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86章開國準備

陽山府城。

界面上行人匆匆,地面鋪就的石磚地板上,溝壑間依稀可見暗褐色的血垢。

街道巷口處,時不時能看到一隊隊披堅執銳的士兵,在城內各處巡視著。

城中那些百姓,看到這些士兵,下意識的就躲避了起來。

孫思文騎馬從街上走過,身後跟著十幾個隨從,看著這一幕蕭條景色,心中生出無盡感慨。

陽山府在洞庭郡諸府之中,原本也算是富裕之府了。

該府地接南海郡,又與豫章郡相連,乃三郡通衢之所,向來商旅繁茂,人煙如流。

鼎盛之時,陽山府更是號稱六萬戶,有三十萬口人,乃是實打實的大府。

如今被苗賊攻陷不過兩年,府城卻已破敗如此。

‘可現在的陽山府府,別說六萬戶了,怕是連三萬戶都沒了吧。’

孫思文一邊看著街上面黃肌瘦的百姓,一邊心中忍不住想著。

苗人初反之時,便曾經大肆殺戮于當地越人百姓,以劫掠財富女子。

那場浩劫,整個洞庭郡的百姓,死者就以十萬計。

而苗人起兵之後,兩年來也不曾休養生息,而是連連掀起大戰,動用的兵馬,最高時甚至多達三十萬。

如此多的苗兵,僅靠苗人那百余萬人口,自然供養不起。

這其中的大頭支出,還得靠壓榨苗人佔據的府縣中,那些越人百姓供養。

可五毒教巔峰之時,也不過佔據五府之地,就這點地盤,所有人口加起來,兩百萬也就頂天了。

兵民比例超過了十比一,還持續了兩年,這對于底層百姓的壓榨之狠,可想而知了。

所以洞庭郡南方三府之地的越人,紛紛拋家棄業,往各處逃亡。

當初孫思文治理廬陽,就收攏了不少,來自陽山府的流民。

听他們所言,在陽山府這邊種地做工,一年所得,九成以上都要交稅。時不時還要拉去充作徭役,幫苗人打仗。

家中婦女也經常被苗人凌辱,經常有人因為忍受不了屈辱,憤而反抗,而被苗人滿門屠滅。

這種不給人活路,天怒人怨的做法,自然引起了百姓惶恐,開始不斷逃亡。

後面要不是苗人在各地設卡,攔截流民,只怕治下的人口還要更加稀少。

只是就算如此,九疑、零陵、陽山三府,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現在這三府之地,又遭了一次兵災。大量苗人戰死,地方再遭動亂屠戮,戶口只怕又要損失不少了。」

