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西涼的假道滅虢政策,理論上成功的機會很大。

不過,潘美還是感覺有些不保險。

或者說,他與郭守文不同,作為降臣,他的身份,一言一行,都無法自如,即使有唐崇山等人的附議,他仍舊不安。

于是,他修書一封,去往了洛陽,陳述實情,甚至在書信中借兵。

借靈州五千兵馬,隴右五千騎兵,加上西涼的兩萬,總計三萬人,一同行進,如此才萬無一失。

書信等了近半個月,幾乎是四百里加急的水平,累死了十來匹馬,才堪堪送歸涼州。

潘美渾身顫抖地打開了書信,只見皇帝只寫了一個字——準。

之下,則是政事堂的政令,由翰林承旨草擬,加蓋了幾個宰相的印戳,以及簽字,更有五軍都督府的行文。

如此,很顯然,皇帝以及朝廷完全同意了他的策略,假道滅虢這個法子可行。

當然,這也是他恰巧踫到個好時候,朝廷開完御前會議,加快西北戰略粗略,他完全湊上了。

潘美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可以說是心情舒爽,一片美好。

到了這時,他再次聚集西涼府的幾人,統一了步驟,決定在四月,施行這套方案。

騎在馬上,看著遼闊無垠的草原,流淌的河流,他迎著風,目光炯炯,大聲道︰「即日起,將所有的兵馬,都給我集合起來,別在待在涼州城了。」

「大唐,將要重返西域了。」

「總兵,我已經听到了歡呼聲。」

李繼隆陪伴在一旁,附和道︰「安西四鎮的孤魂戰魂,已經開始歡迎咱們,兩百年雖然過去,但大唐依舊無法磨滅。」

事實上,他父親猜對了。

這位經歷戰爭雖少的潘叔,在西涼這般渾濁的水中,已經掌握了局勢,即使是西涼知府唐崇山,也不得不與他合作。

小而堅的西涼府,將會震驚整個西域。

潘美也是雄心壯志,封伯封侯,就是這一戰,這是他的機會,夢寐以求的機會。

這一刻即將到來,太美好了。

大唐重返西域,他並不怎麼在意,但這伴隨著他的功勛,就足以讓他豁出全力了。

「繼隆,皇帝說過,伯爵之位,減等到驍勇校尉,就不再減了,直接石子是吧!」

「沒錯!」李繼隆點頭道。

「這比之前幾朝好多了,能襲爵,咱們就努力一把,賺個與國同休。」

「年入百石的校尉,能夠後世的敗家子,留個口糧不是?」

李繼隆也不由得暢想起來,他父親李處耘也是大批發的子爵,他繼承就是男爵,兒子就是校尉,然後沒了——

我也得努力,不然仗都快打沒了。

……

西北進行的如火如荼,但整個中原,卻飛快地從戰亂中復蘇,生產力不斷地發展。

例如,在鋼鐵上,雖然九成的鐵,都用于軍械制造,但僅存的一成,仍舊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李嘉統一全國後,轉運使司自然也就統一了全國的稅收,而銅鐵繼續專營,帶來了大量的稅收。

由此,數年來整理,終于得出來一個比較精確的鐵產量——五百余萬斤。

按照粗略的兩千斤為一噸,就是兩千五百噸。

而民營鐵礦,則繼承了前唐的兩成賦稅。

五百萬斤,按照鎧甲三十斤來算,就是二十萬件。

屬實不算太多,但比前唐又多了一大截。

無他,實在是軍閥割據,鐵礦開采量不斷上升,還有為了收割財富,爭相鍛造鐵錢。

這樣極大的促進了鐵產量的爆發。

前唐元和年間,只有兩百萬斤而已。

五十萬斤的生鐵,鍛造農具,也不過是一二十萬把罷了。

但,這也對生產力有了極大的促進,畢竟以前鐵都為軍隊服務的。

鐵產量最多的,反而是缺銅的蜀地,也就是西川,巴東,興元三府。

由于缺銅,幾代蜀王鍛造了不少的鐵錢,鐵產量大增,冠絕全國。

「這樣的產量不行啊!」

皇帝看著轉運使司的奏疏,不由得對胡賓王說道︰「今後幾年,用兵的地方很多,替換的器械,以及農具,都得用啊!」

「士農工商,以農為本,不可不凶之。」

忙完了南征北戰的十年,李嘉終于能喘口氣,發展一下精力了,首先的目標,自然就是手工業。

手工業中,采礦業,則是重中之重。

銅礦可以造錢,鐵礦可以增加軍隊戰斗力,促進生產力發展。

「少府這邊,有多少鐵礦?」

「陛下,小型鐵礦售盡,只有一些大鐵礦留在手中,年產生鐵百萬斤。」

李安國輕聲匯報道,他這個少府妻正卿,出現的時間有點少了。

胡賓王聞言,童孔一縮,好家伙,少府竟然擁有整個天下兩成的產量。

也就是說,年產是六百萬斤鐵。

「少府寺這邊,主要是石碌鐵礦,雖然產量大,但成本高,用鐵依舊不足,無論是造船,還是其他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鐵,暫時不能挪用。」

「是!」胡賓王點頭。

皇帝都這樣說,他能如何?

「轉運使司衙門,盡可能地提升鐵礦產量,如農之曲轅犁,以及筒車,重視技藝,事倍功半。」

李嘉普及著技術的重要性,對于礦產,以及煉鐵來說,技術的進步,才是最重要的。

像是宋朝,鐵產量不過數百萬斤,而到了明朝,由于不禁私礦,且稅低廉,導致鋼鐵產量爆增到了三千萬斤。

到了嘉靖年間,甚至超過了億斤。

像是高爐技術,活塞式鼓風機,等等,都是民營鐵廠創造普及的。

「類如高爐,鼓風機等技藝,要多多獎賞,莫要吝嗇。」

「諾!」胡賓王點頭應下,關于政績,他倒是頗為認真。

「鐵聊完了,那銅礦呢?」

皇帝眯著眼楮,問道︰「銅、金、銀,此三者是錢幣,全國百姓都能接受,多增產一些,也能緩解錢荒。」

「陛下,全國各地,金銀甚少,銅礦枯竭,也只有金山島,才能大規模的產量。」

說到這,胡賓王不由得述說道︰「商稅交錢,雖然錢票盛行,但依舊喜愛銅錢,銀幣,去年轉運使司收到的錢票,不足十萬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