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

在基地負責人的首肯之下,整個基地開始動作了起來,超過一百艘船組成的船隊,開始行動,大量物資被裝載在船上,無數人員開始源源不斷的上船。

整個基地又恢復了剛剛開發基地時候的繁忙,無數的物資,被從倉庫之中拉出來,然後通過各種的機器,運送到了西班牙帆船上面,人員被召集,特別是全副武裝的軍隊。

這可是真正的軍隊,是野戰軍的編制,同時,各種武器一應俱全。

駐守在這個基地上面軍隊,是有一個團的編制,按照定海軍的編制,一個標準的團,大概有1200人,可是他們的裝備眾多,要把他們的全部輕重武器都給準備完畢,就不是一兩艘船能夠拉的下。

緊急的鈴聲響起,在營地之中,或者是在休息,或者是在訓練的士兵,迅速的反應過來,這是最終極集合的鈴聲,他們需要放棄一切的行動,打包武器和物資,然後在操場上面集中。

哪怕定海軍建立時間並不長,可是從一開始,定海軍就是從嚴治軍,各方面要求都非常嚴格,訓練也相當的上心,反應速度是很快。

1200人,排成了整齊的方陣,站立在草場上面,哪怕沒有行動,那種肅殺的感覺,還是震撼了每一個人。

在簡單頒布了命令之後,他們開始準備武器,武器除了自身攜帶的槍械之外,還有大量的重武器,火炮和機槍加在一起,可能要裝滿最少7艘西班牙帆船。

這麼的一個全副武裝野戰團,哪怕是遇到了阻力,1個團,或許無法消滅對手,最少說,保持的營地的安全是不成問題的。

趙信對于航海的,支持是不遺余力的,不但各種的人員,裝備,都是最好的,就算是武裝力量,也是精挑完選的,不但是精銳,而且裝備了整個定海軍最為強悍的武器。

機槍,這個從提出理論,到最終完善之後,已經在定海軍出現了,並不是最為經典的馬克沁,而是加特林式的。

馬克沁是最經典步兵用機槍,水冷,射速穩定,可靠性高,射速也相對較快,加特林一方面,太過沉重,槍管越多,越沉重,散熱也不好,無論時空冷,還是水冷,都不容易解決的,同時,可靠性不高,精準度差。

當然了,在21世紀,伴隨著飛機和直升飛機的使用,加特林重新獲得了新生,可是這一種新生,是在提高了射速的前提下,借助這燃氣和電動,讓這個射速達到了極為驚人的程度,遠遠超購馬克沁,在單位時間的投射勝利,還有攻擊穿透性上面,都比馬克沁更加優越。

馬克沁在跟加特林的競爭之中佔據了上風之後,就開始在步兵武器之中,佔據了主導,在步兵機槍的基礎上面,基本上,還是延續了馬克沁的形狀,因為他的獨特性能和可靠性,成為了步兵最大的火力壓制武器,到了一戰時候,更是達到了巔峰,馬克沁的配備,成為了軍隊戰斗力的一個最為直觀的體現所在,這一點在一戰就有展現,到了二戰時間,發展到巔峰。

趙信不是軍事專家,更不懂得機械方面的事情,可以畫出馬克沁的外形,這個經典的重機槍,在很多的影視劇之中,都有過出場的,可是內部的結構,完全不知道,研究了半天,不但沒有收獲,反而如同進入到死胡同一樣。

趙信在發現問題了之後,也想要影響一下,可是在問清楚所出現的問題之後,他也抓瞎了,沒辦法解決啊,完全不知道這中間的原理,到底使用什麼機械和控制系統。

這等于說憑空創造了一套系統,就算是發明人,也是通過的多年的研究,加上一些前人肩膀上的經驗的,一步步的改良改進而來,這中間的演變過程,可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現在的定海軍,沒有這個基礎,整個熱武器的體系,都是在趙信的拔苗助長之下形成的,雖然說,讓定海軍擁有了全熱武器,甚至是近代或者更高的武器體系,可是這個武器體系的研究,再往下,就有些困難,沒有個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夯實根基,再想發展,就困難了。

馬克沁就是其中之一,單純趙信畫一個圖畫,不足以講述馬克沁的理論,研究更是毫無頭緒。

趙信給不出太多的意見,只能夠集思廣益,這時候,一個不起眼的研究員的隨口一句話,卻給了他啟發。

想要投射的密度,把一堆搶給集中起來,不就可以了,這個提醒,不但說出了更簡單的實現方法,更讓趙信想到了另外一款,跟馬克沁爭奪了很久的武器,加特林機槍。

最初的時候,不過是增加槍管的數量而已,只是一個巧妙的把槍管集中到一起,並且按照一定的規則激發而已的,說白了,就是一堆槍弄到一起,然後尋找應共同激發的手段。

當然了,其中也不是沒有的訣竅的,比如說,怎麼樣的規則發出,怎麼樣不互相影響,甚至是射速什麼時候,會達到極致,這些只是末節的東西,只要弄清楚整個設計,在設計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就可以。

這些只要不停的嘗試,實驗就可以了,這樣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小,最終,還是被成功開發出來了。

從最初的,4管開始,一直到現在的16管,並且固定到了22管的程度,射速上面,極限可以打到300發每分,這已經是相當快的速度的了,比起很多早期的機槍,已經強了很多了。

要知道,目前金屬定裝彈,步槍的射速,大概是1分鐘10發,而16管來說,等于是160發,300發,幾乎是兩倍。

威力有所提升,在16個管組成的滾動機槍之下,如果全力的開啟,會形成一片金屬洪流,任何的東西,面對著這一場金屬的洪流之下,都會被撕碎的。

按照規定的布置,一個團會布置80挺左右的重機槍,在一個相對比較狹窄的地方,如果交叉布置6挺機槍,在沒有火炮的前提下來上幾萬人,只要彈藥充足的前提下,也別想突破這個防線的。

