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

海商,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都是很有錢,他們一次出海,就能夠賺到很多很多錢,特別是來到北宋的這些海商們,他們展現了無數的奇珍異寶。

可是大海是充滿了危險的,哪怕如同亞洲這樣,通過一個個的港口和補給點相連,最多離開岸邊二三十里的樣子。

哪怕是這樣,在沒有測距手段,在沒有遠程通訊手段的前提下,這依然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航程,幾乎每年,都有沉船的消息,一般的海商,能夠堅持到10年以上的,微乎其微,要麼是賺夠了,要麼是沉入海灣。

在廣闊的中國沿海,還有廣闊的印度洋的,阿拉伯海的海底,多年的時間之中,不知道多少沉船,沉沒在哪里。

風浪,迷航,火拼,甚至是海盜,這些都是海商們必須要經過的關卡,這些關卡,任何一個闖不過去,就是死亡的結局。

就算是闖過了一個個的難關,要想獲得高額的利潤,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季風。

任何一個海商,都必須要受到季風的影響,在風帆時代,船是依靠風來推動的,固定的季風季節,讓長時間的航行成為了可能,他可以連續很長時間,提供的同樣的風,讓船只向一個方向航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連續向一個方向航行風,對于順風而言,是美好的,可是對于逆風而言,是噩夢,海商們受到季風的影響,在三角帆這樣,可以逆風行船的利器,他們都必須按照季風來開船的。

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

這種季風最鮮明的就是,夏冬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季風季節,對于行船只能夠需要風力的時代,這是無上的利器,順風行船跟逆風行船,完全是兩碼事,這中間耗費時間和精力也是完全不同。

在非季風季節,或許短暫的航行可以,甚至可以用人力,可是長期,會要命的,哪怕是再怎麼龐大的海船,也只能夠老老實實的按照季風,在季風向北宋這邊的時候,向北宋來,開船過來,在季風向著另外一邊的時候,開船離開。

無論是來自東南亞,印度,還是阿拉伯的海商,他們都必須要保持這個規律,好在哪怕是這個時代的翻船速度,每小時4節的速度,在季風季節,一天也可以達到40節左右,那就是70多公里,亞洲的航程,不會超過5000公里,也就是說,兩個多月的時間,算上中間停泊和浪費,最多航船時間是3個月。

可是季風,半年才變動一次,也就是說,就算是位于阿拉伯的海商,他們來到北宋,也有3個月空閑期,最近的東南亞,可能有5個月的空閑期。

當然了,東南亞的海商,暫時是不存在,在東南亞,在11世紀,中南半島附近,還有幾個統一的國家,他們非常的弱小,他們甚至也是在整個北宋的影響之下,這才擁有了文明,建立了城市。

可是他們非常弱小,哪怕是在中南半島這樣的島嶼上面,也沒有能力向外發展。

可是在後世印尼的區域,那是一片部落和小國家組成一系列的島嶼,在東方文明沒有把科技和文明,傳播到東南亞的島嶼之前,他們也就是一批史前的野人。

有人會說了,這個空閑期,可以晚一點出發,那不就行了,這樣把航行的時間,控制在一定的時間,等到達了北宋之後,賣掉了商品,再買到商品之後,就可以回歸了,這樣不耽誤時間。

相對于在北宋停留很長的時間,在自己的家里,應該會安逸一點的,畢竟是待在自己的家里。

听起來是非常有道理,並且可行的,可是實際上,在這個時代,不可抗力太多了,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一定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越過季風,越過萬里海疆,抵達北宋。

在季風的季節,順利的情況下可以,一旦不順利呢,當在某些時候,遇到了風暴,哪怕船只不沉沒,也必須靠岸躲避風暴。

在熱帶風暴一個接一個的時候,很可能,連續十幾天,甚至一二十天,都是驚濤駭浪,在這樣的前提下,出海幾乎就是送死,是肯定不可能出海的,那麼就只能夠等了。

等待風浪平靜,這樣才能夠出海,誰也不敢估算,這個風浪到底有多少的時間,如果選擇極限的話,那麼等到多長的時間,就必須要耽誤多少的時間,可能就差一點點的時候,可能十幾天,二十天的航程,季風變換了怎麼辦?

在風帆時代,在沒有三角帆這樣,可以逆風航行的時代,逆風就代表著噩夢,短距離,比如說,一兩天的距離,還可以逆風趕到,再長,那就是根本不可能,真的要是強行的航行的話,會死人的。

成熟的海商大多數,都會預留足夠的余地,最起碼,要提前個一個月,甚至兩個月出發,這樣保證遇到一些風浪,也會在季風結束的時間到來。

可是對于一些老練的海商而言,他們會在季風改變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發,這樣下來,他們抵達北宋之後,少則3個月,多則四五個月,這個時間段,一般被用于銷售產品。

可是海商們的大部分產品,都是比較稀缺的產品,一般而言,銷售的速度都非常快,只有一些非常高檔寶石,才會銷售的比較慢。

這些寶石,不用海商們每天盯著,時間長的海商,他們在海港這邊,都會有固定的店鋪,往往東西,都送過來,放在店鋪之中,他們就松懈下來。

一部分富豪的海商,他們甚至會在北宋的港口購買物業,置辦家業,有的甚至在北宋,還成家,生兒育女。

不是說他們不想,是因為季風這個不可抗力的存在,他們沒有辦法,

可是現在,多了一個選擇,哪怕每一次運輸費用不大,可是積少成多之下,也非常可觀。

木材,這個是任何地方都有的,船材雖然有所選擇,卻不多,只要沿海一個港口,然後通過河道,收集木材,到這里裝船,然後定海軍,最近的一個點,可能只要幾百里。

這些海船,他們的裝載量大,哪怕會有一點點的逆風,畢竟,季風不變的話,肯定會有一段逆風,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克服,海船上,都有一定的輔助裝備,槳篙之類,他們的速度不快,比起順風,速度慢很多,可是路程不太遠的前提下,15天的時間打一個來回,不說運送木材的收獲,趙信許出的利益不高,可是他在別的方面,提出了很多。