孫思文想到這,嘆息一聲︰「亂世離苦,生民多艱,百姓何辜也!」

說完,他不忍再看,拍馬朝著府衙而去。

此次這位廬陽知府離開轄區,南來陽山府,當然不是來傷春悲秋的,而是受到了陸淵的傳召,來此有公干。

雖然自己好友未曾明言,但來的路上,孫思文心中就暗自有了些猜測。

好友應當是想讓自己接手陽山府,就如廬陽府一般,把這里的爛攤子重新治理好。

對此事,孫思文可謂經驗豐富,自然毫不退縮。

能為亂世百姓多做點事情,他心中也是百般樂意。

甚至在來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數個治理之策,就等著見到好友後,面陳之了。

到了府衙,看守大門的陸淵親兵,自然認得這位將軍的好友。

而且孫思文本身也是廬陽知府,位列正五品的高官,他們自然不敢得罪,很快便笑著打了聲,招呼便引人入門了。

一進入府衙,入眼可見的,便是不斷來回奔走的隨君小吏,亦或者是行色匆匆的各營令兵和將校。

整個衙門之中,全都是忙碌氣息。

對此孫思文也能理解。

畢竟好友剛剛攻佔三府之地,軍中士卒將校的賞罰,地安上的治安該如何維持,叛賊潰兵該如何清剿……等等諸多事,都亟待處理。

當初他初自廬陽的時候,也曾經歷過這種忙碌時光。

一路穿過廳堂檐廊,很快在親兵的帶領下,孫思文在一處書房中,見到了自己好友。

「孫兄來了。還請稍坐,我馬上就處理完這個公文,待會再聊。」

見面的時候,陸淵正在批復公文。

九疑府江華縣那邊,有一股苗人潰軍,佔據了當地的苗人山寨,結寨自守,公然與江華縣的駐軍對抗,嚴重擾亂了當地治安。

江華縣的駐軍都是衡陽府來的民夫,人數也才五百,根本無法解決這股苗人潰軍。

因此便發文而來,請求調集大軍鎮壓。

對此,陸淵自然只能回復︰事已知,大軍即日便至。

然後,就開始頭痛,該拍哪支軍隊過去鎮壓了?

近日里類似的情況,實在太多太多了。

三府十萬苗人,陸淵雖然已經盡數擊敗,但怎麼說都是十萬人,哪能全部斬殺俘虜?

最終還是有萬余苗兵潰卒,散落到了三府地方各縣。

而這些苗人潰散之後,也不敢再和朝廷官兵正面硬拼,而是返回了自家村寨,結寨自守。

或者干脆逃入山中,借著大山的地利優勢,時不時的出來襲擊地方,劫掠百姓,簡直就跟蒼蠅一樣,防不勝防。

這種無有止境的治安戰,無疑是最耗費時間與精力的。

為了應對這些潰兵,陸淵甚至不得不把手頭上的五萬兵馬民夫,全都散到三府各地,再把南海派的高手也派出去,不斷跟那些苗兵打治安戰、游擊戰。

如此,才算稍稍遏制了對方的囂張氣焰。

但就算這樣,人手依舊還是有些不夠。

為此陸淵又不得不將廬陽府那邊,已經聚集起來的三萬民團,又掉了兩萬過來,協助處理治安。

這樣,人手才算充裕,能夠應付地方治安了。

躊躇良久,陸淵最終決定,還是把陽山府連山縣那邊,剛剛鎮壓完當地一股苗人村寨的一營戰兵,調到江華縣去。

一來兩地相距不遠,二來一營戰兵也有五百人。配合當地的民夫,足以鎮壓那百余人的潰瘍了。

將公文批復,再寫了一份調令,交給旁邊候著的親兵,讓他傳下去後。

陸淵終于放下手中筆,然後起身,來到孫思文旁,給好友沏了杯茶,才笑著道︰「近日來公事繁忙,連我都忙的廢寢夜食,怠慢孫兄了。」

孫思文搖搖頭︰「陸兄為民理政,此乃大公之心,我不過稍候了會,這有什麼的。」

「我就知孫兄會如此說。」陸淵笑了笑,然後也不廢話,直接道︰「孫兄來此,想來路上,應該已經有所猜測。我讓你來,是有重任委托的。」

孫思文點頭︰「陸兄應當是想讓我出任陽山知府,治理此地吧?」

陸淵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確實如此。不過我的意願,不只是想讓你做陽山知府,我還想讓你幫著我,監管著九疑、零陵二府,做這南三府郡守。」

「南三府郡守!」

孫思文听到這詞,頓時吃了一驚,人都站了起來,看著自己好友,連忙勸戒道︰「陸兄,我知你素有大志。

但郡守向有朝廷任命,乃封疆大吏,論其品級,比平西將軍還高,怎可由地方任命?

