「可以。等回去之後,我可和武成侯一起,領兵而來,與長沙王會師。」

此時雖然還未宣讀冊封詔書,但楊景對于陸淵,已經改口以王相稱了。

陸淵聞言,不由大笑︰「好,那本王到時,就恭候楊兄大軍了。來來來,今日高興,營中已備酒宴,楊兄與我一同歡飲!」

「那就多謝長沙王了。」

這一次,楊景沒有繼續推拒,而是欣然應允。

雖然彼此各懷鬼胎,但考慮到之後,還要靠這位長沙王幫著打周人,到時免不了同上沙場。

所以此時聯絡一下感情,維持表面上的友好,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場酒宴,不僅聯絡了感情,也談了正事。

在酒宴之上,陸淵兩人約定,楊景一月之後,便會與上官明領軍而來。

到那時,在三軍面前,楊景將當著萬人之面,親自宣讀冊封詔書。

而陸淵也將在那日,正是開國登基,進位長沙王。

如此兩人歡飲一番,賓主盡興,直到深夜,這才算散去。

到了第二日,楊景這才以公務繁忙,請辭離去。

這次陸淵極給面子,親自送人遠出十里,一直送到湖邊碼頭,這才回營。

……

送走了楊景,陸淵回到營內,就立刻開始奮筆疾書,寫起了調令。

如今朝廷方面的困難,已經解決,冊封建國的詔書都送下來了。

開國在即,各項準備自然要開始。

而一切準備之中,最最重要的是,自然是借此凝聚人心,向郡內所有人宣布,自己得了朝廷認可,即將登基稱王了。

先前選官試的草草收場,可才過去半月呢?

通過此事,陸淵可謂深刻認識到了,人心大義的重要性。

此時朝廷既然已經把大義名分讓了出來,那他自然不可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現在自然要召集郡內各地的豪強代表,文人大儒,讓他們一同來參與此事,親自見證朝廷冊封。

讓這些人知道,如今洞庭郡,真的變天了。

所以此時陸淵,便寫下調令,讓地方府縣首官,帶著當地有名望之人,一同前來參與開國大典。

此事急迫,需立刻辦理。

所以當天寫完調令之後,他立刻分派快騎,就往各府縣傳令去了。

而隨著這些快騎,將命令傳到地方,整個洞庭郡江南九府,都不由沸騰了。

開國。

朝廷竟然真的承認了此事,冊封征南將軍為長沙王,就此開國建制,稱孤一方了?

這消息傳開,不知多少人為之茫然失措,為之痛哭流涕,為之振奮欣喜。

但有一點,卻是不約而同的。

那就是听到這條消息的人,凡是得到了調令邀請,那都是立刻行動起來,收拾包裹,開始往長沙府動身。

如今新國鼎立,大越眼看著就不行了。

洞庭郡以後的天,都將姓陸。

現在這位陸國主相招,只要自己今後還想在洞庭郡混,想在今後的長沙國立足,哪個敢不給臉面,不來長沙?

甚至于不止這些受到邀請的人。

一些意識到風向變了,想要在新朝搏個富貴的人,也不少聞風而動。

如同聞到腥味的魚一樣,朝著長沙府涌來。

上個月選官試剛剛結束,雖然虎頭蛇尾,辦得極不好看。

但由此也讓很多人都認識到了,如今陸淵麾下,極度缺乏官員。

此時若是能討得新國主歡心,那麼一步升天,平步青雲,可並不是虛言。

那些文人士子讀書,不就是為了做官嗎?

如今陸淵唯一的短板,大義名分也隨著朝廷的冊封,被順利解決了。

那麼那些士子還有什麼理由,拒絕陸淵的招攬,不肯出仕為官呢?

整個洞庭郡的人心,此時如滔滔大浪,朝著陸淵這邊匯聚而來。

而正當這邊,為開國大典,忙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在另外兩處。

位于建安郡的九川劍派,南海郡的南海派,也接連迎來了朝廷天使。

隨後在朝廷宣讀了冊封詔書後,南海派的嚴望秋先陸淵一步,正式于弘道七年五月二十,在南海郡宣布開國,建立了南海國,開啟了大越列土封國的序幕。

而九川劍派收到詔書之後,也動作迅速,于當日宣布搬遷宗門,遷移到郁林郡。

蘇玄歌本人更是心急。

直接領著一些宗門核心弟子,花了十天時間,就趕到了郁林郡。

然後在朝廷使者的見證下,在郁林郡城宣布冊封詔書,正是開國建制,建立了寧海國。

嶺南兩國接連建立,對于天下人的震動,尤其是對于大越人心的震動,簡直可以說晴天霹靂了。

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所有人都意識到,如今的大越,是真的不行了。

不僅維持不了如今的疆域,更維持不了自己的正統威嚴。

此時兩國建立,日後又還會有多少國建立?

沒有人知道。

但所有人都清楚,這天下的風向,變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