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他們在風華正茂時死去,我們卻忘了他們為了誰

(轉)他們在風華正茂時死去,我們卻忘了他們為了誰。

每位學生在畢業之際,

都會為自己的青春留下一張色彩鮮亮的合影。

但沒有任何一張合照,

會像上面這張一樣震撼我們的心魄。

「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

兩條橫幅仿佛預言了這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

注定短暫的一生。

——

1932年,

為應對可能全面爆發的中日戰爭,

國民政府在杭州筧橋成立空軍學校。

從此開始,直至1945年抗戰結束,

這里一共走出了十六期飛行學員,

超過1700位熱血青年,

一個接一個沖上天空。

他們有的出生于名門望族,

有的畢業于高等學府。

對于他們而言,人生本該是一片坦途,

然而國破家亡,他們最終選擇來到這里。

每一個進校的年輕人,

都會看到這樣的校訓︰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

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

——

這是每一個從這里走出的飛行員,

沖上藍天後信奉的行動準則。

更是整個中華民族在危亡際發出的怒吼,

對于這些平均年齡20歲的青年來說,

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永別。

然在抗日戰爭期間,正是這群熱血青年,

奮不顧身沖上天空,和日軍生死相搏,

擊落了超過1200架敵機,犧牲將近1000人,

在中國空軍裝備極其落後的情況下,

每擊落12架敵機,就有10人犧牲。

筧橋空校第十五期的都凱牧談到戰友的犧牲時,

除了哀嘆和落淚便無以言表。

「真的是不打死不算數啊,七天下去六個!

一直打到自己死為止。」

——

當時中國的飛機,全部依賴靠國際援助。

抗戰初期,大部分是霍克3雙翼機,

速度慢、難駕馭,數量少。

在日軍的先進戰機面前可謂以卵擊石。

1937年8月14號,日方以一組轟炸機,

直撲筧橋,試圖摧毀中國空軍大本營。

侵略者們根本想不到,這群年輕人依賴的並非裝備,

而是全然置生死于不顧的決心。

——

首戰當天,日軍被損失2架飛機。

接下來又被擊落30多架,戰力消減一半。

8月17時,六期學員閻海文飛機被炮彈擊中,

跳傘誤入日本海軍陣地,敵人將其團團圍住。

這個在航校史上創下打地靶滿分記錄的小伙子,

以隨身手槍反擊包圍他的日軍,

並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

然後將最後一顆子彈送給自己,年僅21歲。

閻海文的壯烈赴死令日軍感佩,

特派員木村毅在發回國內的報道里寫道︰

「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

——

8月19日,

三期學員沈崇誨,

在攻擊日本船艦時座基受損,

已經無法返回空軍基地。

轉念間發起了自殺式襲擊,

決定加足油門沖向敵軍的軍艦,

在爆炸聲中與敵人同歸于盡。

沈崇誨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

剛畢業不久就投筆從戎,

犧牲之時年僅25歲。

筧橋空戰之所以能取得勝利,

皆是因為沈崇誨和閻海文這樣的年輕人,

在他們沖上天空的那一瞬間,

就做好了不會活著回來的打算。

——

這些年輕人都才20歲出頭,

充滿了對人生美好的渴望、對愛情的憧憬。

21歲那年,劉粹剛在火車上偶遇18歲的許希麟,

一見鐘情。

將一封又一封情書寄到許希麟家中,

並經常在許家窗外低空飛行,

以各種特技搖得窗外的電線顫動。

在情書里,劉粹剛痴心望斷,

用一句接一句熾熱的情話,

最終打動了許希麟的芳心。

——

「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溫雅,令人堪慕,且似與余曾相識者。車至筧橋,匆促而別,然未識誰家閨秀。如是風姿,意不復見。耿耿此心,望斷雙眸。而盈盈倩影,直據余之腦蒂,揮之不能去。「

——

對飛行員而言,

死亡來的時候是一瞬間,

愛情來的時候也是一瞬間。

許希麟的父親雖贊賞這位「空中趙子龍「,

也對女兒的未來產生了擔憂。

「粹剛這孩子是不錯,就是職業太危險了。「

許希麟听罷,短短地回答道︰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劉粹剛得到了許希麟的芳心,

許希麟得到了父親的認可,

兩人在1936年成婚,結為夫妻。

——

接下來要面對死亡的,

就不止是劉粹剛一人了。

在一次空襲中,許希麟親眼看見丈夫,

在空中與敵人纏斗。

許希麟只感到呼吸困難,手指緊緊摳住欄桿,

眼楮直盯盯地跟著空中的那架飛機,

直到丈夫擊落了敵機,

她終于兩腿發軟,癱倒在陽台上。

後來她告訴丈夫︰

「你在天上和敵人拼命,

而我只能躲在防空洞里,我做不到。「

劉粹剛也知道自己的處境,

在一次空戰中,飛行員曹芳震陣亡,

遺孀來認領遺物,要求拿走配槍,

被劉粹剛以公物為由拒絕。

這件事或許觸動了劉粹剛的心,

于是他寫信給許希麟說︰

假如我要是為國犧牲、殺身成仁的話,那是盡了我的天職。您時時刻刻要用您最聰慧的腦子與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為我而犧牲一切。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著,遇著了我這麼一個人。我的麟,我是永遠愛你的。