而且以我之職,又有何權力,可監管九疑、零陵二府。

我做這陽山知府就可以了。

另外兩府,陸兄還是安排賢人,出任知府吧。」

面對這近乎于造反的安排,孫思文心中是真的有些怕了。

一是出于自身公義,他不想背叛朝廷。二是不想看到好友走向極端,成為叛賊。

不然到時夾在好友與朝廷中間,他真的不知該怎麼選,到時就里外不是人了。

「孫兄,且稍安勿躁。」陸淵看著孫思文一臉驚惶模樣,不由輕笑一聲,然後道︰「我何時說過要反了?」

孫思文听到這話,稍稍安心,定了定心神,道︰「陸兄不反,那為何如此說?」

陸淵失笑道︰「你以前听我說,我與朝廷,已有約定……」

當下,他便把朝廷的十大宗師計劃,還有封國計劃,與自己好友說了出來。

當然,關于封國之地的部分,陸淵做了些許修改。

從原本已經確定的九真郡之地,自然而然地換為了洞庭郡。甚至原本封國的半郡之地,也被他說成了半郡起步,一郡封頂。

至于這些與朝廷規劃相悖的條件,朝廷會不會認下?

現在實力正飛速膨脹的陸淵,覺得如今實力越發虛弱的朝廷,應當是不會和自己鬧不愉快,最終是會同意的。

至于到最後還是想不開,不同意怎麼辦?

那自然是各憑手段了。

反正,洞庭郡這地方,陸某人是不走了。

我等武夫,向來以實力說話。大不了一戰,看誰能贏得了誰。

「所以,我具有半郡之地,能裂土封國,這已是朝廷同意了的。」

陸淵神色如常,語氣澹澹的說著︰「如今讓孫兄你監管三府,也不過是先試著搭起中樞框架,好為日後封國做準備罷了。」

而孫思文听完這等隱秘,整個人都呆了。

作為傳統儒生,他萬萬沒想到,朝廷為了延續國祚,鎮壓叛逆,外御賊虜。

竟然會做出這等喪權辱國,割地自保的事情。

裂土封疆。

若真按好友這麼說,那朝廷豈不是最少也要分出兩三個郡去多一點,甚至要割出四郡。

沒了這數郡之地,那大越還是大越嗎?

心中這般茫然,孫思文看著陸淵,嗓子有些干澀的問道︰「陸兄,你所說這些,是……真的?」

陸淵理所當然的點頭︰「這個自然。不然你以為白鳳寺的濟慧聖僧,為何願意出任國師?南海派的嚴老宗師,都年過一百四十歲了,為何還要出來給朝廷拼殺?

他們兩位可都是門徒數萬,盤踞一郡的江湖大豪。

論起身份地位,不見得比一郡之守,差哪去了?

可如今卻願意為朝廷所用,擔任那什麼有名無實的國師,難道你真以為他們是心憂國難,想報效朝廷嗎?

而且就說我,這次我動兵二十萬,為朝廷傾力平賊,雙修不會真以為我一心為國吧?

若不是朝廷給出這般條件,我何苦耗費自己實力,給朝廷鎮壓苗賊。」

這一樁樁血淋淋的事實擺出來,頓時擊碎了孫思文心中最後一絲幻想。

作為好友,他當然清楚陸淵的性子,對方絕不是愚忠之輩。

對于朝廷也根本沒多少忠心。

陸淵當初之所以願意出任官職,還是不放心自己安危,這才勉強為之罷了。

這樣一個人,當然不可能無私奉獻,主動損害自己的利益,給朝廷平賊。

所以對方出兵,理由只有一個。

朝廷給了大好處,而這個大好處,就是裂土封國。

「怎麼會……怎麼會……」

雖然早就知道,朝廷國事日頹,但真看清這一幕,還真讓孫思文難以接受。

看著好友略有失魂的模樣,陸淵嘆息一聲,然後走起來,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自古王朝更替,本就是常理。孫兄你心憂朝廷,也不過是想安平天下,為百姓做好事,讓他們過得更好些罷了。

不過如今的朝廷,是無法順遂你的心願了。」

說到這,陸淵頓了頓,然後殷切說道︰「我是知道孫兄本事的,也知道孫兄志向。當初你我在楊梅鎮青梅煮酒,孫兄就曾說過,有朝一日,出仕為官,定要嚴明地方,肅清賊寇,禁絕武力,致百姓以太平。