為了吸引這些人給定海軍運送木材,沒有單一的提升木材的價格,相對于木材的,就算是價格提升到很高,也不可能比某些產品高,吸引不到足夠多的人。

這也是趙信大規模的興建船塢時候,手下人反對的焦點,沒有足夠多的船材,興建出來龐大的船塢也沒用啊。

趙信利用的是後世的方法,木材這種東西,附加值不高,提升價格也有一個極限,目前定海軍局限于運力不足,無法大規模的運送,也不可能給它開出一個天價。

可是不能給它開出一個天價,那就用配額來吸引商人,在21世紀,對于緊俏的商品來說,要麼加錢提貨,要麼,就要負擔一些條件,只要不太過分,都是可以接受的,對方在衡量這個條件之中的好處,必然會做出選擇。

定海軍現在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的緊俏商品,無論是酵母,還是玻璃,水泥,甚至是各種普通的鋼鐵產品,這些東西在整個北宋深入人心,銷量範圍很廣。

趙信把木材跟定海軍的一些優勢貨物給捆綁了,比如說,高端的玻璃鏡,高端的各種玻璃制品,還有其他的一些高端材料,這些定海軍刻意控制,減少銷售,為的是保持他們的價格,物以稀為貴。

現在,為了木頭,可以敞開一個口子,可以通過運來的木頭,來佔用比例,哪怕一船木材,只是讓他們獲得十分之一船的這些高檔產品,可是產生的利潤,已經足以讓他們瘋狂了。

單純定海軍的購買,支撐的船隊,有多少的量,可是因此吸引的江南的那些大海商前來,那就不一樣了,除了一些江南的宗族之外,還有一些來自外國的海商。

在歷史上,航運發達的,就是北宋,因為京杭大運河連接的中國五大河流作為的生命線,經過了疏浚,開鑿的,讓北宋的航運非常發達,借助發達的航運網絡,將整個北宋的各個城市聯合到一個整體。

北宋擁有的最多的,就是各種的漕船,各種在內河行駛的船舶,可是海船也有。

因為沒有多少利益,且危險巨大的關系,整個北宋沒有多少家族做海上貿易。

對日貿易的**,實際上是在明代,那是因為石見銀山的開采,在此之前,中國的商品,到了日本是暢銷品,日本的產品到了北宋,那就真的沒有多大作用了。

北宋船舶制造,在整個亞洲,甚至是世界上,都是技術領先,世家大族之中,也有一些,對于這方面比較看重,他們哪怕不走海商,卻也會留下一兩艘船,偶爾向北方運送一點商品,比如說糧食什麼,或者轉運一些物資。

一下子,吸引了這些世家大族,大的船,小的船,有些,可以通過河運運送到海州,然後轉成海運過來,這個,定海軍也是認的,只不過這個比例,不如直接運送到定海軍。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更別說,還有眾多大型海商的船,實際上,在定下這個之後,並且派人廣泛的宣揚了之後,趙信才算是最終明白,整個北宋到底擁有多大的海船。

單純來到定海軍,幫助定海軍運送各種的物資和木材的,居然有12艘超過了3萬料的大型海船,這樣的海船,換算成噸位的話,高的1000噸以上,更別說大量900噸,800噸的各色船只。

難怪海商支撐的起整個江南龐大茶葉,絲綢和瓷器的銷售,這可不是以一家一戶的,而是整個國家。

定海軍之前收購的那些船只,在這麼龐大的運力面前,不算什麼,甚至如果單純運送木頭,這個木頭的總量,有些超過了定海軍使用的極限了。

要知道,一艘3萬料船只,可能運送的貨物,就超過了3萬料,也就是說,這麼一艘船,就可以再出3艘,甚至是4,5艘萬料風帆,這樣的船,不止一艘,更別說,800噸,900噸,還有大量1萬到2萬之間的那些。

好在,趙信非常清楚這一點,主要的運力是在海商上面,他們一艘船,幾乎頂的上別的三四艘,數量還眾多。

在深入的了解了之後,趙信還發現了一個問題,海商們,掌握了數量不菲資金,看這些船只,就知道他們的身家,他們在北宋,畢竟不是地頭蛇,拿到的木頭,一次兩次還可以,長期就有些困難,反倒是那些世家大族,他們都是在地方上面影響力很高,不過是一些木材,他們可以長期持續的供貨。

這些海商們,他們獲得的,是經過了幾次盤剝之後,最終到他們的手中的,利潤已經是比較微薄,甚至賠錢,這就會影響到他們的主觀性。

趙信在他們靠近北宋的這段時間,可以通過雇佣他們,獲得大量的運力了,從原材料,到各種的產品,有了他們,定海軍無論是獲得原料,還是各種的商品,運送到北宋各個港口,都可以獲得巨大的支持。

對于海商而言,這樣的短程運輸,利潤並不高,趙信給出的價格,也只是按照河運的普通價格來,比起海運,是高了一點,可是對比一下海商的龐大利益,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可是這是短程的運輸,最近的一段航程,只有7天,最遠的,也不過是15天左右,哪怕是按照海商們最短的停留時間,也可以進行10次左右的運輸,按照來回給的運力,幾乎比得上三分之一的海貿收益了。

這個收益,哪怕對于海商而言,也是巨大的,在整個中國的海域,不用深入到大海的深處,安全性得到了巨大的保證,同時,這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這對于任何海商而言,都是難以拒絕的誘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