——

兩周之後,劉粹剛率隊北上支援戰斗。

因天氣惡劣又沒有無線電通訊,

他們未能及時找到機場。

劉粹剛發信號彈幫助僚機跳傘,

自己堅持迫降,卻因視野模糊,

不幸撞上高平縣的魁星樓,

當場死亡,年僅24歲。

——

如果說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

是在人生中不斷尋求生的意志,

那處在那個風雨飄搖時代的他們,

就是靠著一天天的訓練和戰斗,

在培育自己死的決心。

正因為抱著這樣必死的信念,

很多人根本就不敢談戀愛。

96歲的十二期學員陳炳靖面對采訪時說︰

「做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很多女孩子不懂嘛,不知道你隨時會死,

可是你的良心知道,你不可以這樣。

每個人都不敢交朋友。「

——

在陳炳靖的同期生中,

有一個名叫張大飛的飛行員。

父親因為放走不少抗日同志,

被日本人在廣場上澆油漆燒死。

家破人亡的張大飛一個人從遼寧進關,

一路顛沛流離之後,被同鄉齊邦媛一家收留。

1937年,18歲的張大飛以優異的成績,

考上航校第十二期學生,

後來成為第一批赴美受訓的中國飛行員。

在這期間,他一直與齊邦媛通信。

對他而言,這一封封信件,

是隨時可能失去的生命中最深的慰藉。

1943年的一個黃昏,

齊邦媛得知有人在操場上等自己,

走出去一看,竟是張大飛。

他對她夸贊道︰「怎麼一年沒見,

你就長這麼大,這麼好看了呢?「

她羞紅了臉,陪著他走到校外,

那里已經有車在等他了。

就在快要分別時,他忽然將她拉到懷中擁住,

隔著軍裝和皮帶,她听見了他的心跳聲…

1945年6月,

離抗戰勝利僅3個月之遙。

齊邦媛收到一封信,信上說,

5月18日,張大飛在豫南會戰中,

殉國于河南信陽上空。

她原以為他能活著回來,

兩人將彼此的手緊緊扣在一起。

現在得到的,卻只是一封死前絕筆。

3個月後,日本投降,重慶徹夜狂歡。

齊邦媛跟哥哥拿著火把去街上慶祝,

可是當她走到學校門口時,

巨大的悲傷從心底涌起將其淹沒。

兩年前,她就是在這里被他擁入懷中,

站在這里看著他離去,

卻沒想到是今生今世最後一面。

在千萬人狂喜的夜晚,

她只能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失聲痛哭。

而對于自己的死,張大飛早有準備。

在那封絕筆信中,他對齊邦媛的哥哥寫道︰

振一,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請你原諒我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我請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後,把邦媛這些年寫的信妥當地寄回給她。這八年來,我寫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書,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

……

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麼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在一次次沖上天空的過程中,

這些年輕人所體驗到的,

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驚心動魄。

他們對人生的全部領悟,

只有通過死這種方式來實現,

而又無法向任何人表達。

正如飛行員湯卜生在自述中說的︰

「因為生命是這樣一種東西,

已經失去了,沒人能知道它,

沒有失去的,沒人會體驗它。「

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梁思成和林徽因,

偶遇了一群航空學校的飛行員。

因為自己的弟弟林恆也在航校,

所以見到這群年輕人,

林徽因在情感上覺得十分親近。

在接下來的畢業典禮上,

她和梁思成還以名譽家長身份出席。

她知道,如果不是因為日本人的侵略,

可能成為知名的學者或工程師。

但日寇犯我中華,他們只能選擇升空迎擊。

最後,這一群年輕人,一個接一個地殉國,

因為後方沒有親屬,噩耗就相繼送到林徽因手中。

這些年輕而燦爛的生命,

留給親人的是無盡的悲痛和破碎的心。

在收到弟弟林恆殉國的消息時,

林徽因悲痛難忍,提筆寫下《哭三弟恆》,

可她哭泣的,又何止一個生命的隕落︰

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

啊,弟弟不要傷心,你已做到你們能做的,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

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著你哭?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麼給自己,小時我盼著你的幸福,戰時你的安全,今天你沒有兒女牽掛需要撫恤同安慰,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丘吉爾曾對皇家空軍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人類征戰的歷史中,

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

虧欠這麼深的恩情。「

這句話放在這群年輕的生命身上,

同樣是那麼貼切。

而現如今,

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

還有多少人知道,

他們當初究竟是為誰而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