如今我即將裂土開國,為一國之主。然則手下,卻並無多少可用人才。

孫兄若是願意,我願以你為國之宰輔,助我安定洞庭郡,為此開太平基業。

如何,孫兄可願助我?」

陸淵拉著好友的手,誠懇的請求。

像孫思文這種既有才干能力,而自己又信得過的助手,普天下實在太少太少了。

少到除了孫思文外,他也只想到周青一人。

但周青雖然文化修養也不錯,畢竟天天讀經,知識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可他如今發展的路子,是往統兵大將而去的。

陸淵已經決定,開國之後,大將軍的位置,就是自己這位弟子的。

所以武將之首,如今已經有了。

而文臣之首,卻還暫時空懸。

縱觀身邊左右,唯一適合宰相之職的,也就只有孫思文了。

此次陸淵找對方過來,將開國之事托出,便是想說服自己這位好友,讓對方協助自己建國立基。

畢竟朝廷的十大宗師計劃,再有一年多時間,也將完成了。

屆時十大宗師齊聚,便就是朝廷與周人、蜀賊、苗人決戰之刻。

這場戰事就算再怎麼拖延,頂多兩三年時間,也是會結束的。

到那個時候,自然是朝廷兌現承諾,給江湖上的四大宗師,裂土封疆的時候了。

因此細細算來,距離陸淵開國,快一點的話,可能就只有三四年了。

時間緊迫,現在不趁早搭建好框架,等到了那時,別連文武百官都找不齊。

所以現在提前做好準備,先讓孫思文監管南三府政務,搭起一個統一行政的架子。

等架子搭好了,再把廬陽府和邵陽府,也一並歸置于其中。

屆時,磨合一段時間,把洞庭郡南五府融為一體,陸淵也就可以把軍事體系並入其中,真正的化地方為國了。

這一整套步驟,都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慢慢推行下來的。

如今,就是計劃第一步。

而這第一步計劃,最關鍵的,就是自己這位好友的幫助了。

不然對方要是不同意的話,陸淵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自己該去哪里,找出一個能替代對方的角色來。

那麼孫思文的意見如何呢?

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孫知府對于朝廷這種種妥協舉動,自然是失望無比,倍感憤滿的。

可憤滿之後,意識到一切已經無法改變後,那就是迷茫了。

因為他不知道,等越國把洞庭郡割讓出去後,自己該何去何從?

畢竟自己是朝廷官員,人家開國封疆,可不一定會認下自己。

但等听到陸淵,準備在洞庭郡開國,然後還準備讓自己出任新朝宰相之後。

不得不說。

我們的孫知府,心忍不住砰砰砰的動了。

別笑他不爭氣,換作是你一國宰輔的位置,擺在眼前,你能不心動?

就更別說,此國的開國之主,還是自己的至交好友了。

所以面對好友的邀請,孫思文只是在心中掙扎了幾秒鐘,然後就鄭重的下拜,行禮道︰「孫思文見過主公,今後願為主公奔走,效力犬馬,在所不辭。」

嗯,此時此刻,孫思文沒有在擺朋友的架子,而是直接對陸淵行了主從之禮,確定了名分。

畢竟以後,一個是君,一個是臣。

有著這份關系在,哪怕君主對你再是親近,但該有的名分,該有的禮數,還是不能荒廢的。

作為正統儒生出身的孫思文,對此尤為看重。

「哈哈哈!」

陸淵看到孫思文的表態,頓時大笑出來。這位好友願意輔左自己,無疑解了他心中一大難題。

此時便連忙扶起對方,開心說道︰「能有孫兄相助,新國政務,我無憂也。」

孫思文也高興的說道︰「能輔左明主,施展才學,也是臣之幸事。」

自從定下君臣名義的那一刻,孫思文便再不把自己當做陸淵好友。此時兩人談話,也開始以君臣相分,恪守禮數。

陸淵察覺到這一點,心下不由嘆息。

但也知道這是對的,而且多半勸說不了好友,因此只能心中無奈,暗自神傷。

不過好在,現如今的開國前期準備,總算是有那個雛形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