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章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李承真能感覺到,這幾個兄弟們對他的關心那都是真心實意。

但這好意他確實無福消受,他李承真首先是個異人,是個求道之人,修道先修心,他最認可的是戰國先賢楊朱的思想。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

具體什麼意思看字面也能理解,大體就是人人都做好自己,既不做有利于自己而有損于天下的事,也不做有利于天下而有損自己的事,那麼這個世界自然會變好。

這同時也是全性那幫妖人所信奉的祖師訓戒,不過他們早已走上了歪門邪道,口口聲聲說什麼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結果變成了一群縱欲的瘋子。

只記住了不拔一毛,卻閉口不言不取一毫,屬實虛偽。

實際上,先賢楊朱的主張就是貴己,但貴己又並非是利己,而是「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說的是人生短促,所以要重視自己,重視自身,不要讓其受到損害,因為沒法從頭再來。

那這重己和貴生該怎麼做呢?那就要「全性保真」,何為全性,那就是順應自然之性,既然已經降生,那就要好好的活著,物質可以溫養自身,那就拿來用就行了,不要虧待自己,無需顧慮太多。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貪得無厭,要懂得節制,一切足夠即可,不能過度的去追求物質,同時也不能為了物質去做損害別人的事。

否則就會被外物左右,使得膨脹,那又怎能做到「不以物累形」的境界呢?

那麼何為保真?顧名思義就是保持生命誕生之初,自然所賦予的真性。

《列子•楊朱》有言,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死之暫往,故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游,不逆萬物之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意思是說遠古之人知道生是暫時而來,死是暫時而往,所以要隨心而動,不違背自然的喜好,不要刻意規避自身的歡樂,從而不受名譽所誘惑,放任本性而游歷,卻不違逆萬物的好惡,所以不會受到刑法的懲處。

所謂名譽的大小,生命的長短,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由此看來,雖然楊朱的全性保真鼓勵人們順應本性而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卻也告戒了人們,在不違背自然所好的同時,也不能違逆萬物之所好。

所以,真正的全性保真,絕不是毫無底線的縱欲,也並非教導人們自私自利,反而楊朱學派更需要懂得克制,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

楊朱固然鼓勵人們放縱本性,但本質上是給上面加了一道鎖,人想要放縱自己,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放縱後想要重新節制,那就是難如登天的事情了。

而現在的全性顯然和楊朱祖師的話完全背道而馳,他們無非就是打著釋放本性的幌子,把自己為非作歹,發泄,縱欲的行為合理化罷了。

久而久之他們已經淪為了的奴隸,又如何能得道的?

所以李承真才會拒絕一眾兄弟們的好意,因為超過他需求的財富,對于他來說就是累形的物,對于他的修行不僅沒有一點裨益,反而是一種拖累。

所以只能心領了。

………………

幾人互相看了看,攤了攤手,這不知道是他們第幾次勸說李承真了,只知道這小子倔的狠,怎麼說都不同意。

「得了,得了,不扯這些沒用的了,」金際銀看氣氛有些僵硬,自然的岔開了話題,「老王,你們家是出什麼事兒了?前兩天你爹跟我爹發了老半天牢騷,眼瞅著吹胡子瞪眼兒的,又不說給我听,整得我這心癢癢啊。」

「害,也沒什麼大事,」王亦搖了搖頭,咂咂嘴,「就是我三弟,小也,我也跟你們說過,他小時候去過一次武當之後,回來以後就神神叨叨的,喜歡研究那一堆經文,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兒,但前兩天他突然鬧騰著說要出家,給我爸氣個夠嗆,我才在旁邊勸了一句,險些連我一起打。」

「 ,你弟挺有性格呀,」廖雲章邊說邊往嘴里塞了根煙,「後來呢?」

「還能怎麼辦?我弟跟我爹誰也說不過誰,後來我爹放話,說有本事讓我弟考個清華,要是能考上,他以後二話不說,我弟干什麼他都不管,」王亦聳了聳肩,「反正這兩天我弟一回家就窩在房里學習,有時候吃飯都不見人影。」

「 ,清華呀,你老爹可真夠狠的,」蘇同玄嘖嘖稱奇,「那地方想進去不難,但想考進去那可就不一樣了。」

「害,不說這些了,反正有我爹兜底,他也不愁沒出路,」王亦擺了擺手,「來來來,喝酒喝酒,別養魚啊!」

眾人又開始推杯換盞。

………………

李承真一身酒氣的被送回了梨園,還搖搖擺擺的上了床,想擺出五心朝天的姿勢修行,卻搖搖晃晃的,始終有些坐不穩。

沒辦法,只能動用真,把血液里的酒精逼出來了一部分,才感覺好了一點。

我擦,這群人是真想喝死他呀,誰家好人喝酒是伏特加兌威士忌呀!

再一想想,剛剛那幾個狗賊還想拉著他去某個地下的會所去找點樂子,並勒令他每個月至少得和他們出來瀟灑一次。

頓時感覺人生無望。

李承真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呵呸,此刻正是修行時。

李承真深吸一口氣,強行讓自己從種種外欲中靜下心來,盡管這些世俗的對于修行之人來說是阻礙,但換個角度來說,未嘗不是磨練。

就像一塊石頭到底是絆腳石還是墊腳石,那都是由人來決定的,若是能克服這些環境,對于他的修行是大有裨益的。

這個世界求道之人,最終的追求是羽化,代表著超月兌世界,也可以理解為出世。

不入世又怎麼能出世?

正是修行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