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天子門生

吳年與內閣大臣們,早就意識到了這個事情會搞大。

在放榜前。

吳年就穿著正式的服飾,坐在御書房內。內閣大臣們也齊聚一堂,站在下方。

「大王。考生、讀書人不滿皇榜排名。正在鬧事。會元張嵩山率眾,前往禮部。想要把禮部包圍了。」

陳家貴從外走了進來,滿頭大汗。身為皇城司的探子頭子,他面對蒙元人的時候,也沒這麼慌張過。

讀書人,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沒有直接包圍王宮嗎?」內閣大臣們都是愣了一下,然後明白了過來。哪怕是讀書人再能鬧事,也不敢撫模君父的胡須。

這王宮不是單純的王宮,而是神聖的地方。是有漢王巨大的威望籠罩,形成一個防護罩一樣的東西,讀書人們不敢打王宮的主意。

只敢曲線救國,把禮部給包圍了。

簡單來說。這些讀書人腦子被驢給踢了,但又沒有完全失去理智。

這也就是開國之君了。放在楚國,以科舉的神聖性。如果讀書人鬧起來,連皇帝都要出面道歉的。

沒準哪個內閣大臣,或朝廷高官得背鍋,因此而下台。

吳年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還是忍不住失望,對劉知行說道︰「這些人文章寫的再好,又怎麼樣?」

說罷,他的臉上露出肅殺之氣,對張海平說道︰「張大人親自去見王貴,讓他派兵把鬧事的讀書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抓起來。」

「是。」張海平張了張嘴,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應了一聲,轉身下去了。

「不要驚慌。成何體統。」吳年又抬頭對陳家貴呵斥了一聲。

陳家貴苦笑了一聲,深呼吸了一口氣,漸漸平靜了下來。

過了不久,一名大內侍衛從外走了進來,彎腰對吳年行禮道︰「大王。石顯等十五人在宮門外聚集,請求面君。」

吳年與內閣大臣都露出意外之色。吳年的目中精芒一閃而逝,問道︰「有什麼訴求嗎?」

「他們認為以自己寫的文章,沒有資格竊取高位。請求重新排定名次。」大內侍衛彎腰回答道。

吳年笑了起來,得意的看了一眼內閣大臣們,說道︰「你們看看,這就是寡人選的新科狀元,還有排名在前的進士。」

「他們敢去肅順那未知的地方,是多大的魄力?」

「他們輕忽自己得到的功名,是多大的胸懷?」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他們才是士大夫,也是做大事的人。」

「文章寫的不好,又有什麼關系?管仲、樂毅、蕭何、諸葛亮等人,寫文章也比不上司馬相如,司馬遷這些人。但他們才是國家棟梁。」

說罷。吳年站了起來,對崔無雙說道︰「寡人就不見他們了。崔大人。你出宮去見他們,告訴他們安心。寡人在,國家亂不了。」

「等平息了風波。讓他們跨馬游街。」

「是。」崔無雙應了一聲,轉身匆匆離開了。

劉知行、李勇面面相覷,雖說這一次科舉,陛下是劍走偏鋒,但是取得的效果,確實是驚人。

這十五個人,著實是人才。

公孫桑抱拳彎腰,對吳年說道︰「大王聖明。」

他的內心歡欣鼓舞,大王說的對,我也是讀書人,我文章也寫的不好,但我卻是內閣大臣。

整個大漢朝最頂級的五大文官之一。

不以文章論英雄啊。

哼哼。

御書房內的人,都以為這事兒就這麼完了。朝廷都派兵去捉拿了,還能鎮壓不下去?

該捉拿捉拿,該驅散驅散了。

這件事情,翻起了風浪,但漢王隨手就能鎮壓了。

不過,很快就出現了問題。

一名大內侍衛從外闖了進來,神色惶恐道︰「大王。國子監、孫子監的學生暴動了。他們听說考生鬧事,就自發的組織起來,前往阻攔。雙方在禮部衙門的附近,打起來了。」

「大批考生、讀書人受傷。」

「國子監、孫子監的大人們沒有阻攔住學生,正在外頭請罪。」

「你說什麼?」吳年站了起來,失聲說道。這個事情,則是完完全全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考生會鬧事,這是意料之中。

孫子監、國子監的學生,前往阻攔考生、讀書人。

雖然國子監、孫子監的學生,都是讀書人。其中國子監比較傳統,孫子監是武學,培養的是武將、軍官,但也讀書。

但就算是孫子監的學生,接觸的教材,獲得的教育,與傳統的讀書人不同。他們更在乎國家,更熱血,更有沖勁兒。

是真正的天子門生。

吳年意志的延伸。

這一次國子監的學生,也與許多的秀才一起下場,競爭應慶府的舉人名額,也有人成為舉人後,參加了會試、殿試。

其中三人便是那十五人之一。

吳年先是失聲大叫,然後臉上露出笑容,對同樣目瞪口呆的眾人,說道︰「哪里需要寡人出手,寡人的學生,就把事情擺平了。」

「馬上傳令王貴,去救人。孫子監的學生,可都是武生。下手沒輕沒重,雙方打起來。鬧事的考生、讀書人,沒準就要缺胳膊短腿了。」

「是。」公孫桑左看右看,發現除了首輔、次輔之外,只剩下了自己,便應了一聲,下去辦差。

「讓國子監、孫子監的官員都回去。不必請罪,他們沒有錯。血氣方剛的學生,又事發突然,管不住很正常。」

吳年擺了擺手,對進來的大內侍衛們說道。

「是。」大內侍衛應了一聲,轉身離開了。

吳年呼出了一口氣,坐了回去。笑吟吟的看著李勇、劉知行說道︰「國家開科取士,還是要繼續的。」

「但是國子監的學生們,都這麼有抱負。寡人也不能虧待了他們。」

「酌情在國子監中,選拔優秀的學生,出來做官。也不用計較。是不是科舉出身,只要干得好,就提拔起來。」

「大丈夫不問出處,有才能就行。說句得罪人,但卻實在的話。你劉知行,劉大人。是有科舉才能的人,文章寫的很漂亮。」

「但其他人呢?李勇、公孫桑、張海平還有我朝的六部官員,哪一個是正經科舉出身?還不是幫寡人撐起了場面,立起了朝廷?」

「哈哈哈哈。」

說罷,吳年哈哈大笑了起來,真是意外之喜。

不愧是我的門生,痛快痛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