從金屬定裝彈開始的,火藥武器開始拉開了跟大冷兵器的距離,不但射程越來越高,射速越來越快,而且的可靠性也不停的增長,早期的雨戰的弱點,早已經不復存在了,而經過了近代,甚至是現代化的軍事改造的定海軍,在戰斗力上面,有了巨大無比的提升,這也是關鍵的威力。

機槍的產生,更是讓地理位置和地利的問題,發揮到了極致,在機槍之前,2-3個人堵住一個團,甚至更多的敵人,這幾乎是天方夜譚,以少勝多是有的,卻不是這樣的以少勝多。

可是有了機槍,再加上地利的結合,足夠子彈的前提下,一個團,甚至更多,也是一個正常的事情。

這個團除了裝備了大量的機槍之外,也裝備了火炮。

軍隊除了機槍之外,攜帶的威力最大的,還是火炮,火炮是機槍的天敵,之前兩三個人阻擋一個團,那是在沒有攜帶火炮的前提下,一旦攜帶了火炮,這個難度就大大的增加了,近代戰爭,特別是有了機槍之後,機槍小組,成為了火炮照顧的重點。

在戰場上面,特別是雙方犬牙交錯的地方,有一個機槍火力點,對于後續的步兵殺傷力非常的大,普通的步兵,要對付這個火力點,不但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也需要用一點點的運氣,這中間,就必須要利用火炮,干掉火力點。

定海軍的火炮,經過了好多代的發展了,從最初的,最簡單的火炮,在經過了冶煉專家的努力,一大批新的金屬和合金被研究出來,再加上,對于火炮的研究的進步,一些專門供給步兵使用輕型火炮,開始出現。

火炮的重量,也從半噸,逐步的減少,一些輕型的火炮,甚至可以達到200公斤以內,雖然說,還相當的沉重,卻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同時,為了方便步兵攜帶,還可以快速的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最沉重的炮管,也不過是60多公斤,還可以分成兩節,一般而言,12個人組成的小組,可以輕松的攜帶這些火炮。

火炮是一個重要的發明,拿破侖說過,真理,是在火炮的射程之中的,近代軍隊,之所以大規模的超過的之前,火炮的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火炮,給軍隊的威力就不能彰顯出來。

軍隊的集中,顯得煞氣非凡,在島嶼上面,卻沒有多少影響,原因很簡單,整個基地都開動了起來,40多艘西班牙大帆船,還有所有能夠帶動回來的飛剪船,他們需要組成一個龐大的,總船超過百艘的龐大得艦隊。

在調動了大量的船隊的同時,也派出最少有10艘船,負責回去報訊的。

整個北美的探尋過程之中,是一環套著一環的,基地只是整個探索艦隊,最初級的探索基地,後面還有一系列的基地,發現這麼龐大的島嶼的這一件事情,必須要通知後方,那麼,從這里傳達是最好的。

不同于之前先導船隊的報訊,從基地向後面,超過3000公里的海域,基本上都是被定海軍探索的清清楚楚的,哪怕任何一條船,都不會走錯,一艘船都可以。

但是一下子派出了10艘,穩妥是一個方面的,在這些熟悉的航道之中,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問題,有時候,會遇到風浪,或者,干脆船只出現故障,或者是意外之類,一艘船,總不是那麼的保險。

向後方基地傳遞消息,只是派遣大量的船只的其中一個方面,還有就是向各方報訊,開發一個基地,或者是一個島嶼,需要一系列的支持,這個支持,不但是人員上面,還有物資上面。

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持,別說弄這麼大的探險範圍,發現這麼多的島嶼,早就因為龐大的壓力而停下來了。

大海探險,就是這樣,越是深入到大海的深處,後勤補給就越困難,有時候,輸送上來一包的糧食,卻需要付出好幾倍的消耗,甚至是人員損失,這些弱一點的國家,根本就支持不了,也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

航海,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有足夠強大的船,可以幫助橫渡海洋,需要有勇敢的人,可以跟自然風暴抗衡,實際上,還有一個,那就是後勤方面的支持。

在整個航海之中,這不但是冒險者的游戲,是航海家的盛宴,同時,也是一個國力的展現,沒有一個強悍的國力和後方的支持,單純用勇氣,是沒辦法支持的。

鄭和下西洋,跟歐洲的大航海發現,幾乎同時進行,可是卻不得不落幕,方法不對是一個方面,可是靡費巨大,也是一個重要的音速。

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是在某些強力勢力的推動之下,其中要提到一個葡萄牙的王子,他幾乎資助了大量的航海家的,早期的那些航海家,如果沒有這個王子的支持,說不定,就會夭折,航海,也沒有足夠龐大的發現。

這個王子再怎麼的強大,都無法跟一個國家相比,特別是趙信控制下的定海軍,在初步的建設之後,擁有著可怕的生產能力,當整個定海軍,把一部分的視角和能量,從國內的發展,轉向了航海上面的時候,國家的意志就開始了體現。

定海軍現在,就是整個國家力量的展現,在整個太平洋之中,一共投入了的1萬艘以上的船只,其中西班牙大帆船一共有6000多艘,剩下的才是各種各樣的飛剪船。

不說噸位只有幾百噸的飛剪船,西班牙大帆船的噸位,最少都是在2000噸以上,載貨量更是數倍于總排水量,這些才是整個大洋上面的運輸艦,他們把無數的物資,補給,還有其他的而一些東西,從定海軍的後方,一直輸送到前線,並且在龐大的物質的支持之下,興建了一個龐大的補給鏈條,正是這個補給鏈條,才讓已經延伸了3000多公里的探尋,得以持續下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