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孫釗的話,都是老生常談的。

每一次的兩稅會議上,就他管理財政的話最多,也抱怨最多。

這樣一來,所有人都習慣了,自動屏蔽。

「北庭都護府,已經徹底平定了黨項人,李光睿梟首,斬殺雜番萬人,俘虜萬人!」

李淮輕聲匯報著戰爭進度,解釋道︰「河套地區已經安定下來,所以不需要再支出了。」

「那便好!」孫釗點點頭,施施然道︰「銀夏地區,已經被趙贊拿下,對于其的獎勵,以及對銀夏四州的處置,不知陛下何意?」

「趙贊?」

李嘉眯著眼楮,對于這個不知多少朝的老臣,頗有些陌生,思量片刻後,說道︰「銀夏四州,再加上永安軍三州,七州之地,就設置個寧夏府吧,治在銀州。」

「趙贊,就充任寧夏軍都司總兵,制服的人選,以及轉運使等人選,政事堂琢磨一下吧!」

「諾!」孫釗連忙應下。

「如此,北方豈不是有了十二府了?」

李嘉驚嘆道。

添加了甘肅府和寧夏府,北方的地盤不斷地擴大,逐漸接近十三府的南方。

「陛下,隴右府,著實小了些!」

鄧斌發言道︰「朔方軍,通遠軍,四州之地,不過一府著實太少了些。」

「少?又不是本來就少的?」

皇帝輕聲道︰「隴右地區,基本上就被黨項人和吐蕃人佔據了,朔方下面的蘭州,青海湖地區,那麼廣大,讓郭守文莫要給我歇著,不將這一片佔據,還等什麼?」

「設州縣,將這些地方恢復盛唐舊土,諾大的隴右府,不就來了?面積的話可不比內地的少,缺人的話,就遷徙過去!」

皇帝一錘定音,讓宰相們無語了。

得,本想是把隴右府裁撤,節省一筆開支,誰知道竟然又多了個戰爭的用項。

孫釗搖搖頭,對于鄧斌無語了。

不過,李嘉想到這里,終于注意到了青海地區。

也就是以前的吐谷渾,如今屬于吐蕃人的地盤。

在前唐,鼎鼎大名的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戰大敗,從而讓河西走廊地區及及可危。

如今吐蕃王朝崩了,尺子不把青海拿回來,何時去拿?

「正當其時也!」

皇帝突如其來地驚嘆,嚇了大家一跳。

此時,對于中原王朝來說,真正的關鍵時刻。

吐蕃王朝崩潰了,黨項人崛起時,大理勢弱,西域的喀喇王朝大肆用兵。

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如果再不進行大規模的擴展的話,後來就會越來越難,北宋,就是這樣坐失時機的。

「朝廷提出三百萬石糧食出來!」

李嘉看著宰相們,鄭重其事地說道︰「在西北地區,大規模的屯糧,未來幾年,朝廷的重心將轉向西北!」

「青海,西域,河西走廊,這三塊地方,將是重要的用兵之地,得提前做好準備才是。」

窮兵黷武——

幾個宰相心中,立馬就呈現出了這個詞。

「陛下,慎兵啊!」

幾個宰相連忙拜下,苦口婆心地勸說道。

西北那地方,真的是太貧瘠了,對于朝廷來說,付出大于收獲,是賠本的買賣,即使有西域通商,但那是遠水,實在是讓人難以下定決心。

即使是前唐,對于西域也是多次得失,最後,上百年的投資,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朕意已決!」

李嘉揮了揮衣袖,他要是那麼容易勸,就不是穿越者了︰「軍機處也得調兵遣將,莫要疏忽大意。」

「諾——」

無奈宰相們只能應下。

不過,隨著匯報的進行,也是有好消息的。

比如,經過十年的推廣,佔城稻,已經從嶺南,邁向了長沙府,江西府,用不了多久還會擴展到整個江南地區。

也就是說,糧食的產量在未來的二十年還會不斷的增長。

朝廷的財政,則有二十年的增長期,這一段時間內,哪怕李嘉再怎麼揮霍,用不了多久,倉儲還是會滿的。

除此之外,交州都護府,佔城都護府,這十來年不斷的貶官,移民,流放犯人,使得土地有了大規模的擴張。

比如,佔城的百姓,超過了十萬人,一年三熟,每年至少可以運送百萬石的糧食入京,由于是海運,損耗微乎其微。

而交州被前唐開發了三百年,如今更是大修溝渠,並且不斷地編戶齊民,從山上拉攏野民,十三州之地,人口超過了五十萬。

紅河平原如此的肥沃,再經過一番教,稻谷糧食大豐收,每年上供朝廷兩百多萬石,快抵得上江西府了。

這兩地屬于糧倉,而且還很少受到氣候的影響,可以說是國家級的戰略性要地了。

當然,好多北人不適應吃水稻,喜歡吃粟米,但,等到餓地不行的時候,就是救命的糧食。

「繼續開拓南部!」

皇帝喊出來這句口號︰「這兩地潛力無限,必須不斷地持續屯田。」

宰相們也紛紛點頭,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

再經過一番商議,達成了重要的戰略規劃。

東北守,西北攻,南部營。

未來國家的重心,將會轉移到西北地區,以安西四鎮為終點。

當然,第一步,就是打通河西走廊,將歸義軍納入懷抱。

至于安西四鎮,除了于闐國,高昌回鶻外,還有喀喇汗國,都不是好對付的角色,須長期經營才是。

不過,只要朝堂齊心,這點困難算不得什麼。

聊完了國事,李嘉晚上,又開始對少府寺,進行審查。

話說,每個月,他都會對少府進行審查,畢竟是自己的錢袋子,而這個月最重,秋糧入庫,少府寺也是大豐收的時候。

錢糧方面,每年都是在千萬貫左右,發展潛力已經到了盡頭,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西域的絲綢之路。

而如今,少府寺的經營目標,轉移到了海南,金山島(日本九州),濟州島,這三地。

何來?

種田也。

海南的香料,原始木材,都是中原稀缺的。

九州的金銀礦,則是源源不絕,每年貢獻超過百萬貫。

而濟州,則養馬業盛行,島嶼上的馬匹,超過了兩萬頭,年出欄五六千。

要知道,在中原,普通的劣馬,就超過了三十貫,而好一點的戰馬,在富貴人家中,超過了百貫。

而培育的,被譽為濟州馬高頭大馬,年出欄不過百頭,已經炒到了五六百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